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鉴赏研究性学习
第一篇:
中国古典文学概述
描述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内容和基本特征,首先要尊重中国古典文学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如其直接表现就是不同文体的消长,同时必须考虑其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时代性、空间性差异。从此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在不同朝代表现为不同文学体裁的兴盛或衰落:尽管在同一时代,各种文体都存在并发展,但是,一个时代常常是一种特定文体特别兴盛。按照上述标准,我们大致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划分为如下这些段落: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近代、现当代。
如果将审美界定为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那么,在人类还没有使用文字记录之前,文学活动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后代才记载下来的原始神话和原始歌谣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神话传说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于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今天看来其认识是不科学的,却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发育,其强烈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像代表着中国文学精
神的萌生。《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堰(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根据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人类在史前时期确实曾经遭受过大洪水的灾害,如何治理水患是事关当时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这则神话将治水简化为父子二人的成或败,这种人格化、故事化的思维是人类原始文明时期的思维,也是人类审美思维的基本特征。《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的涂山氏《候人歌》和夏孔甲《破斧歌》,被认为分别代表着南音和东音的起源。
先秦文学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并逐渐脱离巫术、宗教以及歌、舞艺术而独立发展,文、史、哲未分。
原始歌谣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就出现了《诗经》,当然《诗经》只是当时产生的众多诗歌作品中的一部分。《诗经》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其产生地域广泛,主要在北方中原地区,约相当于今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平民,可见是经过刻意的搜集、整理才编订成书。古代一直传说周朝有献诗采诗的制度;汉代人还认为,《诗
口袋怪兽绿叶版攻略经》曾经过孔子的删定。其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一般认为,这三者主要是音乐曲调上的区别,不过包含着内容上的区别: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各地区的音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颂,则是宗庙祭祀音乐。这些诗歌作品被采集编订起来之后,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主要工具或教材,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外交使节往来应酬,往往赋诗言志,断章取义;其最早称为《诗》,因共有305篇而被称为诗三百,后来被称为小米驱动诗经,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内涵被重新解释,在汉代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不同朝代的学者解释差异也很大,有的理解或解释是牵强附会的。抛开后代人的解释来看,《诗经》所载录的诗歌深刻地揭示了西周初至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到世态人情、民俗风习,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快乐与悲伤。
雅、颂集中反映上层社会的政治文化活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歌颂先祖,具有史诗的性质。小雅则反映了朝廷君臣政治活动,如《鹿鸣》第一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再现了君臣宴饮的热闹场面。国风深户办理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民间劳动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国古代的种植农业起源很早,《豳风·七月》真实、
丰富地表现了农民一年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种田、养蚕、纺织、酿酒、打猎、藏冰、修筑宫室,在看似客观的咏叹中流露出他们的哀怨和不满。《魏风·伐檀》则反映了劳动者在辛苦的劳作中对于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讥讽。《诗经》还反映了当时的家庭生活和男女爱情,《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思妇对久役不归征夫的深情思念,《邶风·谷风》、《卫风·氓》则是对于负心丈夫的声讨,当然更多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歌咏:《周南·关雎》辗转反侧的单相思,《硕人》则是情人眼中出西施,《邶风·静女》则是约会不至的抱怨,《郑风·子衿》抒发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相似之苦,《秦风·蒹葭》在如梦似幻的景物之描写中表达了对于恋人的渴望。《诗经》诗歌艺术很质朴,在句式和章法上多采用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其广泛使用以彼物比此物、触物起兴的比兴手法,如用雎鸠的成双结对来反衬人的孤独(《周南·关雎》)、用娇艳的桃花来比喻盛装而羞涩的出嫁新娘(《周南·桃夭》)等非常贴切,而《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朴信惠身高”和《小雅·采薇》昔日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描写,实际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于后代诗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和长于比兴的艺术形成了偏重于抒
