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总结归纳精选(1):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学习格言      解析: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透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
地流一样,因此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用山来进行比拟。


      总结归纳精选(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在儒家看来,自然万物就应和谐共处。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古的时代古的风尚,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
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因此,庄子梦蝶,不知我是蝶蝶是我。因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此,李白遥望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因此,伯牙钟子期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识我心中山水者,即是知音……无数古人高举大自然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最后铸就中华礼貌的独秀天下!因此,人的品质也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自然山水的品质、自然山水的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一样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聪明人


      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因此,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能够被水磨平、被水击穿。
水内含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因此,“智者乐水”。你看那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的雄心,荡涤人的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因此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能够长寿。因此说“仁者乐山”。你看那山,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壮阔人的心胸,开拓人的视野,教人自信,教人勇敢,教人坚定,教人理解磨难,成就伟业。因此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再看山,清风拂山岗。挺拔险峻,巍然屹立,不为外物所动。层峦叠翠,蓊蓊郁郁,以博大的心包容天下万物。仁爱的人喜爱与山为伍,临山而居,正如这山一般,宽容仁厚,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因此,仁爱的人总是心胸宽广,福寿绵长。仁者的追求、作为就应如山如峰般巍然屹立,顶起一片灿烂的星空,为低处的人们送去一丝光明。又如山一般生产万物,为贫困的人们送去饱暖。



      山水就是大自我,大神圣。古代的人乐山乐水,有时候可能也是一种姿态,给自己架下的一个阶梯。先面壁十年读些圣贤之书,然后隐居山水之间,似乎就是仁者智者了。他们一般不到江湖上混,但是又结交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喝酒聊天之际,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总之是好一通吹牛,让一帮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结果朋友们到江湖上一传说,某某某是个仁者,是个智者……这就是在给他们打广告了。哪一天碰上哪位当政者突然思贤,让手下们举荐能人,广告的效应发酵,就有人推荐他们了……终南捷径就是这么搞出来的。卧龙先生诸葛亮隐居风水宝地南阳,如果心中没有一番抱负,尽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又何必关心天下大事?另一类仁者智者,可能对世事失望透顶,在庙堂之间无法一展心中才能,又或者不愿为了五斗米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隐居起来,处江湖之远,借巍巍之山汤汤之水一浇心中块垒,白衣卿相换作浅吟低唱,结果一不留意反而留名青史,可算是人生一大幸事。


男孩取名字大全
      总结归纳精选(3):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卷三“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四川的峨嵋山有一幅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我们把这此话引在一齐来看,就能够更深入的明白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要领会它对我们思维的好处,我们就先来看看山有何特性,水有何秉质。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禅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讲了角度的不一样所见不一样,要识认事物的真实全貌,是务必跳出事物本身在看问题。同学们正因各自的喜好、成长的环境等因素的不一样,即使是看同一座山,也定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吧?比如说,人们都在说“黄山天下奇,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华山天下险”,人们游其山,也确实证明了这些特。然而,我们此刻要做的,却不是为分别现象所执迷,而是要看共通象并揭示这个共同特质的内涵―――这就是山有什么特性?张国荣遗书内容


      山是大家寻常见的,但撇开具体的山而论山的特性,就象撇开一个具体的人而论人性一样,我们要把握山这个总的集合的特点,需要我们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了。


      山是一个象形字。对于我们大学同学来说,那怕没有到过名山大川,一提到山,都能在脑海中有很多影子浮现,本来山就不是我们所陌生的。古人讲格物致知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的真理及其内涵,其实天地造化都已经给我们展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境遇里,
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以我们日常看的文字,天地的大道理用的符号是日月星辰、云雾海啸、山川灵秀和生活经验无声的告诉,人在明悟的过程中,发现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代的圣者正因识贯三才,就能把这个道理用人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他那里说的述而不作,还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他删述古人的著作不加入自己的思想。他删述古人的著述,也是本于“述而不作”格物致知之道,以圣智圣识来“一以贯之”留给将来。而他讲的道,他要告诉人他所讲出的道理并不是我孔丘这个人的私意,而是体天格物,叙述宇宙天地之道,用特定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的意思。这是立言的最高境界。


