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4000千年文明史------中国姜堰
火炬之光2怎么局域网天目山西周古城遗址。
黄龙士塑像
溱潼会船节
史上最贱小游戏2攻略姜氏父子筑堰抗洪塑像
溱湖之恋改编
姜堰区,位于苏中平原,南接长江,北枕淮河,东近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物产富庶,民风淳朴,水陆交通便捷,素有“苏中鱼米之乡”之称。
聚氨酯苏中鱼米乡
姜堰水系发达,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干河、姜溱河、东西姜黄河等骨干航道纵横交错。
从出土的化石、亚化石证明,姜堰地区曾经是麋鹿祖先栖息繁衍的故乡。范晔《后汉书·郡国志》中有“海陵麋鹿千万成”的记载;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有“海陵扶江接海,多麋兽,千百为,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南宋罗愿也在《尔雅翼》中提到“麋与鹿为友,今南宋海陵甚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麋,今海陵间最多……”
姜堰,据《泰县县志》载:周初,地称海阳,至战国末年,次第隶属邗、吴、越、楚等国,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地属之。海陵又曾称亭间、吴陵,先后隶广陵郡、海陵郡、扬州、泰州。明初废县存州,地属泰州。
民国元年,废州设县,称泰县,县府驻城区——泰州。1940年,新四军在境内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泰县民主政权,先后属苏中行署、苏皖边区政府。1949年1月,析置泰州市。泰县先后属泰州专署、扬州专署。1959年1月,泰县、泰州市合并,称泰州县。1962年6月分治, 复称泰县,先后属扬州专区、扬州市。1994年姜堰撤县设市为姜堰市。1996年隶属地级泰州市。五一节快乐
全国2卷姜氏筑堰得名
“姜堰”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众说不一。人们又称之为“三水”或“罗塘”。但它究竟何时取名,至今尚无翔实的表述。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姜堰这个名号,最早出现在北宋泰州军的境内。宋史卷八十八载:“泰州,上,海陵郡。本团练,乾德五年(967年)降为军事。”“军”的范围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东至如皋,北至临泽(高邮),南至孤山(靖江),约有五六个县的地方。在这本地图集上标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个,姜堰便是其中一个。
民国六年(1917年)《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
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崇祯《泰州志》载:“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行水北至西溪通运盐河以达上河。嘉祐二年(1057年)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
又传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为患。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先后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最后迁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上坝、下坝大概即这个时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宣统泰州志》载:“罗塘港──州治东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姜堰镇南街,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罗塘古镇”四个大字。立碑年代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现存姜堰区博物馆)。“三水”、“罗塘”,最古老、最早的名字还是“姜堰”。
据《辞海》:“堰,是较低的挡水并能溢流的建筑物,横截河中,用以抬高水位,以便引水灌溉、或便利航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姜堰”一名,的确是以水利工程设施而得名的,
其作用与上述解释也是相吻合的。而“坝,建筑在河道中近岸边地方,借以引导水流,改变流向,起保护河岸或造成新岸作用的水工建筑物。如用以治导河流的丁坝、顺坝等。”那么姜堰坝口“坝”的作用与此相同。为了纪念姜仁惠、姜锷父子,不忘他们率领民众筑堰的功绩,遂将大堤命名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4000年文明
如今,姜堰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五十多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古天目山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同时挖掘出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铁剑、铜镜、五铢钱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又在天目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获得鬲、豆、罐、箭镞、网坠、铜削等。二十一世纪初年,发掘的遗物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鱼、鳖、蚌、鸟等动物遗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