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大单元学习任务解读与设计
文本教学解读
本单元从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明确清晰,有理有据的观点表达,才有说服力”,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大地在心’环保倡议活动”。
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其中《浪淘沙(其一)》描绘了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春》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江南春景,《书湖阴先生壁》描绘了湖阴先生家清幽闲适的居住环境。虽然三首古诗都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自然景,但非要把这三首古诗归到“环境保护”的主题中,着实有点牵强附会,介于上述想法,笔者没有把本课归到大单元教学里,而是采取了独立的单篇教学。
《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沙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
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山,到处莺啼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水村山郭酒旗风”,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四百八十寺”是一个虚数,直言佛寺数量众多,勾连了历史上江南地区佛教盛行的风貌。“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即如烟般的蒙蒙细雨。这句的意思是说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王安石。杨骥,字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诗人退居江宁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杨骥屋壁上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杨骥的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这些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的意思是: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浪淘沙》和《江南春》是两首写自然之景的古诗,这两首诗中共同提到了同一个事物——风。“浪淘风簸自天涯”提到的风是迅猛的,强烈的,从“簸”字可以看出来;而“水村山郭酒旗风”提到的风是轻柔的,和煦的,从“江南春”题目中可以看出来,江南地区春天的风,就是柔润的暖风。不同作者写同一种意象,却给读者以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学习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时重点学习的内容,因此,学习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浪淘沙》和《江南春》中“风”的意象,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景物的特点,体会两位作者表达的不同感受,再次从对比阅读中,感受意象的作用。
《浪淘沙》和《江南春》两首诗的作者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诗人刘禹锡在感慨黄河气势磅礴的同时,也联想到了张华《博物志》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而去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榰机石与骞而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这首诗中的典故,通过虚实结合,为自然景物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通过大胆想象,增添了诗歌的传奇彩。这就是诗中典故构成的美好意境。诗人杜牧在欣赏风景如画的江南春景之余,思绪回溯到“南朝”,联想到了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场面,“四百八十寺”的数据只是虚指。“多少楼台烟雨中”,下一秒,思绪又回到此时此刻,望着矗立在烟
雨蒙蒙中的一座座楼台(寺庙),一股恍如隔世的惆怅感油然而生。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由眼前的景联想到往昔的岁月,诗人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着江南的迷人春景,以跳跃的思维,跨越时空,感叹历史的跌宕起伏。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浪淘沙》的激昂雄壮,《江南春》的明朗飘渺,《书湖阴先生壁》的清幽闲适,会写“涯、莺”2个生字,会默写《浪淘沙(其一)》,背诵三首古诗。
信乐团主唱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通过想象画面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感受江南春和山水田园的风光美;能结合资料了解诗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发现故事中诗句对仗的表达特点,并积累类似的诗句。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比较诗题,理解题意。
(1)朗读诗题,读好停顿。
浪淘沙   江南春   /湖阴先生/
(2)借助注释,揭示题意。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后来演变成词牌名,刘禹锡的《浪淘沙》组诗(九首)是仿民歌体写成的七言绝句,其内容都与“浪淘沙”有关。
江南春:三字用地点与时间巧妙地组合成诗歌描绘的内容。
书湖阴先生壁:湖阴先生是指杨骥,字德逢,别号湖阴先生,诗题的意思是王安石诗兴即发时写于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一首题壁诗,湖阴先生是王安石二度罢相后退居江宁时的邻居,是一位很有学识的隐士。
【设计意图:这三首古诗的题目都大致概括了古诗想要表达的内容。正确朗读古诗的题目,借助注释读出题目中的停顿,是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
2.自主诵读,整体感知。
(1)自主诵读古诗。检查诵读,纠正易错字音。
“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曲”读一声,指弯弯曲曲
“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簸”读三声,指颠簸,动词义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朝”读cháo,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茅檐长扫净无苔”中“长”读chánɡ,经常的意思。品质管理流程
(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自读古诗,借助旁边的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字词圈出来。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湾,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出示黄河示意图)
【设计意图:在古诗的教学中,需注意突显朗读的作用。从朗读的层次来说,第一是读通,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古诗,然后让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以达到读通古诗、读好停顿与节奏的目的;第二是读懂,借助注释、学生已有经验、相关资料、想象画面等方
式,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之中,读明白诗中的景物或人情,从整体上把握诗词大意;第三是读好,把在诗中读出的内容、读懂的感受读出来,达成“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板块二 品读诗句,深入探究
1.对比阅读,聚焦意象。
学习活动:
请你对比阅读《浪淘沙》和《江南春》两首诗,圈出两首诗中的相同意象,思考并交流:同样的意象,在两首诗中的表现相同吗?为什么?
(1)默读诗句,圈画意象。
浪淘风 簸自天涯        水村山郭酒旗 风
(2)聚焦意象,感受不同。
①聚焦《浪淘沙》中的“风”。
组织交流: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猛烈的风,我从“簸”字看出来的。)
截屏的快捷键是什么
想象画面:如果此时的你就站在黄河岸边,你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感情朗读:读出黄河的磅礴气势。
②聚焦《江南春》中的“风”。
组织交流:《江南春》中的风又是怎样的风?请试着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柔、舒服)
想象画面:在和煦的春风中,江南呈现出怎样一番景象,请你把所见所闻分享给大家。
感情朗读:读出江南春景欢快、明朗的感觉。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意象来看,《浪淘沙》和《江南春》两首诗都提到了“风”这一典型意象,联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对比阅读,探究相同意象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对比阅读,聚焦“想开去”。
学习活动:
刘禹锡、杜牧两位诗人,在创作时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想开去”,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他们是如何“想开去”的。
(1)聚焦《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浪淘沙》中提到的典故的具体内容。
变形记作文400字
“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而去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榰机石与骞而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
②联系前两句诗,思考并交流刘禹锡为何会由眼前景象“想开去”。
(2)聚焦《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
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当时佛教非常盛行,寺庙也建得很多。
②联系前两句和最后一句诗,思考并交流杜牧为何由眼前的景“想开去”。
梁靖康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内容来看,《浪淘沙》和《江南春》两首诗的作者都由眼前景象“想开去”(联想和想象),这也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时,通过结合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提及到的典故,踏寻诗人“想开去”的路径,体会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亲男生喉结有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