(一)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齐。
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2分)
A.《蒹葭》 B.《将进酒》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2分)
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4、第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5、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分析】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长久相对比,暗示了一个哲理:桃花、李花(喧嚣浮华者)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平凡朴实者)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恒久长远.(注:加粗刷红部分是“简析本诗对比手法”的答案。)汪峰和徐歌阳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知识.《城南》是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蒹葭》是古体诗,《将进酒》是古体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属于七言绝句,《长歌行(青青园中葵)》属于古体诗.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画面描绘题首先要出关键意象以及特点,然后描绘整个画面,注意语言优美,加入自己的想象.
(3)本题考查诗歌哲理.本诗后两句“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齐”通过对桃李和青草的对比的过程即是暗含哲理的过程.
【答案】
1、C
2、答案: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
3、答案:喧嚣浮华者网网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4、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5、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恒久长远且难以摧毁的精神。
(二)暮春
(宋)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①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
【注释】①冉冉:也作“苒苒”,柔美的样子。
1.诗歌一、二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暮春景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2分)落花、绿阴;(1分,只答一点不给分)万木葱茏,充满生机。(意思符合即可)
2.在孤寂中,有春天花事消歇后的淡淡忧伤,也有一份笑对时序更替的从容和豁达。
3、本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试作分析.
【答案】 本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春暮近夏时节的乡野景象。前两句通过视觉描写了无人问津的春花在门外纷纷飘落,青青的芳草绿遍乡野的情景; 后两句是从听觉角度来写春末夏初时大自然的变化——林间黄莺收敛了往日的欢歌离开山林,取而代之的是池塘青草丛那有着响亮叫声的青蛙。
4、本诗第二句中的“绿茵”有的版本写作“绿阴”或“绿荫”,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1) “绿茵”更好。“绿茵”与“冉冉遍天涯”的特点相符,与后文“青草”相呼应,有弃旧迎新、向往美好之意。前十名游戏
示例(2) “绿阴”或“绿荫”更好。增加意象“树叶”,与“林莺”的“林”衔接,使诗歌意象丰满,还避免了与后面诗句中“青草”的重复。
(三)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几号高考2020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1. 说说首句中“缓”字的表达效果。(3分)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3分)
【答案】
1. 示例:缓,慢慢的意思。缓”字,表现出诗人因对山中美景的欣赏而生留恋之情,所以步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解释词语1分,诗句理解1分,表达情感1分。】
2. 示例(1)运用衬托(侧面描写)的手法,借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落花之情景,实写涧水之香,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3、《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4、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5、有人说“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表现手法非常妙,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3、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4、《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5、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虚实相生、侧面烘托),借涧水之香烘托桃花之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四)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小米,亦学牡丹开。
【注释】白日:指阳光。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本诗借“苔”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从容自信。
2、运用你人、比喻,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处于逆境中要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道理。
(五)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②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③浪淘:波浪淘洗。④簸:掀翻。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牛郎织女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2.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 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近
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2、 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
企业房产税如何征收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来、触山回的壮观场面。
(七)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最近删除在哪里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3、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个沦落天涯、孤寂愁苦的诗人(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魄困顿的倦客游子)形象。
2、示例:“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3、(1)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此曲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愁苦。
(2)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②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3)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 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八)塞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1. 请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2. 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5分)
3.第一、二句描写生动传神,颇具特,请各举例分析。
4.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三、四句。
【答案】
1.(1)①“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2、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骹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②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像。“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
3、第一句中:“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或凌厉之势,或风驰电掣、腾空疾飞之态)表现弓箭手非凡技艺。第二句中“天静无风”写出了草原的清明宁谧与寥廓无边。
4、【示例之一】细节描写,“尽提金勒向云看”表现了我军边疆将士英勇无敌的气概。
【示例之二】反衬手法,三、四句通过写三百胡骑尽被我军一支响箭所惊的场面,反衬出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