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倪海叶,你该知道的⼤提琴家!鞭长莫及什么意思
谭盾与倪海叶
倪海叶⼁有“⼤将风度”的⼤提琴家
通常来说,⼀位⼤提琴家的形象是很难和⼀位指挥军队的“⼤将”联系起来的,⽽以“⼤将风度”来形容恬静、朴素⽆华的倪海叶,更是令⼈不可思议。但是就在这位还带有点“孩⼦⽓”的⼥⼤提琴家⾝上,已有了很多“第⼀”和“最”的桂冠,当你观看她练琴或者是演出,你会⾃然⽽然地感觉到她的坚定、⾃信和执着,以及从她⾝上流露出来的“⼤将风度”。
说起倪海叶⾝上的“第⼀”和“最”的桂冠,她九岁时考⼊上海⾳乐学院的附⼩,就是那⾥“最”⼩的学⽣之⼀。她⼗三岁时随母亲来美国时,和母亲⽤的还是⼀本护照,进旧⾦⼭⾳乐学院就读时,是当时那⾥“最”年轻的来⾃中国的留学⽣。后来她到了纽约,⼜成为了全世界著名的诺恩伯格国际⼤提琴⽐赛“第⼀”名,她是“第⼀”位来⾃中国的“最”年轻的得主。2006年,倪海叶从纽约爱乐乐团来到费城交响乐团,⼜成了这个百年交响乐团的“第⼀”位⼥性⼤提琴⾸席,第⼀位华裔⼤提琴家,这个职务也“第⼀”次由⼀位⾮⽩⼈担任!
傅⼈长与倪海叶
当谈起她的出⽣地上海时,倪海叶总是记得街上有很多法国梧桐。她记得上海⾳乐学院附属⼩学那充满绿意的校园,住在⾥⾯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练琴和练唱的声⾳。现在回想起来,从某种⾓度来讲,上海也很像纽约。1972年,倪海叶就出⽣在这座“多少有点像纽约”的城市。那⼀年,上海,乃⾄全中国,正在经历⼀些划时代的变化。美国,这个中国的“头号敌⼈”,居然由于他们的总统尼克松到中国来访问,并在上海签署了举世闻名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从此打开了中美⽂化和民间交流的门。尽管那时“四⼈帮”还在台上,这扇门只开了⼀丝缝,但毕竟是打开了。1973年,倪海叶的⽗亲倪九祥到上海的⾳乐厅⾥去观看妻⼦陆筱芳参加演出的芭蕾舞剧《⽩⽑⼥》,碰到了⼀⾦发碧眼的外国观众,交谈之后,才知道他们正是受邀来中国访问的费城交响乐团的成员。当时倪海叶刚满⼀岁,但谁会想到,三⼗⼏年后,那个当时还在襁褓中的婴⼉,居然漂洋过海,成了这个全球闻名乐团中的⼀员呢?⽣命正是如此奇妙!白百何资料
正如许多⾳乐家虽然出⽣在外国,但很多是在美国成名的,钢琴家霍洛维茨是如此,⼩提琴家帕尔曼是如此,指挥家梅塔也是如此,⽽倪海叶的成功之路也是从美国开始的。⼆⼗世纪⼆⼗年代,倪海叶的祖⽗倪尚达就作为⼀位出⾊的学⽣,以中国政府官费留学的⾝份,考上了哈佛⼤学,毕业后⼜去了⿇省理⼯学院的研究院专攻电⼦⼯程。倪尚达学成回国后,在南京“中央⼤学”担任教授,成为中国当时⽆线电物理学⽅⾯的权威。倪海叶的⽗亲倪九祥是⼀位化学科学家,在⼆⼗世纪中国改⾰开放后,被中国作为交流学者派到美国来学习和⼯作,在加州⼤学取得了博⼠学位,后来⼜在加州⼤学伯克利
分校⼯作过⼀段时间。离开学校后,倪九祥⼀直在医学单位和药物化学研究机构做研究⼯作。倪海叶的母亲陆筱芳是倪海叶最早的启蒙⽼师,她也是⼀位⼤提琴演奏家,曾长期在上海的电影乐团⾥演奏。
