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唐之韵解说词
 
第一集 千古唐诗
    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
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作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和尚、道士、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贵州高等专科学校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从创作时,都极力想跳
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
沙万里绝人烟。田震 那英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憔悴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
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显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古人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李佳航海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唐代的律诗,
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朝的影响。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有影响的诗歌运动吧。北宋初的西昆派,专学李商隐,只求把诗写的朦胧,甚至晦涩,而不管有没有诗味。北后期兴起的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则把杜甫奉为祖师爷,讲究用典,以无一字无来处相标榜。明代中、叶兴起的复古运动,甚至断然以诗必盛唐”相号召,只求把诗写的语气雄阔,锣敲得山响就行,管他是不是音乐!直到清末维新运动起来后,传统的诗歌美学开始受到挑战,康有为大声喊出了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才终于敢站到时代的制高点上来俯瞰唐诗。话虽如此说,但中国诗歌终于从唐诗的磁场中跳出来,还是五四运动时白话诗兴起以后的事。
七夕节祝福              第二集 独振新风
  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世界级大河长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郑中基杨千嬅人物吧,唱出来的也是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骋,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杜甫对此很不平,曾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杰中成就最高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他二十六岁时写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名文。据说当时镇守南昌的都督闫某,把滕王阁修饰一新,九月九是大会宾客,叫他女婿先写好一篇记述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假装是即兴创作来向宾客夸耀。宴会时,主人装模作样让在座的人写。知情人都知趣地推辞,王勃却不知天高地厚,竟接过笔真写起来,惹得闫都督勃然大怒。不过,唐朝人胸襟就是宽广,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时,闫某大为惊服,不但不生气,还主动请王勃接着写下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黄昏时江边的这一幅秋景多么开阔,多令人神采飞扬!《滕王阁序》虽然不算诗,但却是诗味醇厚的一首散文诗,其审美效应永不会衰变。文章以一首诗结尾: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与朋友分手,一般总不免会有些伤感,这首诗却一反常情认为只要是知己,即便分隔天涯,也仍然像邻一样。诗中没有一句解释的话,但天下升平,处处都有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全感,作为坚实的背景衬托在诗的背面。只有时代开放、清、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来会遇到什么意外的侵害,分手时才会有这么开
朗的心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人类这种普遍的愿望,因而流传千古,成了随时被引用的名句。
    四杰中的杨炯曾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很显然,认为排名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是故作谦虚,真正的用意是不服王勃。他恃才傲物,骂那些装模作样的朝廷官员为麒麟楦,意思是麒麟的填料。问他此话怎讲时,他说耍麒麟的都是用布画麒麟蒙在驴身上,看起来像麒麟,其实揭掉画皮,不过是一头驴。真是骂绝了!幸好他生在唐代,不然的话,光凭这件事,就足以叫他掉脑袋。
    卢照邻遭遇极惨,中风瘫痪十年,最后因无法忍受而投水自尽。他的《长安古意》中有两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至今还不时有人引用的名句。
    做父母的大概都给孩子教过几首唐诗,教的诗中大概也会有这一首吧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据记载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缪清公主骆宾王是浙江义乌县人。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时,他写了一篇《讨武氏檄》,把武则天有的没有的劣迹全兜出来数落了一番。据说武则天满不在乎,但听到之土未干,六尺
之孤何托,这对激发朝廷百官起来反对武则天,是极有煸动力的。徐敬业起兵失败后,据传说,他曾在灵隐寺这里潜藏,出家做了僧人。有一天,宋之问来到灵隐寺,晚上在寺内独自散步,想做诗,但刚想好两句就接不下去了。一个白髯苍苍的老僧,也就是骆宾王来到他跟前,问明情由后,就给他补了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种传说的含金量大概是不会高的。也许,宋之问这首《灵隐寺》非常平庸,中间偏夹着这非常精彩的一联,后人就故意剥夺他对这一联的著作权吧。也许,宋之问人品低劣,后人就编出这个故事,把这一联警句剜出来,归到骆宾王的名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