      山独立无畏


      不消说珠穆朗玛、贡嘎雪峰,也不消说四大名山,五岳峥嵘,就是大家能够看到凡称得起山的,那一座山不象一个钢骨铮铮的汉子?风雨如晦它是那样,日月朗照,它仍是那
样。它不会正因春风吹过来就骨软酥松,崩溃了,烂成一摊稀泥,也不会正因寒风呼啸、冰冻雪覆就灰心了,只要它存在,就是生命屏障,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它不左倚右靠,不哀声求人,它就是它,立于所当立,踏实自矗,无畏无惧。智慧灵性的人有鉴于此,把这个品格拿来修养自己,从而成就仁者的品格。其实《论语》中,孔子以前依据不一样的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如何到达仁人的品质,因此,在多处论仁的地方,说法也是不一样的。为此后人很不解。“志士仁人”也是经常滥用,弄得仁人满天飞,“仁”是孔子讲的很高的修养境界,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把仁的实践看做是生命最本质的价值,在生死面前依然以仁为重,这才是仁人。


      山是无求于人的。山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而向人折腰。山无求于人却是十分的慷慨与人,陶渊明得此精神,用之以修身,于是成就了十分个性的田园人品与诗品。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岂只是一种景的描述和一种小小的闲适呢?他在取法自然,修养品格。



      山很富有,他向山的孩子们敞开胸怀,让他们在自己的怀抱里吃的、穿的,他没有私心,不会藏掖什么,如果他很贫瘠,也绝不会关上自己的大门,照样用她干瘪的乳房喂养人们,尽量地奉献她仅有的一点点生产。因此,山,就象父亲、母亲对儿女的心。仁者取法山之爱,修养民胞物与的品格,心在亲民,也是这样。他不会象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是象范仲淹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故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他的心里只装着别人,只有奉献,则全然没有顾及自己是富有还是贫寒。同样,真正的仁人就不以穷通为意,无论在那种地位,那种状态,都尽自己的职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心志上为后代士人做一个心法的榜样:就是不以自己的位置卑微就放下了仁者的心态。因此,范仲淹才在《岳阳楼记》中大加赞叹,认为“没有这样圣智仁人,我与谁一齐同归呢?”


      山因应于季节、气候的不一样而有不一样的展现,然而,根本并不改变。山的根基绝
不会为景的变迁而飘荡。不会正因人们欣赏山中的春天而变得骨头轻飘,得意忘形,也不会正因人们厌烦雨季,不来朝山,就变得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他自得于己心,充分地运用环境因素,培育自己的精神和气质。那怕就是在阴雨不开的日子,他仍然默默地吸收雨分,使自己的泉源更深厚一些,使自己的树木更葱郁一些。同样的,真正的仁者绝对不会正因自己做了义行,得到体生命和他人的赞美就飘飘然,也不会正因自己的仁心不为别人明白,甚至因此遭到误解就放下自己的操守。他自足于自身,有着一份完整的定力。这是一种无所不包,无难可阻的内蕴精神,只要自己的生命存在,这份定力就存在。他能够正因外在的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与其和谐的彩,并充分地运用有利的环境条件促进体生命的繁荣发展,但在环境不利、状况不明的状况下,他是体生命的良知屏障和保护神,人们会在他那里吸取无尽的力量,而不丧失生存的勇气和光明的期望。当年孔子在卫国的匡地,正因当地的人把他认成是阳虎而派兵围住了他们,。七日七夜,孔子没有吃东西,依然弦歌自若。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


      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真是做到了“道不可须臾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标准。他对于自己历年周游列国而不遇,也没有一点沮丧之意。有一次他对学生仲弓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可见仁者读懂了山而训成的圣识与博大胸怀,正是山的品格的人性化。


      山又会回响,却不会主动喋呓不休地向人述说什么。他能够透过潺潺的溪水来叙说它对来访者的殷勤,能够透过山顶清丽的湖泊来展现一角的神奇,能够以曲折的山径来启迪生命的哲理,但他是说给能够听懂的人听的。仿佛如孔子当年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山也是这样行教化的。


      古代的隐士、佛道的修炼之士,都是选取好山好水为居,所谓天下名山僧道多,他们中一些人真的能够懂得山,在一遍遍阅读和体悟中不断的领悟生命的真理。



      山是最懂得自持的,山也是最有操守的,山能够连绵而成势,能够独立而据峰,山,邀白云为侣,清风为伴,自在清趣,自得自然之乐。而仁者也是如此爱闲云清风,以其精神涤去尘思,洗去名利俗气,而自在清华。


