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由钱穆先生编写,先生在弁论中首先提出文明、文化二字之区别开言,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其次对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的根源进行探讨得出自然环境的差别从而影响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精神。再次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游牧、商业文化起于内不足,从而向外需求,因此是流动的、进步的。农耕文化是自给自足的,是静定的、保守的。最后对于中国文化。认为我们应该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首先其具有复杂性,要学会通视其大体,其二具有完整性,从物质生活到集体生活以及内心生活,然相互间息息相关,牵一发动全身。其三具有发展性。本书共十篇,以下为自己整理所得各章所言: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 共阐述以下观点:1、中国文化不仅比较孤立,而且比较特殊。(独自发展)【1】地理背景上:中国文化发生在特别大的地面上,有重要的水系,有堪作农耕凭借的灌溉区域........气候上:埃及、巴比伦、印度全都在热带,物产丰富,衣食
易给,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大底从多量的闲暇时间上产生,而中国在北温带的较北地带,黄河流域的气候雨量是不能与其相比的。因此中国人开始便在一种勤奋耐劳的情况下创造他的文化。经济形态上,中国文化建立在农业上,西方则是建立在商业上。2、古代中国是小环境产生的文化社会,因而不易形成伟大的国家组织,容易遭受异族侵凌,但更易达顶点,直到现在,只有中国民族在世界史上仍见其有虽若陷于老朽,而仍有其内在尚新之气概,此又为世界诸民族所不逮。【7】3、欧洲文化与东方中国文化两大文化比较:希腊与中国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代:希腊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是市府政治,而中国大体都有一个中央政府。西方罗马与东汉:罗马帝国由征服而完成,汉代中国则是一脉相承。在西方的中古时代,北方蛮族完全以一种新的民族出现而为此下西方历史之主干,旧的罗马人则在数量上以成被压倒的劣势而逐渐消失。反之,在中国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依然以旧的中国人为当时政治、社会、文化各部门各方面之主干与中坚。 其指出我们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我们先应该习得中国人的观点,再循之推导,否则若从另一点来观察和批判中国史和中国文化,则终必有搔不着痛痒之苦。【20】
第二章 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 讲述中国文化史注意两事,第一是中国文化乃由中国民族独创,民族与国家,在中国史上,是早已融凝为一的,第二则是中国文化演进是一脉相
承、传统不缀的。 1、中国民族---在历史上分为4个时期:从上古迄于先秦、自秦汉迄于南北朝、自隋唐迄于元末、直至满洲入关至于现代。2、国家--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也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观念里。民族融合即是国家凝成,国家凝成亦正为民族融合。然而就西方而言,希腊人是有了民族而不能融凝成国家的,罗马人是有了国家而不能融凝为民族的。3、华夏民族--中国在很早的古代,即有一种姓、氏的分别,男子-氏 表示其部落之居地,女子-姓 表示其部落之血统。中国在很早时代有同姓不婚,其促进相互同化有利于民族形成。4、封建 西周封建制度是周部族一种武装的移民垦殖与政治统治,西周封建包含两个系统,一是家族系统的政治意味,表现空间的展拓;一是历史系统的文化意味,表现时间的绵历。
第三章 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 讲述各种观念及其生活情况 1、民族观念 古代中国人似乎没有一种很清楚的民族界限。古人所谓的蛮、夷、戎、狄其重要的分别不外两个标准:一是生活方式不同,非农业社会又非城市国家,一是未参加和平同盟,自居于侵略国的地位。
2、宗教观念:根据殷墟甲骨文,当时已有上帝观念。周代人祖先配天的观念,在商代甲骨
回不去的过去文里早已有了。商代是一个宗教性极浓厚的时代,故说殷人尚鬼。周代,以上帝论为其统治制造舆论并有祭天制度(郊祀制度)、祭祖制度(宗庙制度)。宗教为政治所吸收。3、国家观念:常有一个天下观念超乎国家观念之上,国家并非最高最后的,诸夏同盟的完成,证明他们多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战国时代除却各国贵族世袭阶级为自身地位打算,因而或有采取狭义的国家观念外,其他民众,无论是士大夫智识分子或劳工劳动分子,他们全不束缚在狭义的国家观念里,他们全都有一超越国家的国际观念,或可说是世界观念,即天下观念之存在,这亦便是秦能统一东方各国的一大原因。秦国的统一只能算是当时中国人天下太平世界一统的观念之实现,而并不是某一国家战胜而毁灭了宁外的某几个国家。4、人道观念 是一种内层主动而积极方面的。中国文化是一种现实人生的和平文化其泉源便是人道观念(忠恕、爱敬)其根本是家族观念。孝弟之心便是人道核心。正因为中国人由家族观念过渡到人道观念,因此把狭义的民族观念与国家观念转而超脱解放了。5、生活状况表现为农耕与游牧生活之消涨。6、封建崩溃后之新社会:诸侯各自涨破封建格子,平民社会、农耕村落的势力,亦同样的涨破封建格子。有东方出相、西方出将情形---平民世界。