必看的香港经典电影出⽣在这样⼀个书⾹门第,可以说从⼀开始,倪海叶的命运就只能在科学和⾳乐这两个领域⾥挑选了。因为⽗亲当时在南京教书,母亲在上海的乐团⾥⼯作,⼩海叶跟着母亲在上海⽣活,所以“⾳乐”⾃然就占了上风。倪海叶⾃⼰说:“我四岁时,妈妈就指导我学⼩提琴了,七岁改学⼤提琴。当时中国没有西洋古典⾳乐的教科书和乐谱,我⽤的教科书和乐谱都是妈妈从朋友处借来,并⾃⼰⽤⼿抄下来的。妈妈⾮常热爱古典⾳乐,她也是⼀位严师,训练我的视谱和拉琴技巧,我知道她希望我有机会学习⾳乐。”就这样,在妈妈的启蒙教育下,九岁的倪海叶考上了上海⾳乐学院附⼩。那时妈妈每天帮她背着⼤提琴,骑着⾃⾏车,送她上学。每每回想起那段经历,倪海叶总是对妈妈⼼怀感激,“从那时起,我每天的⽣活就都是⾳乐,⾳乐,⾳乐”。
对倪海叶来说,踏上“⾳乐”这条不归之路,正是九岁的那⼀年。在上海⾳乐学院附⼩学习了四年之后,⼗三岁的倪海叶随着⽗母⼀起来到了美国。对⼀个中国⼩姑娘来说,美国是⼀个陌⽣的国度,旧⾦⼭虽有“唐⼈街”,有很多中国⼈,但满街的⼈都讲着她听不懂的英语,她有点摸不着头脑,也有点害怕。还好,⽗母在⾝边,这个国家总是敞开双臂欢迎着勤劳⽽⼜有才华的⼈。很快,⼩海叶在伯克利跟⼤提琴⽼师玛格丽特·罗威尔学琴,罗威尔是旧⾦⼭⾳乐学院的退休教授,也是出名的⼤提琴教育
家。不久,倪海叶就考⼊了旧⾦⼭⾳乐学院,并在那⾥遇到了⼤提琴教育家艾琳·夏普。在听了⼩海叶的演奏后,夏普出乎预料地答应收她做学⽣。倪海叶学得很认真,很努⼒,她觉得⾃⼰英语不好,就拼命地机会练。“每周⼀到周五我跟其他孩⼦⼀样上⽂化课,我需要学很多东西,从美国历史、世界历史到中国历史,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只能到周六才抽得出⼀点空来练琴。”就在这样繁忙的学习⽇程⾥,⼩海叶在夏普的指导下,对西⽅古典⾳乐加深了理解,⼤提琴的演奏技巧也⼤⼤提⾼。
这时,倪海叶的⽗母做出了⼀个重⼤的决定。他们看到⼥⼉在美国学习⾳乐如鱼得⽔,脑海⾥就不禁浮现出中国古
代“孟母为教⼦⽽三迁”的故事。他们决定放弃在美国做交流学者的⾝份,⽽定居在美国,为的就是要让⼥⼉继续她在美
代“孟母为教⼦⽽三迁”的故事。他们决定放弃在美国做交流学者的⾝份,⽽定居在美国,为的就是要让⼥⼉继续她在美国的学业。倪海叶说这是⽗母为她做出的最⼤牺牲。“那时我⽗母⾝上没什么钱,他们以前在国内都有很好的⼯作,现在定居美国,⼀切得重头做起,只能很节俭地过⽇⼦,就连⾝上穿的⾐服都是想⽅设法到国内去买的。”⽗母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倪海叶在⾳乐的路上越⾛越远,也越⾛越精彩。1990年,⼗⼋岁的倪海叶赢得了美国诺恩伯格国际⼤提琴⽐赛的第⼀名,那是⼀个历史悠久的⽐赛,每种乐器隔四五年到⼗年才举⾏⼀次⽐赛。倪海叶是这个⽐赛历史上最年轻的第⼀名得主,凡是得了这个⼤奖的,就有资格到纽约的林肯中⼼去表演。
1992年,倪海叶从旧⾦⼭⾳乐学院毕业,考上了纽约的国际顶尖⾳乐学府――朱利亚⾳乐学校当研究⽣。在那⾥,她先是师从乔尔·克罗斯尼克,后来⼜到英国伦敦继续深造,拜⼤提琴教育家威廉姆·普⾥兹为师――这位普⾥兹教授正是当年英国举世闻名的⼤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的⽼师,因此倪海叶也可算是杜普蕾的同门师妹了。俗话说“名师出⾼徒”,在普⾥兹的教授下,再加上倪海叶⾃⼰的钻研,她的⾳乐⽣涯⼀步⼀个脚印地⾛向⾼峰。1994年,倪海叶在俄罗斯举⾏的柴科夫斯基⼤赛上脱颖⽽出,获得了最佳表演奖。1996年,她⼜获得了帕罗国际⼤提琴⽐赛的第⼀名。国际⾳乐评论界和媒体对倪海叶演奏的评论是“她的琴声带来的是⼼灵上的表现”,是“超级聚焦的乐声”!
