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战制片人历史和现实交汇【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粗口短信
                               关于金华,杨鸽声先生有《金华赋》一篇,开头就不同寻常:“金华,浙中雄州,连甬杭而接赣皖;南国名邦,小邹鲁而达四方。秦皇置县,初名乌伤。吴王建郡,始置东阳。星分婺女,故名婺州于隋皇;金婺争华,因称金华逾千年。”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是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盈土壤,据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0年6月统计:金华全市普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54647条,重点项目7543个;进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0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0名。套用一句俗话,真的是灿若星了!  “走读江南”一行从杭州出发时下着小雨,西子湖一片烟雨迷蒙,到了金华雨便停了。初冬的太阳下,生机蓬勃的八婺大地正扑面而来……  “两头乌”的别样风景  “两头乌”是一种猪,产于金华一带。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猪,但能从猪中脱颖而出的,就我所知只有“两头乌”;而让“两头乌”独步天下的,便是金华火腿。  如今网络发达,任何资讯都能从网上一搜了之。关于金华火腿,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上网搜看,这里择其要略述一二:金华火腿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可谓历史悠久;上个世纪初,金华火腿就是德国莱比锡万国博览会、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的金奖获得者,早已风头出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华火腿传统腌制技艺”,网上的介绍也是应有尽有。但是无论历史还是知识,
都无法代替人的体验,因为独特个体的介入——感官、经历、几个故人、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乃至阴晴圆缺的印记——使得历史与知识得以还原。  金华火腿的确称得上人间至味。自小的记忆,那是饮食中难得的奢侈品,具有超凡脱俗的独特魅力,再是平常的菜肴,一旦加上金华火腿,顿时就有了至富至贵的风味和气息。酷暑之际常喝的冬瓜汤,若是自家吃,放点笋干足矣,考究点也不过用上咸肉,若是加了金华火腿佐汤,一定来了“大人客”;鲫鱼是家常菜,红烧、清蒸不妨花样翻新,但是放几片金华火腿上锅蒸了,家里就有了需要小心照料的产妇或者病人;逢年过节时走亲访友,手里拎着一只金华火腿,不论样子还是心情,都有了沉甸甸的意味。有记载,当年许钦文去北京看望鲁迅先生,一路拎过去的,就是金华火腿;而率领红军到达陕北,鲁迅先生表示祝贺,据说也托人送了火腿。  说到鲁迅先生,想起一件旧事。作为绍兴人后裔,早年读先生的文章,很是留意他笔下的绍兴。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绍兴过去一定遇到过大饥荒,有了后怕,就把菜尽量都腌制了留作不时之需,比如霉干菜、咸肉、咸鱼等等。曾经深以为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应河南文联之邀去了开封。东道主宴请吃小笼汤包,号称“放下是灯笼,提起是朵花”,言汤包形好汤足,如花一般还不破也。杭州盛行的小笼包,想必是北宋南迁从河南带过来。在开封街上游荡,沿街的两层木楼,白纸坊、堂子弄……一类地名,也令人恍惚于
92油价今天多少杭州,回京后写了篇《直把汴州当杭州》,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同时就想到鲁迅先生对绍兴饥荒的说法,觉得可另作别解:北宋南迁,普通百姓准备路上的吃食,预先用盐腌制了便于携带。绍兴人把菜肴叫做“下饭”,以少少许菜下多多许饭为好菜,因而偏咸,或也和迁徙有关。虽然一些菜终究还是霉变了,蒸熟了照吃不误,还吃出了别样风味,例如霉豆腐、霉千张……北宋南迁之际,想是达官贵人们跟随朝廷进了首都临安,普通百姓则辗转到了绍兴,不得已的饮食就这么沿袭下来成了习俗。或问:杭州人为什么也吃这些东西?答曰:杭州人不少祖籍就是绍兴,比如鄙人,此其一;其二,相邻两地的饮食互为影响,也是常事,何况绍兴菜确实比杭州菜有特,北京专营绍兴菜的“孔乙己酒店”,名声远胜于做杭州菜的任何馆子,连锁店已经从什刹海畔开到了北京城的各个角落。  真正想说的其实是:金华火腿的起源是什么?宣传材料介绍了一种民间传说,说起源于百姓为北宋金华抗金名将宗泽运送猪腿,以支持抗金大业。据说近来还发现有清代木雕“百姓劳军图”为证,不失为一种解释。只是沿袭的是意识形态逻辑,正确是正确了,多少还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若是要深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起源往往犹如谜语,答案隐藏在亘古绵延的历史深处,难觅具体的踪迹。但是我坚信,谜底一定深藏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唯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才撑得起包括文化在内的广阔历史天空;也唯有
哪个牌子隔离霜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才具有化腐朽为神奇并且传布天下的能力。所以,我愿意这么想象金华火腿的起源:在很久很久以前,金华一带的百姓生活远称不上富足,江南潮湿炎热,难得杀一头猪总想多留些日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腌制起来;新鲜肉不妨炖一锅大快朵颐,腌制了的就主要用作配料,慢慢享用;腌制过程中难免有变故,因此就需要摸索和变通,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制作工艺和香味形就此渐渐定型。百姓的日子属于左邻右舍,腌制火腿就有年复一年的比较和交流,借鉴和超越。至于技艺成熟了的金华火腿,是用作馈赠还是拿来劳军,是参加博览会比赛还是进奉朝廷作为贡品,不过都是百姓生活的延伸,犹如源头之水漫布成河流。  在金华看了两家火腿制作厂。一家完全保持传统人工制作工艺,以国内和东南亚等地为主要市场,那是真正的传承了;另一家则把传统工艺融入工业化流程,在传销上主动和欧洲市场接轨,有着鲜明的革新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无非就是这两种途径,最终由实践来做检验。这里想说的是两家厂子的宣传材料,一缺金华火腿的食用和保存方法。偏于意识形态的宣传总是和日用较远,但是民众购买金华火腿,一般与意识形态无关,不妨在宣传手册中多点实用的指导,包括使用金华火腿的各种菜谱;二缺金华火腿的药用介绍。金华火腿是极少数进了《中药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本草纲目拾遗》等医书的食材之一。我的一个朋友多年患胃溃疡,四处求医无效,有老
辈人让他每天用糯米加火腿片煮粥,作为晚饭,他如法炮制坚持一个来月,胃溃疡不治而愈。记得小时候有什么创伤,收不了口,大人就会切几片火腿,或蒸菜或煮汤,吃下便好。那么,查一查进了书或者在民间流传的药方如何?在我看来,《金华火腿的食用和药用大全》完全是一本好书的选题——或许已经有了也说不定,那就恕我孤陋寡闻,权且录以备考。                        张绍刚老婆
payphone 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