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电影剧情介绍
    影片《云水谣》是著名编剧刘恒根据张克辉先生创作的文学剧本《寻》而改编的,并于2006年年末首次上映。该片记录了陈秋水和王碧云跨越60年“云与水”般纯洁的爱情历程。说这部影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恐怕不会招致太多的争议。首先,这部影片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上映仅十天票房就突破2600万大关,远远超过同期上映的进口大片《世贸中心》和《迈阿密风云》;其次,该片荣获第12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电影技术奖。导演尹力,编剧刘恒,以及男女主角陈坤和李冰冰分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优秀男女演员奖。总之,这部影片的成功无人怀疑,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也是实至名归。
    这部影片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除了感动亿万观众之外,更在于它给观众呈现了不同地域的风俗、精美细腻的自然风光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历程。尤其是其中西藏圣洁神秘的高原雪景和台湾西螺的田园山水景,影片运用了DI技术,使得画面清晰度和彩感达到了当今世界一流电影的感官质量。另外,视觉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也是相当出的,它给观众带来了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一个场景画面都较好地运用了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域特性的音乐加以映衬,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影视镜头画面紧密配合并为之服务,
使得影片的情节和主题得到了极好的衬托和升华。在影片中有大量的音、画对应,音效师大胆尝试运用了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以及西方交响音乐,从而构成了整部影片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云水谣》全片长112分钟,其中音乐时间大约有75分钟,占了整部影片的66%。美妙的音乐与影片多彩的画面及曲折复杂的情节完美融合,使得爱情悲剧的主题得到了渲染和升华。伴随着风格迥异的音乐,观众跟着剧中主人公一起体验着爱恨悲喜。当影片结束达到高潮时,剧中响起史诗般的交响音乐,更是极大地渲染了爱情悲歌主题,引起了观众的感情共鸣。
    一 音乐揭示人物心态,渲染人物情感
    众所周知,音乐虽无形,但却可以感染听众,引起他们的共鸣。《云水谣》的片头音乐便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画面中狂风呼啸、浪涛滚滚,男主人公陈秋水在凄凉风雨中匆匆逃离台湾,与之相伴的是维瓦尔第《冬》的旋律,紧张而紧促的音乐预示着男主人公颠沛流离的悲剧人生。随之,画面转出,一段优雅但又略显柔情和凄美的音乐缓缓响起。音乐声中,老年的王碧云出现了,她在和养女晓芮通电话,她的殷殷话语在这种音乐
扫黑风暴王政角介绍中显得格外凄缓而又唯美,使观众的心灵感触到了老年王碧云的细腻柔情,并开始融入到影片中。
    当年轻的陈秋水和王碧云初次在楼梯上相遇并擦肩而过时,华丽、舒缓而又柔情的音乐悄然响起,仿佛石子投入一片平静的湖中,荡起阵阵涟漪。就是那最初的顾盼生情和凝眸微笑,注定了他们之间终生割舍不断的情缘。这时,通过那舒缓的音乐声,观众可以体会到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藏在心中的那抹淡淡爱恋。
英语四级分值
    当陈秋水被王碧云的母亲辞退后,他陷入了对碧云的深深思念中,他神情忧伤、目光呆滞,凄凉的主题音乐随之响起,使观众深刻体会到陈秋水内心的失落和空虚。当得知碧云来西螺看他时,秋水匆忙急切地奔跑,四处寻碧云的身影,这时音乐变得高亢、急切和紧张。在秋水奔跑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语言的参与,只有那充满柔情与紧凑的音乐。观众通过这些音乐,看到了秋水想见心上人的那种急迫心情,他陷入了对爱人的一片柔情之中。当一对深深相恋的人终于见面时,仅一刹那,同样的主题音乐变得欢快柔和,极好地衬托出主人公心中那种惊喜与苦恋的心情。同样的场景也在西藏发生过,当秋水听说有个叫王碧云的女孩来他时,他立刻扔掉了扛在肩头的氧气罐,奔向外边。这时的音乐强烈
、厚重,完美地烘托出秋水那种激动、惊奇的心情,以及他内心深处渴望见到心上人的急促感情。
    在台湾西螺,秋水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而不断地念叨着他的名字,这时出现的音乐配以凄凉、哀婉和低沉的风格,令人黯然心伤。在朝鲜战场,当秋水看到碧云赠送的戒指和素描画册时,泪眼婆娑,音乐凝重舒缓,使观众深刻体会到他内心的爱恋之沉重,相思之苦楚。
    碧云和秋水最终没能在一起,当老年碧云得知朝思暮想的心上人永远葬身于西藏雪山之下,音乐变得极为哀伤和低沉,间或加以尖锐的轰鸣声,准确把握住了碧云悲痛欲绝的心情。而后,音乐慢慢消失变为静默,观众看到了碧云极其悲伤的侧脸,潸然泪下。
四级分数分布    二 音乐转换场景,拓展时间与空间
    电影音乐的作用有很多,不仅要再现现实,还要表现主题与情节,拓展时间与空间,同时又将各要素紧紧相连。其实,电影本身就是时间与空间的游戏。在诸多艺术门类中,电影是集时间与空间于一体的最高形态之一。《云水谣》电影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不仅
注重造型与写实,而且还注重时空意识。在整部影片中,一个个段落的时空构成,就类似于音乐曲谱中的一个个乐句、一个个乐段和乐章上的每个组合。