在倪海叶的⾳乐道路上,也许没有⼀个⾥程碑是⽐她代表⼤提琴家马友友到全美⼗四个城市巡回演出美籍华裔作曲家盛宗亮的⼤提琴协奏曲《两⾸诗》更重要的了。盛宗亮是来⾃上海的年轻作曲家,在纽约师从伯恩斯坦学指挥,⼜在哥伦⽐亚⼤学跟⾳乐教授周⽂中学作曲。1997年,马友友为了把有中国元素的⾳乐介绍给美国的听众,决定与盛宗亮合作,演出他的作品。但由于马友友繁忙的演出任务,不能全程去美国各地,因此他在完成了⾸场演出后,推荐了倪海叶代表他继续到全美的⼗四个城市演出。当时这部作品在⾳乐界引起了极⼤反响,倪海叶得此殊荣,不仅在向西⽅听众介绍中国⾳乐⽅⾯做了贡献,也在她⾃⼰⼤提琴演奏家的⾝份上增添了不⼩的知名度。倪海叶的演出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致好评,马友友也⾼兴地说:“这个姑娘是带着精神、探索和个⼈的⼒量在演奏的!”
1999年,倪海叶在事业上⼜有了⼀个新的发展。她在选择当⼀位职业演奏家还是考进⼤交响乐团当⾸
席或是副⾸席这件事上,选择了后者。当时纽约爱乐乐团正在招考⼤提琴的副⾸席,倪海叶犹豫了⼀下。她想,作为⼀个年轻的演奏家,如果能⾛上独奏家的道路,像杜普蕾、马友友那样,固然是好,但这些独奏家们也有曲⽬的限制,⽽且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位⼤提琴⼿在乐团⾥演奏时所体验到的相互默契、交响⾳乐内在的关系以及指挥家对⾳乐的诠释等等。倪海叶觉得⾃⼰还年轻,应该在⾳乐的理解⽅⾯再下点功夫,所以决定去应考。结果,在应考过程中,她斩五将过六关,成了纽约爱乐乐团的⼤提琴副⾸席。演出时,她坐在台的当中,亲戚朋友们常常可以在台下看到她,⼀睹她演出时认真、⾃信的“⼤将风度”,当时的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库特·马舒尔也很喜欢倪海叶的演奏。
大不了唱首歌七年后,倪海叶再⼀次转移阵地,她被聘为费城交响乐团的⾸席。命运好像是在冥冥之中眷顾着她。三⼗⼏年前,她⽗亲在上海邂逅费城交响乐团的成员,⽽如今他的⼥⼉正是这个全球著名乐团⾥的⼀员。倪海叶的演出任务更忙了:作为费城交响乐团的⼀员,她要随团到各地巡演;作为演奏家,她⼜要到中国、欧洲等地举办独奏⾳乐会。有时,她也喜欢和⾳乐界的知⼰如⼩提琴家约舒亚·贝尔、钢琴家蒂博代和叶夫姆·布朗夫曼⼀起演出室内乐,马友友的马友乘医师也是她们演出室内乐时的搭档。
作为⼀位成功的美籍华裔⾳乐家,倪海叶特别注意提升华裔⾳乐家在美国⾳乐界的地位。记得⼏年前,郎朗邀请她和纽约⼤都会歌剧院的⾸席⼩提琴家戴维·陈⼀起到卡内基⾳乐厅举办⼀个题为“古今回响,欢庆中国⽂化”的⾳乐会。三位华裔⾳乐家要合作演出的⼀部“重头戏”,就是柴科夫斯基的《A
⼩调钢琴三重奏》。这是⼀部充满了悲情⽽⼜有深度的作品,柴科夫斯基当年写这部曲⼦是为了悼念他的导师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去世。倪海叶在演出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她不光⾃⼰练琴,还听了各种版本的CD,研究⾳乐应该表现出来的细腻部分和激情段落,因为她知道,三位华裔⾳乐家合作在卡内基⾳乐厅的演出成功与否,对今后能否提⾼华裔⾳乐家在美国主流⾳乐界⾥的地位是⾄关重要的。