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星星》是莫扎特的作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原题为“ 啊!妈妈,我要告诉你”的十二段变奏曲。
此曲是1778年初夏,莫扎特停留巴黎时,为一位女弟子而作的。音乐主题出自一首古老的欧洲民谣,有好几个国家用不同的语言歌唱过。在我们中国就有那首“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个主题的节奏与旋律单纯质朴,莫扎特为它配上十二段可爱又富有魅力的变奏,乐声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着。
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又名为《G弦之歌》,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2背景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片段1)。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在巴赫的《乐队组曲第三号》诞生百余年后,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对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作了改编,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乐器上以小提琴独奏为主,辅以大健琴伴奏,同时又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
此曲一经上演便广受大众欢迎,成为流传广泛的不朽经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后,人们才知道这原是巴赫的杰作。百余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 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钟爱的曲目。有意思的是,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的听众远要比知道《巴赫乐队组曲第三号》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并没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
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G弦之歌》)。此乐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
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
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弦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巴赫写了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第三组曲》流传最广。它由五首小曲组成,其中第二首叫《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改编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深受一般人的欢迎,流行程度胜于巴赫原著。
《G弦上的咏叹调》为C大调、4/4拍子、极慢的速度、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为六小节的乐段,重复一次。
音乐从极弱而慢慢渐强的长音开始,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第二小节中转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乐汇,它从乐段的最高音“6”步步下行,回转而停在乐段的最低音,低音“5”上,体现了激动但又带有哀怨缠绵的情调,在这种基本的进行模式中,音乐的第三、第四、第五小节都保持着类似的乐思发展,但它一步紧似一步,在最后的第六小节中仍然回到哀怨缠绵的气氛中,音乐手法简练。从音阶的“3”音开
始,带有小调调性沉思的性格,安静的长音与婉转回旋的十六分音符的安排,使乐曲的情绪步步深入,最后结束在属调上,使音乐产生不完满的结束,为第二部分的开始作了准备。
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这一部分开始表现了极度的悲痛,屡屡出现的切分节奏所构成的延留音或先现音,增强了哀伤的气氛;它那两次向上八度的大跳,表现的有些激动。
最后的六小节音乐以坚定有力的节奏模进式的展开,表现一种不屈的性格。第三、第四两小节,几次从低音以七和弦的琶音向上进行,直至全曲的最高音“降7”,造成激昂的情绪。最后音乐在激情而富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完满的结束。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Baroque)的特点是,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也比较适合我们的吉他翻弹!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巴赫是音乐之父,由此可见他的威望之高。维瓦尔蒂凭着他的《四季》一举成
名天下知。亨德尔是旋律大师,他的作品有一种优雅!他们所留下来的东西是巴洛克时期的一大笔财富!
3相关作品
1.2004 - 央视电视剧《G弦上的咏叹调》(陈奕迅主演)
2.电影背景音乐:大卫.芬奇导演的的著名影片《七宗罪》,深作欣二导演的著名影片《大逃杀1》都把《G弦上的咏叹调》作为背景音乐,成就了一段动人的场景。
3.电视剧插曲
关于读书的作文2008年TVB香港无线台庆剧《珠光宝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插曲之一。
2009年台湾偶像剧《下一站,幸福》中作为插曲,也是这部电视剧的一个线索。
“你听过巴赫的G弦之歌吗?
那是在绝境之中诞生的心动旋律。
