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传统诚信的历史演变
作者:姜明明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2
        要: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连绵不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中国的传统诚信文化在历史上呈现出传承变迁传承的变迁模式。纵向把握诚信思想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分成殷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传统诚信文化是基于血缘、宗法和等级为特点的农业社会,它以儒家诚信观为核心,在与各个世代环境互动传承中丰富传统诚信思想内容。
        关键词:诚信;传统;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G02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038-02
王伯昭被打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但是,传统文化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也是极其复杂的,优劣并存、长短相依,精华与糟粕混杂,而且往往其长处恰又显示其缺陷。可以说,这
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只有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仔细分析,才能得到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认识。把诚信当作一种资源,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发展轨迹,通过认清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历史演变来提炼其精神内核,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其本质规律。
        一、殷商西周时期:诚信思想的孕育阶段
        殷商西周时期,是诚信思想的孕育阶段,诚信思想开始逐渐形成。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同期文字记载的朝代,国都殷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受神秘性与笼统性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敬畏天地和神灵的神本文化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2]表现出对上天的崇拜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商代占卜之风盛行,《礼记·祭统》载: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2]“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2]诚信什么是松糕鞋被认为是上天的要求。神本位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历史产物。随着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智力和体力水平不断提高,对神灵的崇拜意识逐渐淡薄,而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与日俱增。于是,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
秋瓷炫不雅        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周代的文化维新,主要表现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的建立,并且也是制礼作乐的开端。周人礼的内容,一是亲亲,二是尊尊,由此可见此时的诚信主要表现为对君主的忠信。周代所确立的,被后世儒家传承,成为规范人们生活行为、心理情操、是非善恶观念的圭臬。周朝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反夏商尊天、敬神而重人、尚德,形成后人钦慕的成、康典范性王朝。但周朝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官府的礼乐教化的一个声音,到后期难以为继,生气渐衰。人们发现了人的价值,发现了人心向背的意义与人自身的伟力,出现了从重天向重人的转换。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的箕子还为矫夏商尊天命敬鬼神之偏,提出天人感应思想,促使社会意识从人的被动转向人的主动,从重神权转向重人权,为周朝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深化,为春秋战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认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诚信思想的成型阶段
        孔子是儒家学派中第一位对诚信做出系统阐述的人,其对诚信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对的系统阐述上,通过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四个因素构成诚信思想模式,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牵制、相互作用,并具有某种封闭性,经常排斥外在的干扰
或破坏。孔子讲五德”——恭、宽、信、敏、惠,作为五德之一,要求敬事而信。孟子在继承了孔子诚信思想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人的内心修养,并把周杰伦写真提升为五伦之一。
        儒家重视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但是,道家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在自然当中寻出世的境界。探索天道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并以之反观比照污浊的社会现实,冷静地认识和批判社会弊病,解释矛盾根源,并以天道自然为法式,提出疗治社会的主张,进而挑战传统,否定君权,从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贵生存身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理论体系。道家的诚信思想之基是人与的完美契合,这是一个哲学命题。老子推崇采矿工程就业前景言善信,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诚信是朴实无华、不加任何雕琢的美德,老子认为轻诺必寡信”;墨家在战国初期即有很大影响,和儒家并称显学,与道家分庭抗礼。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明鬼”“天志,反对不义之战和社会不公平,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道德学说,作为先秦时期黎民百姓的思想代表,强调”“的作用。墨家推崇忠信之士,仁人之士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3]“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3]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首先做到志强智达,