那晚的演出,卡内基⾳乐厅⾥座⽆虚席,倪海叶和郎朗、戴维·陈合作默契,把柴科夫斯基这⼀作品中的悲壮和激情⽤她那浑厚的⼤提琴声表现得淋漓尽致。倪海叶坐在台的当中,她的每⼀⼸下去都体现出了⼒量,时⽽雄壮,时⽽奔放,时⽽如万马奔腾,时⽽如森林低语。倪海叶给其他两位演奏家的⼀个点头,就引出了不同的声⾳和节奏,她就像⼀位“⼤将”在指挥着千军万马,这⾸长达四⼗五分钟的三重奏⼀⽓呵成。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为这三位华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报以长时间的掌声。
来玩吧千正明如今,倪海叶虽然定居在美国费城,却经常穿梭在像纽约、上海、伦敦、巴黎和维也纳这样的⼤城市之间,参加演出,当⽐赛评委,开⼤师班。有她演出消息的⼤海报刊登在从费城到纽约的公路⼴告牌上,随处可见。然⽽,上海毕竟是她的出⽣地,她对那⾥的⼀草⼀⽊都有感情。她每年除了到上海演出外,还定期到她的母校上海⾳乐学院开⼤师班。她的成功早已使她成为很多学⽣⼼中的偶像。2015年秋天,钢琴家许忠邀请她来上海演出室内乐,他们⼀起演奏了舒曼的《降E⼤调钢琴五重奏》和肖斯塔科维奇的《G⼤调钢琴五重奏》,这两部作品中的⼤提琴都有很重的份量。演出中,不知是不是上海新造的⾳乐厅有⾳响效果的问题,两位来⾃欧洲的⼩提琴家的琴声细弱如丝,听众不能听得很清
楚,是倪海叶领军整个弦乐部分和钢琴密切合作,才顺利完成了整场演出。事后,有⼈在后台开玩笑地对倪海叶说:“你的格兰奇诺古琴,今晚真是⽴了⼤功了!”原来,倪海叶⼀直随⾝带着演奏的是⼀台⼗⼋世纪意⼤利造的格兰奇诺古⼤提琴!
作为⼀个⾳乐家,倪海叶是幸运的。她的⾳乐之路⾛得很顺利,没有很多“神童”和“天才”的桂冠,有的只是天赋和努⼒。虽然她没有像⼤提琴家杜普蕾那样的⽓场,也没有像⼩提琴家穆特那样的美貌,但她拉出来的琴声充满了乐感,她是⽤⾃⼰的⼼思在拉琴的。她的琴声能感动⼈,⽆论是海顿、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拉罗、圣-桑,还是埃尔加的⼤提琴协奏曲,到了她⼿上,她都能把它们的精华放在听众的⾯前,送进他们的⽿际。
倪海叶教你巴赫⼤提琴⽆伴奏第⼀组曲⼩步舞曲
在山上遇到泥石流往哪里跑作为⼀个住在美国的中国⼈,倪海叶认为她已经很美国化了。她讲着英语,演奏着西洋古典⾳乐,经常接受媒体的采访。但她意识到,她必须学习中国的⽂化,她要学习中⽂,要读中国的古典名著。世界上的艺术是相通的,因为⼈性是相通的,学习了中国和东⽅的历史和⽂化,会加深对西⽅⽂化和历史的了解,反之也⼀样。“当然了,”她说,“我更倾向于演奏西⽅古典⾳乐,因为那是我的⼯作。但我是听着中国⾳乐长⼤的,中国的京剧、昆剧和其他的民间曲艺,我都喜欢。”
倪海叶,这位在世界乐坛上有“⼤将风度”的明星,低调,好学,勤恳。她在她的⾳乐世界⾥探索、体
验、发挥,寻真谛。对她来说,今天永远是⼀个终点,明天永远是⼀个新的起点。⾳乐就是她的⽣活,她的⽣活就是⾳乐。正如诗⼈⾥尔克在⼀⾸诗⾥所说的那样:“歌唱,如你所教的,不是欲望,不是追求最终可获的东西;歌唱即存在。对神是⼀件轻易的事情。但我们何时存在?⽽他⼜在何时把⼤地和星⾠转向我们的存在?”倪海叶在⾳乐⾥追求的不是欲望和最终可获得的东西,她是在⾳乐⾥追求⼈类精神思想的更⾼境界。
欢迎关注以下原创古典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