    《云水谣》的整部影片纵贯两岸三地,时穿60多年之久,时空跨度颇大,场景转换也很多:纷繁人杂的台北古镇、繁华的纽约街头、清新秀丽的西螺水乡、壮美雄浑的西藏高原、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暧昧时尚的酒吧……香港、台湾、小院、医院、别墅、剧院,镜头不仅穿堂入室、上天入地,而且还在回忆、现实、幻想、转述之间穿梭交替。然而,只因有音乐的如影相随,便使所有时空交替连贯地有条不紊。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片头部分,在维瓦尔第《冬》的旋律中,秋水充满痛楚和深情的不舍表情,加之小船摇晃的不稳定感,在小提琴强烈颤音的背景下显得尤其动荡,它拉紧着观众的神经。牙科医生在车上焦虑的眼神、人们在雨中快速行进的脚步,所有这一切都在视觉与听觉的交错中快速闪过。紧接着,场景由波涛汹涌的江面转至繁华绚丽的曼哈顿上空的公寓,音乐也由尖锐急促变得柔和华丽。这时,缓缓出现在观众眼中的是公寓里的小狗和美术作品,年迈的王碧云在专心作画,电话声响起,音乐声戛然而止,碧云提起话筒,给不谙世事的晓芮讲了一些人生处世忠告,由此引入了对过去往事的回忆,给观众娓娓道来碧云和秋水之间的那场爱情悲歌。
    在西螺,别后重逢的碧云和秋水愉快畅谈,他们绘画、唱歌、看戏、拥抱、亲吻,镜头不断转换、叠化,周围场景也时有变化,直至慢慢转变为老年碧云幸福回味的甜蜜表情……这些都在洋溢着幸福味道的舒缓音乐声中悄然转化,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浑然天成,一点都不觉突兀。
    在片尾,镜头缓缓地从陈秋水和王金娣的墓碑上升起,突然腾空而起一只黑鹰。这时,激昂、悲壮、宏大、磅礴的主题音乐响起,镜头迅速在浩荡青天上移动,跨越山河、俯瞰大地,最终定格在地图之上的大陆与台湾。在这一连贯快速转动的镜头之间,观众被这种渲染力极强的音乐深深震撼,为片中凄美、无望的等待而心碎,同时为那无尽的坚守、思亲、痴情掬一把同情泪。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这时的音乐设置不仅成功地拓展了时空,更有效地升华了人们对海峡两岸的感情和思考。
    三 音乐起到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鼠标左键不灵
高速公路收费用标准
    1999年,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浪潮以强劲的势头渗透到了中国的传媒、金融以及其他各类文化生活中。作为大众传媒主要形态之一的电影,面对着从商品化到商业化的转变,经历了一场文化转型的历史阵痛。在优质影片如好莱坞电影和自由竞争的商
品经济规律的双重冲击下,商业规律与市场法则的支配力空前膨胀,快速的生活步伐与生产节奏造就了当前快餐式的大众文化消费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贞、唯美的爱情似乎已成了“稀有品种而略显异类”。而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纯洁爱情,彼此间的不离不弃,以及薛子路毫无埋怨的痴情等待和苦守,更是感人至深。也许正是这种不求回报与索取的坚贞爱情,更能打动观众的心灵。此时,恢宏、悲壮的主题音乐时时响起,让观众在沉浸于守候一生、生死不渝的爱情中的同时,反思当今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也表达了创作者对个人在特定时代遭遇不幸的同情,表达了其对终身守候的单纯爱情观的礼赞。此时的音乐如同一根具有“法力”的绳子,一头牵着剧情,一头连着现实,观众的心弦随着绳子的抖动而颤动,随着绳子的起伏而牵动。
    陈秋水和王金娣为了救助产妇,遇到了雪崩,在他们遇难时,影片响起了佛乐《六字大悲咒》,藏族著名女歌手日雍斯曼用悲怆的哭腔清唱了这段咒文,其中有几个闪回镜头回顾了他们两人婚后的生活,歌曲空灵而伤感,渺远而悠扬,令听众动容落泪、撕心裂肺。此时的音乐又若一部可在任何空间、时间中穿梭的电梯,将顾客载入剧情,随剧情的展开、发展而落泪,甚或迷失现实中的自己。这充分展现了创作者对这对相濡以沫、热情主动、务实奉献、以身殉职的患难夫妻的悲悯与同情。梁林琳
    四 音乐呈现多元化风格
    《云水谣》整部影片的主题、节奏和样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还具有民族化与国际化的风格,与剧情密切结合,并为之服务。
    在本片中,既有维瓦尔第《冬》的旋律,也有风靡全世界的热门歌曲,如美国流行音乐片《翠堤春晓》的主题歌《当我们年轻时》,前者符合王碧云留洋艺术家的身份,后者符合陈秋水追求时尚的心态,这首曲子还成了两人爱情的主旋律和融合点,见证了两人的热恋、苦恋、相思和结局。
    影片中还有台湾的布袋戏和闽南戏、流行曲《雨夜花》和《望春风》、佛乐《六字大悲咒》、藏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等,这些音乐的存在形式复杂多样,既有无生源的主观音乐,也有有生源的客观音乐;既有独唱、清唱,也有合唱;音乐风格有高昂、悲壮,也有哀伤、舒缓;既有民族乐器独奏,也有西洋乐器合奏,它们或做主题、做背景,或统领全篇,引人深思。这些音乐在电影作曲家和配乐诗的精心打造下,结合影片情节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与画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了真实的社会、历史和生活氛围,故事情节也得以慢慢展开,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导演的真实意图也不断得到阐释。
    总之,《云水谣》影片中的音乐为本片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美国著名导演弗•科波拉所说的那样,音乐是电影幻觉的生命。研究音乐的表现力和作用力确实应该成为每位电影工作者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