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
1.原始人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封神演义停播原因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
自由办学
自由就学小学英语手抄报内容
自由讲学
自由竞争
7.孔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论教育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①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务。
3)教学内容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4)教学方法论(理解
①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②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③学思行结合
8.稷下学宫
1)战国时期,田齐统治者在稷门附近建造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史称“稷下学宫”。
2)性质:①二重性:是一所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②多功能性: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特点:
①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②兼容并包,来去由己
③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④相互吸收,趋向融合
9.墨家教育思想
1)人性论:“素丝说”(理解
    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在他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2)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
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异别”。
培养标准:“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
        “辩乎言谈”——思维论辩的要求
        “博乎道术”——知识技能(文史、科技)的要求
3)教育内容
①文史教育(《诗》、《书》、《春秋》)
②自然科学教育(几何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
③政治道德教育(“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法)
注:②④是墨家教育的特,儒家没有
10.孟子、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1)人性论:
班委竞选演讲稿
孟子:近于善
      人性保持论者
扩充“善端”                  殊途同归
荀子:近于恶
      人性改造论者
      “化性起伪”
A.扩充“善端”
“善端”:即善的因素、萌芽,是人先天所固有的
    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教育的作用:扩充“善端”、走向“善”
B.“化性起伪”
性伪之分(先天的和后天的努力是有区别)
性伪之合(两者之间合理的结合)
化性起伪(教育作用)
2)教育目的
A.孟子: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以孝、悌治国,用血缘、宗法关系影响、制约政治社会关系,改良社会。
  教育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B.荀子:培养大儒
  俗儒  道貌岸然
  雅儒  表里如一
  大儒(“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培养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言行并重
3)教学原则和方法
孟子:深造自得  孟轲指出,深入烦人学习和研究,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专心致志
      黄磊神模仿张艺兴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崔宇革文根英因材施教
荀子: 学贵有恒
      善假于物
      专心致志
      学以致用
11.《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大学教育的目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
大学教育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学记》的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的教学原则:①豫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②长善救失(学习上的四种缺点:多、寡、易、止,措施: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③启发诱导
                    ④藏息相辅
                    ⑤教学相长 (本意:教师的教与学相互促进 引申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
13.汉代的文教政策——独尊儒术
14.太学
  1)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史上官办的最早的正式大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2)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博士。首席博士:仆射(西汉)、祭酒(东汉)
      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东汉)
  3)太学的教学形式:①个别教学 ②讲大课(“大都授”) ③次第相传(“次相授受”)
  4)考试形式:设科射策
15.私学
第一阶段:启蒙的小学阶段——识字教育(在字书中流传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
16.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太学以养士  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任子制、纳资制)
2)“性三品”说:①“圣人之性”,天生的“过善”之性    ②“斗筲之性”,无“善质”    ③“中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教育对不同的人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3)教化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17.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1国子学:西晋时期,为保证门阀士族受教育的特权,而在太学之外建立的学校。
2)“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实施过程:①设置“中正”官 ②品第人物 ③按品授官
评价标准:品(家世)、状(才德)
18.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论家庭教育:①及早进行 ②严慈结合 ③立志敬德 ④语言规范
19.唐代完备的官学制度,完备提现在哪里?
①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
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③教师、学生资格确定(身份等级规定)
④各项学校管理制度建立
20.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1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确立。
2)科举考试的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
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3)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①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独立而并举,相辅而相成;实际上,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②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文才出众,入士做官
    ③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内容
    ④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
3)宋代的科举制度(理解
  ①扩大及第名额
  ②确定“三年一共举”
  ③确定殿试制度,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省试----殿试
  ④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⑤改革考试内容
  ⑥确定殿试成绩评定等级
21.明清的科举制度
  ①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②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③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22.宋朝的三次兴学
  第一次:范仲淹与“庆历兴学”
        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
第二次:王安石与“熙宁兴学”。
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以考试的成绩和平时得学业品行作为生舍、应举和授官的依据。
学田: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第三次:蔡京与“崇宁兴学”。
23.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教学制度——积分法、监生历事制度
监生历事制度: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称为“历事监生”。
24.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书院产生的原因(了解
  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②私人讲学传统源远流长
  ③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④佛教禅林的影响
2)宋初六大学院
  白鹿洞书院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沈思豪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3)东林书院的特点:①完备的讲会制度使之成为文化学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