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内容摘要: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在给我们留下几千首诗歌的同时。一篇《与元九书》,传承千古,其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人生。其“兼济之志”,以儒家的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仕途转折起伏,虽然在其人生后期闲适和消沉,但是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从诗人留下大量的诗词文章歌赋之中我们颇能发现他心系平民大众的情结深长。
本文拟通过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借助他的诗词文章,来探论在当时一个土大夫的仁人之心,以其对当今世人的昭示。
关键词:白居易 诗词文章 思想 平民情结。
不系安全带白居易的平生简介:
孤城闭公主圆房了么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与846年,字乐天,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以明经出身,白居易二十九岁参加科考,为进士科第四名,从此进入仕途,最终以太子少傅之职分司东都,病逝于洛阳,享年75岁,后葬于洛阳龙门琵琶峰。
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句子白居易的一生,本文以三个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三十岁前,是少年、青年时期。其思想主体为:“学则优济仕”的考取功名的思想,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决定了他的人生发展方向。
第二阶段,从三十二岁入仕做官,任授书郎中,到五十八岁辞去刑部侍郎,离开长安分司东都止,是青年。中年时期。其思想先是“济世”为民,后是“济世”与“独身”兼顾。
第三个阶段是从五十八岁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到七十五岁谢世止,是中年向老年人生转变时期,其生活趣向闲适,退隐思想浓厚,虽然理佛坐禅道,但兼济之志犹存。
绝世唐门最新章节:/new/
白居易一生的重大事件有: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取进士,进入仕途,时年二十九岁。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朝权贵借白居易在朝廷越职言事,将其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赴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回京城任职,面对朝廷激烈的牛、李党争,不愿卷入其中,自请外故任职。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任杭州刺史。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月,杭州刺史任期满回到洛阳。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任命白居易为苏州刺史。
宝历二年初冬(公元826年)经朝廷批准白居易因眼疾离职苏州,次年春回到洛阳,后入京城,任刑部侍郎。
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辞去刑部侍郎再一次返回洛阳,先后做过一任河南尹和一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病逝洛阳。
白居易平民心结的表现形式:
诗歌特点:通俗易懂,贴近大众。在写作诗词时,白居易每作出一首诗,总是先念给邻居的老奶奶听,然后再念给普通村民和孩子听,一旦发现他们有听不懂的地方,就立即修改词句,直到所有听诗之人明白才定稿。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都经过千锤百炼,虽然语言通俗浅近,但是寓意深远,能反映出平民百姓的心声。白居易这种质朴纯善,一心只为百姓创作的精神叫人钦佩,通俗易懂,妇孺皆知,真正走到了百姓中间。他为民间普通百姓能享受到诗歌的熏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从不自恃才高,轻视没读过书,不识字的寻常百姓,而是热心向他们询问,征求意见,力求作出属于平民百姓的诗篇。
当时,“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
阮经天赵又廷唐宣宗登基后,不但欣赏白居易的诗和才能,还想任命他做宰相,当他听说白居易在八月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伤,写了一首悼念他的七律《吊乐天》: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七律诗对白居易诗歌的成就给了最高的权威性评价。
绝世唐门全文阅读:/
诗词立意:诗露锋芒,抨击当政,敢为民众鼓与呼。在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前,他写出了大量的讽喻诗,痛苦,他勇敢地喊出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不畏权贵怒,亦任亲朋讥”《寄唐生诗》;他指责唐宪宗奢侈的生活;“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隋堤柳》);他斥责文官武将的骄奢淫逸:“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
马梓豪微博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他嘲讽贪官:“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还有《杜陵叟》,《观刈麦》,《卖炭翁》,《 新丰折臂翁》,《陵园妾》,《上阳白发人》等,这些诗歌,或为深受重负的百姓发出深沉的叹息,或为被宦官抢却的孤单老人忧伤,有的写出了人民对战争的怨恨,有的长出了被压迫在社会底层葬送韶华青春妇女的悲歌。他用诗词文章,勇敢地作平民百姓的喉舌,长出了当时贫苦人民的心声,白居易可称得上是中国史诗上的第一人。
由于当时唐朝国力日渐颓废,社会矛盾日渐突出,许多问题是体制上的,仅靠诗人用文章呐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累及自身。在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成了谪卧浔阳城的司马闲官。
贬官江州后思想的重大调整,形成新的“兼济天下”的平民情结
白居易时代的江州司马,不过是承袭旧制而已,实际上是对京城被贬官员的一种冗员散置
性质。“萧条司马府,门巷无人过,唯对大江水,秋风朝夕波”。这就是当时白居易的司马官邸。“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诗人成了闲人一个。白居易在此回顾自己为官之路的坎坷起伏,意识到自己“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思想上不能说没有变化,从此以后他的诗歌少了对黑恶势力的揭露和批判,少了对平民百姓的呐喊。
那么是白居易取消了自己的“兼济天下”的志向么?我们从一篇文章中能出答案。在江州,白居易写了一篇振聋发聩的《与元九书》。在这封给大诗人元稹的信中,他用另一种态度在重新审视、对待生活和自己面对的现状,他换了一种方法来诠释他一贯的“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理念。他写道: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这是诗人在积极调整自我,主动等待时机。思路决定出路,白居易在江州的思想变化,为他以后出任三郡刺史,造福百姓实现人生理想打下了基础。
短信大全:www.duanxinba
三郡刺史做平台,“兼济天下”的志向得以实施并收到成效,诗人的平民情结得到体现和提升。
元和十三年(公元819年),白居易被免去江州司马,赴任忠州刺史,忠州,即现在的重庆忠县。到忠州当天就写下《忠州刺史谢上表》,以表自己“誓当负刺慎身,履冰厉节,下安凋瘵,上副忧勤”的执政理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