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转短视频领域的⼈物访谈类节⽬?
近⽇,短视频营销领域爆出“姜思达《透明⼈》获千万赞助为短视频营销领域最⾼纪录”的消息。《透明⼈》是⼀档⼈物专访类短视频微综艺,以“单元”的形式推出,每个“单元”为6集。较之之前“12集”为“⼀季”的概念,显然是希望缩短招商周期,加快内容的商业化,同时也给到⼴告主更快的⽤户和数据⽅⾯的反馈。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短视频节⽬,偏偏是《透明⼈》可以拿下6集千万的冠名。除了“姜思达”的个⼈品牌背书之外,有关⼈物采访类节⽬和短视频的结合,是否也有⼀些独特之处?
新⼀期《透明⼈》中的雪碧⼴告
很多⼈认为“短视频”是⼀种新兴事物,尤其是电视台出⾝的很多⾃⾝导演和编导,在⾯对短视频时,往往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做节⽬了。之前完整成熟的电视节⽬制作⽅式和策划⾓度,为什么偏偏⽆法⽤于短视频节⽬的创作?是因为“短视频”太新了?还是之前的电视节⽬理念太陈旧了?短视频和访谈结合时该怎么做?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梳理这些年访谈节⽬的变化,得出些结论。
访谈节⽬可以分为五⼤类:央视系、卫视系、制播分离后的⼯作室系,如今的互联⽹新媒体系。
1
央视系
例如《实话实说》、《⼩崔说事》、《⼈物》、《⼤家》等。
《实话实说》:节⽬形式为体现场交谈,通过主持⼈、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动活泼的⽓氛中,展开社会⽣活或⼈⽣体验的某⼀话题。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的。此类节⽬⽬前在短视频领域⽐较难出现,主要在于节⽬时长与投⼊产出⽐⽐较难把握,但也不排除有创新的可能。汉字的历史资料
汽车之家2023年最新汽车报价
《⼈物》:《⼈物》的编导团队完全是⾛纪录⽚的路线,不只局限于素材拼接,⽽是通过跟拍的⽅式,深挖⼈物性格。经常可以发现不同于公众⾯前的那个“⼈格”,令⼈⽿⽬⼀新。单期成本较⾼,⼀般都是45分钟⼀集,有些⼈物会分成上下两集。
2
卫视系
例如:凤凰卫视《锵锵三⼈⾏》、旅游卫视《⼤⼈在说话》等。
《锵锵三⼈⾏》:最长寿的访谈节⽬,⽬前已经停播。窦⽂涛在优酷继续类似风格的《圆桌派》,也出了徐静蕾和蒋⽅⾈讨论当代⼥性爱情选择的爆款节⽬。但是话题显然没有在凤凰卫视这么⾃由。
《⼤⼈在说话》:洪晃在旅游卫视的试⽔节⽬。模仿《锵锵三⼈⾏》,动⽤了⾃⼰的闺蜜资源,打造三⼈⾏的⼥⼈版。同样都是⽂化社会名⼈,刘索拉和宁瀛的知名度显然不及窦⽂涛。
这两个节⽬都是主打⼀个核⼼KOL,⽤“朋友圈沙龙”形式进⾏⾃由对谈,之后拓展为“谈话类”节⽬的代表。从“访谈”到“谈话”的演变,是话题发起⼈从“记者”到“朋友”的⾝份转变。
食物养生知识3
制播分离后制作机构系
鲁豫⼯作室:《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咖⼀⽇⾏》
鲁豫⼯作室:《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咖⼀⽇⾏》
