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
汉字的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阶段。汉字七体指的是甲金篆隶楷形草。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论语十则的翻译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出土的地点主要在河南安阳,这里是殷商的都城,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古建筑甲骨文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但与现在的文字仍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已是较成熟的文字,此前一定还有更古老的文字存在,目前已发现的陶片上的符号就可以看出与古文字的较明确联系,不过因发现的数量少而无法确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
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购置税计算陈彦妃言承旭 金文以西周时期为代表,也发现一些商代的金文,虽然这些文字时间更早,更具象形性,西周以后也有一些金文,但都不如西周时期的金文集中、典型,所以,我们所说的金文一般以西周时期为主。在没有发现甲骨文之前,一直都以为金文是最古老的文字。
战国时期的文字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西方周秦文字,称作大篆,以《史籀篇》(现以失传,《说文解字》里保存223个)和石鼓文为代表。一是东方六国文字,《说文解字》称作古文。近一些年来又陆续发现一些写在竹简、丝帛、玉片、钱币等器物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主要在战国时期,所以统称作战国时期文字。现在已经有人专门研究这些文字,并有专著问世。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驾考新规定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
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虽然真正使用小篆的时间并不很长,但是它在文字学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首先它的功绩是奠定了规范汉字的基础:字形规范了——方块儿形,而且大小一致,并且省改了一些繁难的字形。书写规范了——原来的块状笔画没有了,一律变为粗细一致的笔画。结构规范了——偏旁的位置基本固定了,不再像以前偏旁的位置有很大的随意性。 还有,小篆保存的资料完整丰富,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保留了小篆9353个,这些资料,是我们解读后发的现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古文化的重要资料。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产生据说是因为那些专门抄写文字的徒隶们觉得古文字很难写,于是就变圆弧笔画为直笔画、圆转笔画为方折笔画,字形也作了相应的简化,形成的一种新字体,于是就称它作隶书。隶书分为两种:秦隶和汉隶。秦隶又叫古隶,汉隶又叫今隶。秦隶是秦以前使用的日常文牍用字,基本上是篆书(大篆、小篆)的草率写法。汉代的隶书取代了小篆而成为正规文字。汉隶讲究蚕头凤尾、一波三折、美观工整。从篆到隶,是汉字一次最大最深刻的变革。篆书还保留一些象形文字的特点,隶书则彻底使汉字点画化、符号化而没了图画的影子。许多字或者字的偏旁简化了,每个笔画的起笔收笔也都明确起来,笔画的数目也可数了,书写更加简洁方便规范,彻底由“画字”而变为
写字。正因为这样,文字历史上称这次变革为“隶变”。
钱嘉乐老婆汉隶作为正式书体,通行了四百余年。隶书讲究美观,因而就影响了书写速度,于是,大家在书写时为求快速,就写得草率一些。到了汉章帝的时候,齐相杜度善写这种书体,于是就称之为“章草”,三国时,书法家皇象学杜度书法,写过一篇《急就章》是章草的代表。章草“解散隶体而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
所以,它就是草率的隶书。注意:它与后来书法上讲的草书不同,书法上讲的草书是行书的进一步简化与草率的写法。严格地讲,它是艺术欣赏层次上的东西,而不是以交流为目的东西。
隶书清晰美观,但却难写;草书简易灵活,但却难认。于是到了汉末又出现了一种新书体——楷书。楷书形体方正,横平竖直,易写好认,当时的人们认为它可以做字体的“楷模”,所以被尊为“楷书”、“真书”“正书”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今天已经使用了一千多年了,难怪在文字四体“真草隶篆”之中它高居首位!
楷书至今仍然是最主要的书体模式,但除了初习字者或者必要的场合使用,为了书写方便
快捷,往往把某些笔画连起来或者省略掉,把某些字的结构略加变化,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行书,这是楷书通行之后,魏晋时期就已出现的书体。行书很像章草,不同的是,章草横、捺的收笔有“波磔”(燕尾形),而行书没有。章草是隶书的草写形式,行书是楷书的草写形式。严格说来,行书、草书只是书写形式的变化,或者说只是某种规范字体的草率书写形式,并没有像小篆、隶书楷书那样,在文字形体构造方面起到那么直接的重大作用,不过,传统上说的文字七体“甲、金、篆、隶、楷、行、草”还是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这大概主要是着眼于书法字体的总结吧。不过,甲、金、篆、隶、楷却也基本总结出了汉字形体变化的基本顺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