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全册1-8单元电子版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全册1-8单元电子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
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学习建议】
詹妮弗 洛芙 休伊特●采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学习方式,将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纵横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
、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爱贝克思
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
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
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
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慈瑜
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
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啊
电视机没有声音
十二贤”。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资料回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超速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
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