      山,阅尽千古春秋而愈见沉稳厚蕴,而仁者,智慧通达三才超然而旷远,既不着名疆利锁之圈套,又不以虚无而处世,一生行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胸罗万有,民胞物与,而功及万类却了无自得之,出乎无有,入于无间,能够体山之仁,更能超山之能,是故能够参天地之造化,而到达生命精神和事功的圣境。因此说,仁者静善而自寿,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智者呢?
李立电视剧


      首先需要明辨的是:仁智本不是分开的,不是说智者是智者,仁者是仁者。不是这个意思。仁智是圣人同时具备的二元特征。我们前面已经谈到“智”,用了一个简单的说法,说“智”就是明白。智其实不是我们寻常讲的小聪明,人们说聪明往往是着眼于个体私人的利益讲的,我们不是指这个。智者首先务必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如果分其造字,我们能够将智拆分为“人据于大,而口吐日月”,就是人明道而说出的话就象太阳一样的恒定、可复、光明、无私念。可见,真正的智者决对不是一个自私的人能够做得到的。


      那么智者为什么喜爱水呢?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我们说的生命止于至善,这个善用有形的东西来比喻一下是什么呢?就好比这水,水善于利益万物,一切生命都赖水而生而存,而水又不跟一切争功劳,水常常处于所有生命都不愿意呆的低位,因此差不多能够表证“道”的特性。正因这个水是我们日常所见,对于任何人都是不陌生的。



      孔子说“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更是明白地告诉人,其实宇宙之道并不复杂,道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不可及,或者只有少数的人在书斋里面研究才懂得的,不是这样的。道就象空气、阳光、水一样十分自然的、十分切近地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切之中皆有道,人能够静静地体察天地万物运行之理,就能够不断地明道。而只有那些没有明道的人,才把道说得玄之又玄,弄成似乎很高深的理论。这样的结果使人离道越来越远,这恰恰是圣人所反对和担心的。因此,孔子基于人的法理,在天人合一和宇宙因果之理的基础上定《春秋》,用的史实也是鲁国的近代和现代史。讲礼义,用的是大家都熟悉的周礼,教弟子以“六艺”,都是切于世用的实学。他是身体力行,以此来力图使人明白:道就在我们身边。恰恰是历代有不少的读书人,在读书中有一点明白,就以自己的一点感受去解读圣人的著述,结果有时弄得鱼目混珠,反而让之后的学人正因听了他们的认识,把真正的真珠遗失了。


      我在一个旅游胜地看有一家休闲茶屋在装修,一个人弄个油墨把老子的“上善若水”和“大道无为”写在纸灯笼,跳下桌子来自得意满地说:这两句是老子《道德经》里两个
最有名的句子。那神态让人看了很难受――他只在用老子的话来炫耀自己。其实一切真正的有道之士从来不会是炫耀的,他只是揭示他证实的宇宙真理。此刻人明白的上善若水是什么呀?以为什么都顺着,然后自己就得利了。作下属的,把这句话明白成了如何曲意逢迎,他觉得他是上善若水。有一个人还在烧烤店里边喝着啤酒得意地吹嘘他的为吏决窍说:此刻为官要懂得蛙泳,两只手要拼命的拉,两只脚要拼命地蹬。人们变得为了自己的私利无所不为,没有了道德的约束。有人见了危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也不去想办法制止,骨子里的想法就是自己顺遂了,能够得多少利。还有人对自己的无视正义和公德的胆怯和懦弱辩护,说我这是“无为”。因此,这个文化搞得很混乱。而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这些事情也不容易分辨得清楚,正因中国这个文字文意,由于历史的太长远,加上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够深入明白,因此岐义百出,莫衷一是。


      其实上善若水是指水的德行很象智者的德行。水很柔和,遇形象物,无论是方器与圆器都能够充满它。而水总是愿意从高处往低处流淌,圆转而不穷。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常常不是我们这天所说的某某专家,他是一个了知根本规律的人。你看长江之水,临虎跳之峡,则奔腾踊跃,一泻千里,过荆江,则九曲回肠,险象环生,遇洞庭则烟波浩淼,浑无际涯,入大海则横阔平畴,与天相接。一江之水如是,一个大智者也如此,你不能够以一个断点来衡量整体。


      三国人物中的曹操,同学们学中学历史时,填空题上会填这些名号:这是我国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填少了一个还不得分。其实这种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是僵化的,正因曹操是一个智者,当然智者慧用,用之于军事就能够运筹帷幄,用之于政治就能够选贤任能,拯溺天下,用之于诗词歌赋就发为壮声,所谓“曹公古朴,时有苍凉之句”。明清以来,由于近代《三国演义》以刘氏为正统的写法,漫化了历史,曹操遂成了一个大奸臣的代名,其实《三国志》也是以曹氏为正统的。这天同学们能够真正的了解一下真实的曹操,读一读他的诗词,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志匡天下,悲悯苍生的真实的曹操。为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而志在一统,其间纵横中原,举贤任能,开屯田之
法,广马钧之术,兴文教,立法统,临终时下《终令》,遗嘱葬己于邺城之荒山,勿占农田,以日用衣物和瓦器陪葬,不得用金银器。功臣良将,死后可葬于一处。那里有后人传说的曹操有七十二座坟墓呢?