言信行果。(《墨子·修身》)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保持美名,广结宾朋。否则,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法家不太重视道德的功用,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4]将法与德绝对对立起来,否定道德功能,主张崇尚法治,特别强调诚信的作用。管仲认为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与根本,如何讲诚信,他从两个方面做了阐释。首先他重诚信,把诚信纳入德行的范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贤大夫不恃宗室,士不恃外权。坦坦之利不以攻,坦坦之备不为用。故存国家、定社稷,在卒谋之间耳。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谓成人。
        三、汉唐时期:诚信思想的巩固和发展阶段
        到了汉唐时期,诚信思想开始不断巩固和发展。汉代诚信思想被奉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成为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诚信思想得到巩固和发展。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地位非常关键重要。观察汉代的诚信思想,内涵丰富,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诚信作为形而上的本体范畴,所谓诚者,天道也;二是把诚信作为德行之本,行为之规,所思诚者,人道也;三是肯定诚信具有治人、治
国、治世之功,和关系密切。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不复存在。政权频繁更迭,战争导致人口大量迁徙,社会的变革和不同文化的交融,使思想文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面貌。有晋中兴,玄风独振,玄学开始兴起,成为魏晋时期影响重大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思想失去了一统的地位,视诚信为德行之本的思想也随之黯淡了许多。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时代,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随着政治的日趋稳定,文化呈现出有容乃大的气派,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采取儒学为先、尊佛崇道的开放文化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也促进了儒、佛、道三教的融摄。诚信成为历代君王治理国家的核心理念和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政治诚信是唐代诚信的显著特征。唐代君王把诚信作为治国方略和指导思想,从唐高祖矢石之间,不辨贵贱的诚信理念,到唐太宗以大信行于天下,发展到武则天的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以信治国成为唐代的治国传统,为后世垂范。唐代思想家韩愈从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的思想出发,把视为人的本性,肯定仁义礼智信为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李翱则发展了儒家关于的学说,并将之推向天人合一的境界。柳宗元则认为仁义忠信为德治之本,强调治国必须以信义为基,倡导大学热门专业大信去令。唐代是中国封建
社会的极盛时期,其政治型诚信,为封建社会的长久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但丰富了先秦以来传统的诚信思想,而且丰富了其内涵,把诚信提升到政治层面和处理层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唐代社会的诚信思想依旧建立在封建农耕经济基础之上,是与封建专制时代相适应的一种思想体系。
        四、宋元明清:诚信思想的深化传承阶段
        最后是宋元明清,诚信思想的深化传承阶段。与开放、外倾的唐型文化相反,宋朝相对封闭、内倾。理学作为儒学的复兴,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并蓄佛、道思想,同样体现在对诚信的重视上,理学家为诚信的内涵作了大量的哲学思辨的演绎,把诚信作为维护天理的基础加以阐发,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诚信更富有形而上的本体特征,实现了儒家诚信观的哲理化。同时,诚信的概念在宋代理学家那里也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也体现在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中以及存在于人的真情实感中。元代虽没有像宋代那样构筑一个新的儒学体系,但对儒学的发展仍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即将宋代理学发展到了一个通俗化和普及化的历史阶段。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完整的儒学体系在宋代已经确立,元代的发展不再是理论和概念的再创新,而是使儒学从书斋理学推向社会生活,
从精英阶层扩展到社会大众。元代的诚信观也为后世的诚信思想实用化之路做足了过渡和铺垫。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体系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也呈现出超越前代的繁荣。随着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等级制度中士、农、工、商排位开始动摇,贬低商业、商人的思想开始瓦解,此时诚信文化带有经世致用思潮的特点,认为诚,以言其实,出现了信义与利益兼顾的思想。王夫之在《尚书引义·禹贡》中说: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5]指出义是一种立身之道,利是人类生活之需,两者不可偏废。既说明利益的合道德性,又指出义利的兼容性。事实上,在清代”“已成为经商之本,商人们重商业道德,重行为自律,诚信成为商业成功的取胜之道。
        综上所述,传统诚信文化是基于血缘、宗法和等级为特点的农业社会,它以儒家诚信观为核心,在与各个世代环境互动传承中丰富传统诚信思想内容。在这之中,有很多优秀的诚信思想值得我们承扬,但也不乏集权主义、宗法思想之流弊需要剔除。随着时代发展,
有些流弊成为传统诚信文化传承和发展阻力,从而促使其进一步变迁和发展。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昨天,也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今天与明天,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升思想道德在创造未来辉煌中的价值,探寻未来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内外张力场的通道。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李小龙.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张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王夫之.尚书引义[M].北京:中华书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