就像,他们的相遇。”早上起来口苦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冰场上慕橙所讲的故事,老房子里她为他弹奏的优美琴声,六年后圣德堂里再次响起的旋律,是光晞和慕橙的爱情见证。
4.名侦探柯南漫画728话--《G弦上的咏叹调》,以偶然听到有人用钢琴弹奏《G弦上的咏叹调》为开端而展开的事件,柯南一行人听到的乐曲就是G弦上的咏叹调。
5.有名的AVG游戏《G弦上的魔王》就是非常的强调了这个曲子,因为游戏本身的强大质量,让不少人都去查了这个咏叹调。
6.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真心为你》中明日香对战量产机时候的背景音乐。把优美的音乐配上明日香战斗的镜头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因为本身剧情结构,这段音乐也为之后明日香战败打下很好的铺垫。
7.《绯弹的亚里亚》女主角“神崎·H·亚里亚”名字中的“亚里亚”取自G弦上的咏叹调的“ARIA”的日文罗马音,同时与她喜欢独战独斗的性格有关。
8.日本著名视觉摇滚乐队(VR)X-JAPAN的鼓手Yoshiki,偏爱在乐队LIVE演唱会中的Drum Solo(鼓独奏)部分以优美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配衬,其中多次在其Drum Solo完结之后以《G弦上的咏叹调》收尾,此曲优美而悠扬的旋律与Drum Solo中激烈疯狂的气息产生强烈对比,容易令听众对曲子本身内含的凄美更为动容。
9.南家三妹第一季第八集保坂YY时的插曲
10.韩国歌手申彗星的歌曲《第一个人》引用这首歌曲作为主旋律
如此多的影视和音乐作品都引用了G弦上的咏叹调,也显示出她在音乐方面的重要地位,及其受欢迎程度。
11.假面骑士KABUTO第19话片头引用。G弦上的咏叹调
12.动画《妖精的尾巴》中,雨之女朱毕安·罗克丝出场曲
13.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其中一集《盗垒游戏》中大雄被老师等人追赶、妈妈等待大雄时使用了这首曲子
14.日本AKB48主演的电视剧《马路须加学园》中的鼠女,打斗时搭配的古典乐就是G弦上的咏叹调。
15.动画《冰菓》的第一话中,在女主角千反田爱瑠伸出手接下男主折木奉太郎提交的入部申请书的时候,BGM也是采用了G弦上的咏叹调。
16.动漫《信蜂》中艾丽亚为拉古恢复“心”时所拉过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17.动漫《笨蛋·测验·召唤兽》中作为背景音乐。
18.动漫《地狱少女·一道》17话中的八音盒播放的音乐。
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
19 游戏《穿越火线》子弹时间特效的背景音乐使用了《G弦上的吟叹调》
20 动漫《妖精的尾巴》第142集10分44秒开始,朱比亚幻想格雷时用了《G弦上的咏叹调》[1]
21动画罪恶王冠OVA 失落的圣诞节中作为背景音乐出现。
巴赫-歌德堡变奏曲
唱片介绍:
这首曲子原来是巴哈写给他的学生郭德堡的作品. 当时郭德堡为一位公爵工作, 因为公爵为失眠所苦, 只要一失眠, 就要郭德堡为他弹奏大键琴 (古钢琴). 因此, 巴哈便为他的弟子写了这首变奏曲.
这首曲子由一开始的 Aria 为主题, 发展出三十段风格不同的变奏, 最後又以一开始的主题结尾. 其中每一段变奏, 都有不同的风格. 而且许多都是有多条旋律线同时进行的 "复音音乐", 有些是两条旋律, 有些是三条, 甚至更多, 如果仔细听, 可以发现许多乐趣...
吸顶空调
各种CD版本中, 最有名的要算是顾尔德 (Glenn Gould)的版本了... 除了1955年与1981年速度差异极大的诠释方式外, 更奇特的在於顾尔德他的个人习惯... 由於他时常忍不住在演奏时, 随著哼唱, 而且所哼的有时是与旋律完全不同, 出自他脑中的旋律... 因此录音时常让录音师伤透脑筋... 而他演奏时的怪异行径, 例如: 姿势驼背, 椅子高度必须符合他的要求, 摇晃身体, 浑然忘我...等, 都令人叹为观止.
顾尔德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也非常特别, 弹奏时, 钢琴的 articulation 特别明显... 使得听起来效果格外轻巧, 有大键琴的效果... 而且速度的快慢, 以及反复记号等也不完全照巴哈的指示, 别人弹得快的, 他弹得很慢; 而别人慢的, 他又超快... 因此听说, 正统学钢琴者对他的诠释极不以为然... 然而, 我觉得听巴哈的 Goldberg Variations, 还是非听过他的诠释不可, 尤其我最喜欢的是他的 1981 年版... 里面的 Aria, 非常的浪漫, 动听... 前几个变奏相当活
泼, 听起来令人想从头听到尾...张若昀唐艺昕怎么认识
从55到59,古尔德的演奏已经有较大的改变,我反而认为59年的演奏较为接近81年的,这是从节奏、速度对比上得出的,55年的演奏富于变化,活力;到了59年的萨尔斯堡音乐节上的现场录音,变的沉稳了许多,很是古尔德的特了。因该说,三个版本中,59年的演奏最为自然,对入门者来说,建议听这个版本。
从演奏的内容上说,既都是一样的,也都是不一样的。55年的最有名,我也最喜欢,而81年的最令我
送男朋友什么花最好
感动,因为从第一首Aria开始,就显示出一种岁月的沧桑感,从55年以哥德堡成名,转眼26年的光阴六十,在生命行将终结的时候,再回到最初的起点。夕阳的余晖给这个录音镀上了一层金。
是啊,古尔德81年演奏的哥德堡让我很感动,每每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复聆听那清澈的琴声,这是无限的喜悦,沉浸在其中有些忘我陶然了,真是“沉醉不知归路”啊!也许我并没有理解哥德堡变奏曲中内涵,但我感动了,只有这样我才更接近古尔德心中的巴赫!
对於1981年的版本介绍:
-----我们从第三和第七变奏开始,把开头的咏叹放到很远的地方---
在他五十岁生日的前夕,亦反常规的重新录制了郭德堡变奏曲。仅仅几天後,1982年10月4日,他便逝世了。
他的郭德堡变奏曲,可说是经典之作。在我第一次听到他的CD後,改变我对巴哈音乐的看法。他清楚呈现每个声部的线条,对於音的选择的细腻,丰富了整首曲子,相信很多欣赏者若觉得巴哈音乐深奥难懂,无法接受者,听过顾尔德的巴哈,应有所改观。诚如俄国明钢琴教育家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 在听完顾尔德的巴哈演奏後说-- 巴哈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