早年在凤凰卫视做过访谈节⽬王牌主持的⼏乎都是⼥性,从许⼽辉、鲁豫到陈晓楠、沈冰,对⽐央视⾛来的敬⼀丹、董倩、柴静,凤凰系的主播明星感更强,最成功的应该就是陈鲁豫,她后来⾃⼰成⽴⼯作室,⼀直持续经营着⼏档王牌节⽬,但《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也经历了低潮,⼀成不变的访谈形式⽆法满⾜⽹⽣⼀代年轻观众的需求,所以鲁豫推出了《⼤咖⼀⽇⾏》,打破棚拍的限制,让摄制组⾛出去,打造了“董明珠”、“王健林”、“张楚”等多期爆款内容。
《⼤咖⼀⽇⾏》采访董明珠
阳光卫视:《天下⼥⼈》、《杨澜访谈录》
杨澜⼯作室的“天⼥”系列应该已经停播,这个系列最早也可以追溯早央视的《半边天》,邀请的都是⼥性嘉宾,节⽬定位也是有从性别教育的⾓度,更关注⼥性成功者或者⼥明星为主。⽽《杨澜访谈录》⾄今仍然坚挺中,但收视率堪忧。今年节⽬在主题策划上直接跑偏到关注“⼈⼯智能”和所谓“⼈才竞争”上,但节⽬制作⽅式还固守在传统的电视节⽬思维上,还没有真正到“⽹感”。虽然也是“⾛出棚”,深⼊到各个被采访者所在地的空间进⾏记录式拍摄,但杨澜的偶像包袱还是太重了,针对很多专业性的领域,明显看到作为KOL的背景知识⽋缺,这⼀点是⽐较致命的。
东⽅风⾏:《超级访问》、《美丽俏佳⼈》、《⾮常静距离》、《拜托了妈妈》
李静的东⽅风⾏在探索新型访谈节⽬⽅⾯还是很有⾃⼰的独到之处的。《超级访问》在电视的黄⾦⼗年⾥,算是⾮常出⾊的⼀档明星访谈节⽬,曾经收视率也是⾮常⾼。之后李静联合旅游卫视⼀起制作了《美丽俏佳⼈》,⼀度成为旅游卫视的王牌节⽬,黄⾦时间最好位置也都给了它。《⾮常静距离》是李静⾃⼰的明星访谈节⽬,最开始会觉得和《超级访问》冲突了,后来才发现原来戴军要隐退了,所以也是为了将此类型节⽬品牌做更好延续,提前圈粉导流。于是《⾮常静距离》也⽕了。
谢婷婷安志杰>苹果6p
特别要提到的是《拜托了妈妈》,是东⽅风⾏去年就“⽹台联动”的⼀档垂直在母婴亲⼦领域的明星访谈节⽬,邀请的都是明星妈妈爸爸或者备孕期的明星,从新媒体的⾓度来重新设计和策划节⽬内容。
单集时长都在半个⼩时左右,所以⽐较难在⽹络上进⾏很好的传播。但节⽬的营销能⼒还是⽐较强的,因为有李静和明星资源的背书,京东母婴等很多新兴的母婴品牌和垂直电商平台都在其中做了植⼊和冠名。同时李静也通过节⽬为⾃⼰的双微公号⾃媒体疯狂做宣传圈粉。可以看到李静领导的东⽅风⾏团队在从传统电视节⽬制作⽅向新媒体CP转型中所作的积极尝试和努⼒,当然也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光线传媒:《最佳现场》
作为国内最早尝试制播分离⽅式的民营电视节⽬制作机构,光线传媒在没有完全砍掉电视节⽬业务线时,在各种类型电视节⽬上都做了很多创新和探索,其中《最佳现场》就是⼀个代表。在众多访谈节⽬⾥,基本上都是“⼀对⼀”或者“⼀对多”的访谈模式,但《最佳现场》是最早提出“访”概念的,打造了“多对⼀”的模式。每⼀个明星都要⾯临类似记者招待会的访谈现场,“记者团”往往七嘴⼋⾆起攻之,让访谈主题和话题变得更加多元。
不能不提的《康熙来了》
《康熙来了》于去年停播,在整个华⼈圈⾥都拥有⾮常⾼的内容品牌知名度和庞⼤的观众。这种“双主持+明星访”的节⽬在制作难度上其实挺⼤的,也开辟了谈话类节⽬的⼀种新类型,⾄今还没有可以超越的。⽽“谈话类”节⽬作