第四章 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学(中国在先秦时代,早已完成了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两大
事业,同时中国民族的学术路径与思想态度也大体在先秦时代奠定)此章约略叙述孔子以前典籍。1、孔子以前古典流传至今的,尚书:分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诗经:诗经年代后于尚书,韻文较散文晚出,民间性的文学作品较后于上层统治阶级政治性和历史性的文件,这也可以说明中国文化之一个特征。诗经作品年代自西周初年下迄春秋鲁宣公时。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经:包含有3个最重要的基本观念,其一:人类自身内部所有男女刚柔的天性。其二:人类在外面所遭逢的环境。其三:道(自己考量自己的刚柔姿性,与外部的环境命势,而选择决定其动静进退之态度,以希望趋凶避吉的)。2、孔子以前未知的失传的典籍:礼书 春秋-是史书,孔子春秋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贡献约有三要点,其一打破国别为史,其二褒贬,其三打破史官专业。3、春秋时代的贤人,孔子出始为中国史上平民学术之开始,春秋以下之平民学者最著名的有儒墨两派。儒---术士之称,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正式将古代的贵族学传播到平民社会的第一人。墨---本义为刺面涂以为奴隶标志的刑名,取义于古之墨刑。4、儒墨两家思想对比(中国古代是将宗教政治化、又将政治伦理化,以王权代替神权,用师权来规范君权)儒讲人道、平民道,讲孝弟、忠恕,即仁,孟子主张兼爱,彻底反对礼乐,孔子派儒家思想缺点主要是看重人生,略四周物界与自然,重现实政治,略下
层,忽略内部素朴、真实。庄老道家,承接儒墨两派而自为折变的。5、中国古代学术简括叙述:孔子以前是经书,贵族阶级学,是贵族学时代,而孔子以后则是子书,在平民阶级手里,是平民时代。6、中国文字具有2个特征,一为象形即象意与象事,其二为利用曲线描绘轮廓。
洛克王国暗夜之光 第五章 文治政府之创建 1、秦汉政府--充实改进:秦汉政府对匈奴只有两条道路,一为隔绝即长城,再同化、融合以及和亲政策,二为招徕,即少数民族迁移内地,汉人前往边疆,实行文化教育。西周时代是封建制的统一,秦始皇帝建立郡县制的统一政府,汉高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为天子的统一政府之开始。2、调和与统一的三条道路,其一为超然于儒墨道诸家之上而调和统一,代表为吕不韦《吕氏春秋》,其二为道家为宗主而调和统一儒墨及其他各家,代表为淮南王书,其三为儒家为宗主而调和统一道、墨及其他各家,代表为自李斯至董仲舒。最终焚书--思想统一自然姿态。3、当时政治上的大体演变:五经博士的出现。4、秦汉时的政府:在皇帝与王室上:商为兄终弟及,家属观念超于王统观念,周为父子相承--长子继承法,王统观念超于家属。5、当时政治上的几个要点:其一:皇位世袭象征天下一统。其二,丞相辅佐皇帝,为政府领袖,担负实际行政责任,选贤举能。其三全国官吏皆由公开标准考选,最要条件是受过国家指定教育,其四入仕名
国内童装品牌排行榜额依各地户口数平均分配。其五,全国民众在国家法律下一律平等,纳赋税、服兵役均由法令规定,国内取消贵族特殊权利,国外同化蛮夷低级文化,期求全世界更平等更和平之结合。6、秦汉时国家体制:大体人类组织国家,不外乎集中类型:其一如古代西方希腊之城市国家。其二如古代西方罗马帝国以及近代英、法帝国等。其三则如近代美德联邦及苏维埃联邦。而秦汉为郡县的国家。
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 1、中国政治思想上的民本观念:古代东方封建社会崩溃的两大原因,其一为兼并:井田制破坏,农村物产状态消失。其二为因政治集中而商业集中,政治扩大而商业扩大。2、社会经济贫富不均。3、当时获利最大商业为盐铁酒等。4、汉武帝的经济在当时并不收效,而且流害甚大,后王莽变法最大目标是经济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标准,裁抑富商大贾资本势力。5、经济生活。6、汉代读书人状况:由农业社会里出身,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涯,凡仕宦为官的,即不许兼营商业,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人虽贫而尊,“黄金满箧,不如遗子一经”,东汉社会既不是贵族中心,又不是军人中心,亦不是富人中心,而成为一种士人中心即读书人中心的社会了。
第七章 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合 1、魏晋南北朝时:新民族的羼杂以及新宗教的传入:
