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3.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
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4.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5.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6.明清宇宙期:沈东军老婆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7.黄河大改道:黄河下游在近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1500多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六次重大改道。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为北流;汉唐时期,在今山东入渤海,为东流;南宋至清咸丰,夺淮从江苏如黄海,为南流;清咸丰后,恢复东流,结束夺淮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
8.汉唐安流期:东汉时,69年在王景领导下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和故道别
出,循古漯水河道,经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颊和之间,至今利津入海。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了大约600多年,称汉唐安流期。
伤感繁体签名9.梁山泊:源于巨野泽,又称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鹿县东北。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巨野泽南部淤高而向北扩展,梁山成为湖中孤山,形成梁山泊,以后不断扩大。金代湖面内缩,元代河水决入,梁山泊又成泽国。后黄河夺淮入海,梁山泊来水减少,到康熙时淤成平陆。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河床於高,汶水下有壅塞成为东平湖。
10.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
11.荆江河曲:在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游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春朱自清原文
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河曲活动更趋频繁。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蜿蜒型河型。
卢芳生12.罗布泊:在历史上曾氏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古称盐泽、蒲昌海、楼兰海,清代称罗布淖尔,近代称罗布泊。在历史时期罗布泊因为入湖水道的改道而不断变化,时而广阔,时而干涸,时而成为若干小湖,但总体趋势是湖面越来越小,水源越来越少,以至今天完全干涸。
13.低海岸:地势平坦宽阔的海岸称为平原海岸。平原海岸曾有“沙岸”之称,系由巨厚而松散的沉积物组成。这种海岸的岸线平直、单调,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
14.贝壳海岸: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15.海侵: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又称海进。通常,海侵是海水逐渐向时代较老的陆地风化剥蚀面上推进的过程。一个海侵面就是一个不整合面,也是一个典型的穿时面。海侵的结果,常形成地层的海侵序列:其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或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沉积时的海水由浅变深;陆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继续演变成海相沉积。
16.直沽:汉代泉州在今天津西北武青县城上村,故天津历史上有“直沽”之称。到宋代,海河一度成为松辽的界河,金时正式称为直沽。当时直沽位于三汊口,滨海临河。元代海运以直沽为海河与海的转运中心。延祐三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成为元大都的门户。明燕王曾于直沽率军南下,夺得帝位后,将直沽改称天津。
17.冈身: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经太仓、嘉定方泰、上海马桥、奉贤新寺,直至金山漕泾一线及其以东,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俗称冈身。
18.珠江洲潭岛屿时代:由于海湾河谷的大面积堆积,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一些岛屿洲潭,进入洲潭岛屿时代。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成陆加快,洲潭岛屿大部分新积为沙滩沙滩所连
接,现代水网基本形成,洲潭岛屿时代结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都有极大发展。
19.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建立,开始推行郡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20.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路制合称道路制。
21.行省制: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行省除腹地直属中央中书省、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全国设立行省。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山川行便”划分区划的原则,其省制和分省政区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22.道:明代设立的省的派出机构,其中有守备道、兵备道、督粮道等,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
23.双头州郡:西晋北方地区流行“虚设”之制,出现同一州名在同一时期分属多地,东晋出现“双头州郡”,即二州、二郡合治一地,如东晋以后梁和南秦州合治南郑。
24.侨置州郡:两晋时期,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并。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后来,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
25.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是将侨置州、郡、县并如土县,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26.监军:官名。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现监军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废。
27.羁縻府州: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
lol荣誉系统28.九州:中国最早与行政区划相关的地名,但并不统一,《禹贡》中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梁、徐,有幽、并,《尔雅·释地》有营、徐而无青、并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有徐州、营州而无青州、并州。先秦的九州并不是严格的行政区划,而是后人意念中的先秦理想政区。
29.关东关西:秦汉以来,以函谷关为界,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现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
30.江左江右: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北面),也可指江北。
31.关内关外:秦汉时期以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以东地区为“关外”。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嘉峪关以东地区为“关内”,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嘉峪关以西为“关外”。
32.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如今,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33.湖广: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为湖北和湖南在元明时期的合称。清时将湖广左司为湖北省,将湖北右司为湖南省。
34.楚方城:即春秋时南阳楚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从楚国始筑长城把它叫方城,到《春秋》、《左传》、《史记》中一直称楚长城为方城。因为长期有长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们并不认为方城是长城,甚至以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35.汉长城: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长城东起辽东,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为加强防御,在阴山以北修筑的是两道平行的外长城。汉长城全长2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主要是在汉武帝反击匈奴,加强防御而修筑的。
36.明长城:为明朝从洪武至万历,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的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
37.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是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多次发生重要战争。
38.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南,为明长城西端终点。初建与明洪武五年,明弘治十四年重修。明代嘉峪关事通往西北的一个重要关隘,关外少数民族多取此道进贡,是明军与西北民族征战的一个重要关隘。
双软企业认定39.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关隘,是历史上今河南地区与陕西地区交通的重要关隘。战国和秦代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西,汉武帝时,将秦关移到新安县东北,为汉代函谷关。
40.玉门关:汉武帝置的通西域的重要关隘,因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此道而得名。玉门关为汉唐西北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汉代为都尉治地,军事征战和商旅往返不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