情的诗歌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散发出恒久的魅力。
补水面膜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刘勰《文心雕龙电脑自动开机软件·辨骚》)战国时期,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兴起了楚辞,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时代环境和独特生活经历、个性品质,使得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名平,生活于战国后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具有很卓越的政治器识,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忠君爱国却遭到奸臣嫉妒,昏庸的楚怀王、顷襄王听信谗言,屈原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最后投汨罗而死。《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一般认为,诗题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诗歌表现了自己政治上遭遇的不公平的待遇,批判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抒发了忠君爱国的感情。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强烈,迸发而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叙述了自己的出身与经历,自我剖解,表现内美的修养、安邦兴国的才华,但是,奸臣的诬陷和君主的昏庸使自己遭受冤屈,尽管如此,他仍然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意志和顽强的抗争精神。后一部分进入想像世界,
诗人先向重华(舜)陈述胸中苦闷,然后周游上下”“浮游求女,都没有遂愿,诗人在极度失望中准备放弃追求而远行,但是,一看到故乡、故国,他却难以远行。这些象征性的叙事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也揭示了诗人选择的艰难和灵魂的煎熬,显示了生命的深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九章》是一组抒情诗,包括《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作品,内容和《离骚》接近,感叹身世,言志抒怀。其中《橘颂》赞美橘之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精神,其实是托物言志,自我砥砺。另有《九歌》有11篇作品,反映了楚地的巫祭文化风俗,其中《国殇》表现了爱国将士奋勇捐躯为国杀敌的英勇顽强;《湘君》、《湘夫人》刻画了神鬼幽微绵渺的爱情,后者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凄茫的秋光水,和湘夫人望穿秋水、望眼欲穿的心理相配合,构成了优美、惆怅的意境。《天问》是一首奇特的诗,对天发问,列举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探讨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变化的内在规律。这首诗既是屈原在忠而见谤后对于社会公平性的质疑,也是可以说代表了人类逐渐告别蒙昧的理性思考。
屈原之后还出现了深受屈原影响的楚辞作家,如宋玉、唐勒、景差等。宋玉的《九辩》
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在秋景的描写中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情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屈原及其楚辞创作是楚文化开出的奇葩,在形式上、艺术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句式自由变化,多用字;多使用象征意象,最典型者就是象草、美人,想像力丰富,辞藻缤纷富丽,感情热烈奔放。屈原本人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坚持真理、九死不悔的人格情操和爱国爱民的精神品质,对于后代知识分子人格有着深刻的影响。屈原及楚辞的兴起是承接《诗经》之后先秦诗歌的二度繁荣,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和传统。
先秦文学除了诗歌之外还有散文这一流脉,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记事文字,后人载录的《尚书》和《春秋》则是完整的记言、记事文。《左传》、《国语》、《战国策》代表着历史散文的成熟;从《论语》、《墨子》到《孟子》、《庄子》再到《荀子》、《韩非子》则反映说理文的发展及其成熟。
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还不能算作完整的文章,《尚书》所载录文献有些虽然在产生时间上和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比较接近,但是它们经过后人追述、整理,已经是结构完整的文
章,单独成篇,主要是帝王的讲话和训令,文字古奥典雅。《盘庚》记录商王盘庚迁都于殷遭到臣民反对,他为说服众人而发表训辞,在后人看来语言古朴艰涩。《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记载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它按时间顺序编排、叙述历史事件,虽然语言简约,但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往往在字里行间寓褒贬倾向,追求含蓄、言外之意,古人称之为皮里阳秋,表现出作者维护周礼、反对僭越的思想立场,后代文章家赞之为春秋笔法。《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传说是左丘明为传述《春秋》而作。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但内容详尽,作者还直接表达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具有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其叙事最突出成就是描写战争,一般不局限于战争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性质、起因及其后果,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政治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例如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和《曹刿论战》。《国语》主要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春秋》、《左传》、《国语》较多地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战国策》更多地表现出纵横家的思想。其突出成就是刻画了一系列士人形象,栩栩如生,如纵横之士苏秦、张仪,勇毅之士荆轲、聂政,高节之士鲁仲连,等等。《战国策》的语言长于铺陈排偶,议论纵横,铺张扬厉,大量使用寓言故事,文采华赡,文风横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