为“⼈物访谈类”节⽬的⼀种细分类型,打破了话题的局限性,将更为⽇常⽣活性的话题也涵盖进来,⼀下⼦就让节⽬更接地⽓。在看《康熙来了》的时候,可以同时了解很多台湾⼈民的⽣活情况,艺⼈的⽣活状况,平时交友、旅⾏、品尝美⾷、⼋卦、算命等各种“谈资”类话题,让节⽬的选题永远处于⼀种新鲜和及时的真实感。观众和节⽬可以⼀起成长,内容品牌也由此深⼊⼈⼼。
4
⽹络综艺系
谷雨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优酷:看理想系列——主打⾼知阶层的“谈话”类节⽬
这个系列包括窦⽂涛的《圆桌派》、《圆桌⼥⽣派》、梁⽂道的《⼀千零⼀夜》、陈丹青的《号外》、马世芳的《听说》、杨照及其⼥⼉的《呼吸》,做的越来越⼩众,⽬前已经开始趋于运营,未来可能发展为会员付费观看模式+内容电商+衍⽣品变现的⽅式。
爱奇艺:⼩S的《好饿》、蔡康永的《男⼦甜品俱乐部》——跨界垂直,美⾷+明星访谈+采。
⼩S和蔡康永“分⼿”之后其实⼜“殊途同归”。《好饿》主打⼩S和她的朋友圈,很多台湾明星通过这档⽹综节⽬再次进⼊⼤陆观众视线,第⼀季⼀直被指责为“炒冷饭”,⼩S⼀个劲⼉卖“⾊”⼈设,
第⼆季再逐渐⾃然起来。在访谈⽅⾯,也是尝试打破刻板的“⼀对⼀”⾯对⾯⼲聊,⽽是加⼊了“做菜”环节“以及最后“真⼼夸赞”环节,让⼀档综艺节⽬有了情绪上的起承转合,搞笑、美⾷、煽情混杂在⼀起,看点众多。此外还有“鲜⾁厨师”⼈设,尤其是“紧张哥”的表现,为节⽬也意外地增加了很多看点。从节⽬的热播可以看到,⼈物访谈类节⽬的娱乐化创新之后还是⾮常有市场影响⼒的。
5
⽹⽣短视频系
⼈物访谈节⽬在短视频领域⽬前也已经有了很多优秀案例,以卡思数据榜单上监测到的节⽬作为分析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
1.明星访谈类:《⼗三邀》、《如是》、《瓣嘴》
《⼗三邀》第⼀季的“许知远对谈俞飞鸿’、第⼆季第⼀集的和马东的对谈,都成为爆款,作为话题受到很多⼈关注。《⼗三邀》作为腾讯独播的⼈物访谈类短视频,可以成功挖掘出许知远这个新的⾃带话题的核⼼主持⼈,确实蛮幸运的。许知远作为青年学者的代表,也曾经做过记者,有采访经验,同时个⼈朋友圈⼈脉⼴泛。“单向街”作为很多⽂艺青年的精神家园,也具有很好的品牌背书。节⽬对他的定位是⼀个带着“偏见”看待这个时代的访问者,也很切中知识分⼦阶层的⼼理。对新的⽹⽣⼀代的
陌⽣感,对新媒体环境下⼈⽂氛围缺乏的不适应,对“全民造星”的新民主时代的质疑甚⾄嘲讽。所有这些⽭盾点,都在许知远⾝上被⼀⼀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他的旁⽩⾥的OS独⽩,还有他的访问话题⾥。哪怕你觉得他很讨厌,但也是有兴趣⼀直看下去。再加上节⽬总策划李伦,可以看出多线索剪辑,打破时间的线性逻辑这些“⾼难度”剪辑⽅式,是对《客从何处来》系列的延续。两季都有车企冠名,也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物访谈节⽬依然有很⾼的商业价值。
许知远对话蔡澜
2.跨界访谈类:《透明⼈》
现在来说说拿到雪碧⼀千万冠名的《透明⼈》,为什么它可以拿到这个冠名?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姜思达的⽹红效应⾃不必多说了,《透明⼈》的最⼤看点其实就是跨界,打破原有的阶层划分,年龄划分,打破圈层的认知,带着观众,怀揣着对他⼈的好奇⼼,去重新审视和体验这个世界。⽐如他采访过明星经纪⼈、服装⽹红、帮孩⼦相亲的⽗母、打拐公益组织创始⼈、papi酱,这些可能对于当下的年轻⼈最感兴趣但没有机会接触的⼈,他们每个都⼈都代表了⼀种⾏业、⼀个阶层、⼀种社会⾝份、或者只是因为好奇,想去坐下来好好聊聊的⼈。看这样的节⽬很放松,再加上姜思达烙印的⽚头尾搞笑⼩⽚,会让整个节⽬⽓质与众不同,是可以让⼈眼前⼀亮的。所以越早动⼿,越早到⼀种独特定位,就越具有主动权。