      水的特性,纯净的水能够喝,令人欣喜,而浑水令人生厌,脏水令人避而远之。水能够哺育一切动植物,一切动植物都不可能离开水而生存。这是水利万物的表现,智者看到这一点,于是十分的注重自己的操守的高洁,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时还要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在世间水有江河之水,有小溪之水,都各擅其美。人则有如岳飞之雄伟,亦有如陶潜之高雅,正因都有高洁的操守,因此都为人所景仰。水静如渊亭的特性常为人用以形容韬晦养德,是一种宁静致远的大智,东晋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表现,同学们在史书中都能够看到,那正是一种成竹在胸,气定神闲的大智者展现,在事前就已经充分地料知了结果,因此智者在一开始就象江河水一样沛然其意志,了知事物之因果而能有济世和超脱。


      水虽然柔和,然而世间摧坚之物,却又没有一种力量能够与澎湃的洪水相提并论,因此,水并不是被动的,水善于后发制人。孙子兵法上说“积水于千仞之谷”,这种蓄势的力量,是很了不得的。看到过洪水的同学都是知道的。智者也是这样,他的随顺并不是没有主见,他是有力量的,在蓄势的过程中表现的平静,往往是突然爆发的前奏。它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忍的很深内涵。越王勾践,能够使自己为夫差之奴,极尽忍耐,然而,这是他在蓄势,他就象水一样在积累自己爆发的力量。


      孔子以前在黄河边上,看着一往东去的江水感慨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慨于时光和历史是如此的迅速的往前走啊,昼夜不停息,自己也不能够停息啊。那么,从水的特性中我们也能够了悟,我们生命科学的探索之道也是一个连贯不断的过程,探求真理,并普及真理,也只有“至诚无息”的不间断探索为过程。


      水是无间断的,生命的过程也是无间断的。看到这一点,就想到生命经营过程的不能
够怠慢,而过程中的正反因素又是十分的复杂,经常的影响自己的决定和决定,因此要谨慎。孔子经常引《诗经》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郑国的子产,孔子称之为“惠人”,他当政时仁爱其民,他死的时候,对继任者说:为政之道,首在于德,其次莫如用威,就象滚烫的沸水,人们很少有被烫伤的,正因警觉了嘛。但是那温吞的水,正因温暖,人入于其中游泳,却很多被溺死了,正因狎玩大意的缘故。他认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没有高明的德行,没有服人的胸量,那就不宜用宽治民,而宜整束法度,以严治下。――这是从水中悟到治理天下之道,从而约法省禁,以法严而爱民的智慧。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哗哗如乐,时或澎湃高吭,如无射之钟鼓,时或低回慢咽,如仕女之管弦。而智者取法乎此,务使自己的表达如行云流水,适其环境以收到最佳的效果。临之战阵,则慷慨激昂,如大河解冻,冰泻千里。用之治家,则温其如玉,慈而有方,自
然齐家具德,睦邻亲族。――这是从水中明白万物之喜乐而恶僵化,导而用之,使事克谐。


      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中,细细的揣摩,静静地思考,还会有更多更具体的体悟,我们那里只是谈大体的方面。也就是说,真正的真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是非要用高深的、难懂的语言来表达。往往这样做反而使真正的道离我们远了。尤其那些煽情的东西,其实很多都是利用人的弱点,如果我们有高明的智慧,有仁义的心法,那么我们就会是一个走在就大成圣智的道路上,很多东西,我们一眼就会看出它的实质。


                       
                           
                       
                   
                牡丹亭作者
                上一篇:成功人士的事迹 下一篇:郑人买履的故事 
               
               
                   
                    返回学习总结专题页,阅读更多学习总结
                   
               
           
                       
           
                深度阅读 总结范文 历史解读 教学资源 教育反思 工作总结 学习心得 培训总结 主题文章
               
                            风中奇缘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