田亮资料西方是变异,罗马民族衰亡,日耳曼民族代兴,罗马文化衰亡,希伯来宗教文化继之代兴。东方是转化,自古以来诸夏民族的正统,自古以来诸夏文化的正统。汉代四百年的全盛期,何以到底也不免一个衰退的突然降临呢?这大体不外乎2个原因,【132】其一东汉王室继承着四百年的长治久安,安富尊荣积而腐化。其二东汉士人为当时社会领导中心。2、异民族之羼杂:异民族:指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意味不同的人民集团而言。实行怀柔政策。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在是继续着春秋以前完成了中国史上第二次的民族融合与国家凝成的大贡献。4、新宗教之传入:儒家思想可以代替宗教作用,是一种现实人生的新宗教,已具有宗教教义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慈悲性与平等性,亦具有宗教家救世救人的志愿与能力,其与宗教之不同处为:宗教理论建立在外面上帝与神之信仰,而儒家则信仰自心。宗教希望寄托于来世与天国,而儒家则寄希望现在,即在现世寄托其理想。中国人民感觉需要宗教的一个最大理由便是【139】在王室腐化,士族兴起,现实人生理想消失,人心无寄托,转移到未来世界与空中天国去,适时印度佛教传入。佛教与儒家相异处【140】在于佛教悲观消极,儒家对现实人生抱有积极乐观态度。佛教与道教相异在:佛教严肃厌世有出世要求,而道教消极悲观,不严肃厌世,轻蔑随顺。5、儒家与道家:道家是神仙与长生,黄方老术,佛教在西元259年颍川朱士行出家,为中国有正式僧人之始。北魏太武
帝时,开始有道佛两教之冲突。6、南北朝时代,佛学盛行之真精神:【147-149】中国佛教显然是更偏重在学理而偏轻于信仰的。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是深于民族观念的,换言之,即是文化界限深于民族界限的,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自高自大,对外来文化深闭固执,中国文化虽则由其独立创造,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观念,终是极为宏阔而适于世界性的,不局促与一民族或一国家,换言之,民族界限或国家疆域妨害或阻隔不住中国人传统文化观念一种宏通的世界意味。7、那时佛教思想,虽极盛行,但无论南北双方,社会上,对于中国传统家族组织以及家庭礼教,却一样的严格保守,没有丝毫动摇,尤其是北朝,大家庭制,到处盛行。
怎样添加空间背景音乐 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1、隋唐复兴之盛运:经济文物较之秦汉过之不及【152】,论起政治,相权划分为三机构执掌:中书省司发命之权,门下省司审覆之权,尚书省司执行职权。其政治组织法典为《周礼》《唐六典》。在赋税方面,汉代只做到轻徭薄赋,唐代则进一步已做到为民制产。汉人眼光常注意于裁抑兼并,唐代则进一步注意到田亩之平均分配。【156】对待商业:汉代为裁抑,唐为放任主义,培植低层经济,而对高层的则较为宽大与自由。在兵役上:汉是寓兵于农,通国皆兵的兵农合一制。唐是寓农于兵,选农训兵制。实行府兵制,从而较汉制有几个优点,其一:唐府兵常军训,训练
2012思想汇报易于更精熟。其二,军队素质易于提高,其三更易活动,其四,大多数民众则可以毕生不是兵革了。【157】2、科举制度选权皆由公开的考试标准而决定的,中央公开考试然而偏重于诗赋一项。3、唐代科举制度,同样为宋、元、明、清四代所传袭,这是建筑中国近代政治的一块中心大柱石,中国近代政治全在这制度上安顿,同时亦是近代中国文化机体一条大动脉。4、唐代社会概括:唐代社会早已到了一个内在安富外观尊荣的地位。中国文化在秦汉时代已完成其第一基础,即政治社会方面一切人事制度之基础,在隋唐时代则更进而完成其第二基础,即文学艺术方面一切人文创造的基础,这在孔子书里特别提出的仁与礼之两字,即包括了此一切。【165】5、唐代文学艺术之发展以及唐代佛教之蜕变:从唐代有禅宗新佛教之创始,一面是佛教思想内部起革命,直接影响到宋儒道学运动,把中国思想界的领导权再从佛教完全转移到儒家的手里来,另一面是中国社会之日常人生再由宗教庙宇里的厌世绝俗、严肃枯槁、再回到日常生活自然活泼的天趣中来,这便开辟了文学、艺术一条新道路。6、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发展的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次之,古代的艺术则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
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大进步。【170】中国艺术中最独特而重要的厥为书法,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平民社会日常人生的气味到底占了优势,从唐以后,字学书品遂为中国平民艺术一大宗,而帖书占了上风。画:唐代时虽亦有南北合流之象,唐人风气也还以南方作风为正宗,平民意味与日常风格逐渐占上风,而贵族与宗教的彩则日见淡薄,因此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与石刻渐而转为纸幅尺素。【171】7、诗文字画四项,全要到唐代,勉完全成其为平民社会和日常人生的文学和艺术,而唐人对此四项的造诣,亦都登峰造极,使后代人有望尘莫及之想。诗人如杜甫,文人如韩愈,书家如颜真卿,画家如吴道云。禅宗便是由宗教回复到人生的大呼号,由是一切文学艺术如风起云涌,不可抑勒,而终成为一个平民社会日常生活之大充实。汉代对于政治、社会的种种计划,唐代人对文学艺术的种种趣味,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两大骨干。 政治社会体制了人生的共通部分,文学艺术陶写满足了人生的独特部分,中国后代人常以汉唐并称,这就是一个主要的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