3.TED演讲类:《⼀席》、《⼀刻talks》
⼈物访谈也可以没有主持⼈,代表就是TED。⽽TED在短视频领域的本⼟化版本的代表就是《⼀席》和《⼀刻talks》。其实TED核⼼也是玩“跨界”,但它主要在于很短的时间⾥,通过演讲的⽅式,分享纯精神层⾯的知识或者⼈⽣感悟,没有更多⽣活纪录和跟拍的空间。TED⼤会经常会集中开⼀个星期,然后采⽤现场售票的⽅式,给到忠实观众⾯对⾯对话的福利,之后就是将录制内容剪辑成⼀个个短视频节⽬,在新媒体上做全⽹传播。⽽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是没
有“演讲⽂化”传统的。在国外,⽐如美国,“演讲能⼒”会作为“素质教育”从孩⼦很⼩就开始培养和建⽴,⽆论是家庭作业还是学科论⽂,最终的presentation环节都是很考验⼀个⼈的演讲能⼒的。所以,本地化版的TED类节⽬,质量⽐较层次不齐,和演讲者缺乏⼀定演讲能⼒有很⼤关系。举⼿投⾜的很多肢体语⾔,话语的组织能⼒,和观众的互动,都是很
次不齐,和演讲者缺乏⼀定演讲能⼒有很⼤关系。举⼿投⾜的很多肢体语⾔,话语的组织能⼒,和观众的互动,都是很重要的信息和内容组成部分。此外,就是演讲内容,是否可以做到“⾔之有物”,也是良莠不齐。
河森堡在《⼀席》的演讲
4.垂直领域访谈类:《有养100s》
最后说下⼈物访谈类节⽬和垂直领域节⽬的结合。短视频节⽬的致胜要点就在于,⼀定要做垂直,要做垂直中的细分,然后做到这个细分的头部。可以看到,⼈物访谈类在众多垂直领域还没有被⼴泛应⽤到。⽐如《有养100s》这个亲⼦育⼉类短视频节⽬,主持⼈是原央视少⼉频道主持⼈周洲,在短短100s内和众多育⼉专家进⾏直接⼀对⼀⾯谈,从⽽让观众可以快速了解和掌握育⼉⼩知识,⾮常符合移动视频的观看场景,将信息量做了浓缩,同时也解决了观众的问题。
此类节⽬可以同样运⽤到很多垂直领域,⽐如汽车类、旅游类、摄影类等涉及专业知识⽅⾯的讲解,⼈物访谈节⽬的信息点要么在⼈物⾝上,要么在访谈的话题⾝上。如何运⽤和丰富到现有的节⽬形式上,是每个正在打造垂直领域短视频节⽬的CP⽅需要好好思考⼀番的。
从上⽂的梳理可以看到,⼈物访谈类节⽬在经历了电视黄⾦时代到PC时代再到如今的移动视频场景下的短视频时代,在内容风格上做了很多加法和减法,以及节⽬类型上的杂糅。访谈者从“记者⾝份”转变为“⽹红”,访谈⽅式从“⼀对
⼀”到“⼀对多”到“多对⼀”“多对多”再到“去访谈者”的TED形式,直接打通观众和被访者并重新建⽴两者的关系。节⽬类型从“⼈物访谈”到“朋友圈访谈”,从⽽演变出谈话类节⽬,再到⼈物采访微纪录⽚,经历了⾮常多元和快速的迭代。
现在依然有很多有才华有想法的编导在持续做着⼈物访谈类节⽬的创新和探索。希望通过对早期⼀些
经典⼈物访谈类节⽬案例以及当下最新的短视频⼈物访谈节⽬市场的分析,可以帮助⼤家回顾和梳理短视频领域此类型节⽬的“前世今⽣”,结合⾃⼰的核⼼⽤户观赏习惯和观看场景,最终创造性地制作出更多有影响⼒的短视频⼈物访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