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乱真”的迷惑
周勋君
米芾无疑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仅凭下面这段话就足以见出他精读书作的能力:
(苏舜元藏《兰亭》)毫发备尽,“少张”字世传众本皆不及,“长”字其中二笔相近.末后捺笔钩回,笔锋直至起笔处。“。怀”字内折笔、抹笔皆转侧,褊而见锋。“暂”字内“斤”字、“足”字转笔,贼毫随之,于斫笔處贼毫直出其中。世之摹本未有也,此定是冯承素、汤普彻、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拓赐王公者。
假如熟悉古代书画家、鉴藏家对作品的描写史,就会为米芾的描述之精确表示惊讶——在他之前,人们对前人阅读作品的精微程度只能作出猜测、推想,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字可以作为辅证(它们往往着力于美学特征的表述,无益于读者对画面实际构成的了解),仅仅是到了米芾,后人才能确知一位书画鉴藏家对作品的观察会细致到何种程度。这在书画鉴藏史上的意义不言而喻。事实上,即使今天,仅凭肉眼观察,也不过到达类似程度而已。
于是,作为鉴藏家,人们相信米芾在目力所及之处,是可以极尽精微的。那么,作为一位临仿者,即,作为一位书家,米芾是否同样能够并且也乐于对原本极尽精微呢?梁朝伟张曼玉
世传他的临仿之作可以“乱真”。他本人在《书史》里记载过相关的事件:
余少时临一本(颜真卿《争座位帖》),不复记所在。后二十年,宝文谢景温京尹云大豪郭氏分内一房欲此帖,至折八百千,众乃许。取视之,缝有元章戏笔字印,中间笔气甚有如余书者。面喻之,乃云,家世收久,不以公言为然。
余临大令法帖一卷,在常州士人家,不知何人取作废帖装背,以与沈括。一日,林希会张悖,张询及余于甘露寺净名斋各出书画。至此帖,余大惊日,此芾书也。沈勃然日,某家所收久矣,岂是君书?芾笑日,岂有变主不得认物耶?
余居苏,与葛藻近居。每见于学临帖,即收去。遂装粘作二十余帖,效名画记所载印记,作一轴装背。一日出示,不觉大笑。葛与江都陈臾友善,遂赠之,君以为真,余借不肯出。今在黄村家。
环保灶十大品牌余尝以碧笺临三帖(吕公孺处李邕三帖),与真无异。吕复携去装褫矣。
这些记录屡被后人征引,在相当程度上迷惑了后代的鉴藏者,使他们在碰到相关作品时心有余悸,在作者的归属问题上不敢轻易下断语,同时,也延续了米芾“乱真”的说法,塑造了米芾作为一位临仿高手的形象。
方志友走光事实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虽然没有临仿的墨迹传世,幸而还有米芾所藏的母本及其临本的刻本可见。
比较宋刻《宝晋斋法帖》中米芾所藏王羲之《平安帖》的刻本(图1)和他自己所临《平安帖》刻本(图2),结果是,无论如伺也难以得出“乱真”的结论。
母本线条清润、方圆分明,结构平匀、疏朗,书写的节奏比较舒缓;临本则线条圆厚、方圆不尽明显,结构紧密、欹侧,书写节奏偏快。这是第一印象。说到细节,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大略只有字的排布序列是一致的,其他竟不到可以比较的、相近的地方。
王羲之《王略帖》深为米芾赞赏。在《宝章待访录》和《书史》中,米芾都对之有专门的记录,包括他是如何获得这件作品的。他称这件作品“笔法入神”,说他阅书一世,至老,相信此帖是“天下第一帖也”。《宝晋斋法帖》里收入了他的这件藏品(图3),同时,也收入了相应的米临本(图4)。相比米临《平安帖》,米临《王略帖》略近底本,但也距离“乱真”尚远。首先,仍是结构、空间上的清润疏朗与紧密欹侧之别;其次,虽然字的排布序列一致,章法却大不相同。王羲之的《王略帖》在行距上有明显的疏密变化,米芾的
临本在行距上则偏于平匀;而且,临本与母本在各行的轴线变化上相差甚远。如果细玩单个字的结构、用笔方式,各笔画、各字之间的连接位置和穿插方式及其力量、速度的变化,则几乎没有可以乱真的地方——临本和母本之间的差异一望而知。
可见,情况与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大有出入。
这使人想起与米芾同一时代的另一位书法巨擘黄庭坚对米芾的一个评价:
米芾元章专治中令书,皆以意附会,解说成理,故似杜元凯春秋癖耶。
一种解释是,米芾的临本之所以迷惑了当时不少人,是因为那些人手头并没有多少可供比较的资料参阅,他们多半是凭借记忆来对风格和真伪进行判断,所以,容易出现误判。假使米芾的这些关于“乱真”的记录属实,也没有夸大其词,那么,还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是:一,有的人也许从未见过真迹(那时候真迹并非什么人都有机会见到),仅仅是出于轻信或附和就把伪作当成了真迹,如引文2、4中的郭氏和陈臾。二,真伪是明明白白的,但制作者和参与者乐于以游戏、娱乐的心理来传播这一“乱真”的假象,如引文4、5中葛藻和吕公孺。三,“乱真”也许是总体形式感上的乱真,比如,加盖前代鉴藏家的钤印,伪作跋文,
复仇者联盟彩蛋把纸做旧,等等,而非临仿内容本身到了真伪难辨的程度——米芾并非一个单纯的书写者,作为一位鉴藏家和书画家,他见多识广,对钤印、纸张、笔墨材料都有研究,他的鉴藏圈子以及那些有意作伪的好事者们也都长于此道。这在第一眼上是非常能迷惑人的,虽然一个内行在下一秒即能对这样的作伪作出辨别。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米芾“乱真”的说法,在同一时代,除了他本人的著述外,不到其他的旁证(黄庭坚表达了与之相反的意见)。而后来者引以为据的,也恰恰都是他本人的这些记录及其衍生物。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
倘若了解米芾是怎样解读古代杰作并从中提炼出他关于“古法”的概念,以及他如何命名书作中最使他心动的东西,作为一位心怀不凡之想的书写者,他是否肯对前人亦步亦趋,以致惟妙惟肖,是大可值得怀疑的。
从米芾对所见前贤书作的理解来看,他不仅眼光敏锐,见解也颇为不俗。他的“古法”观念归纳起来大略涉及到以下这些具体的方面。
一,写字不能故作大小,“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的旧说乃是谬论,并非古法。在谈到唐代的徐浩时,他说: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字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促令大,非古也。
在论及石延年的字时,他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并列举实例对字的大小关系做了说明: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护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虽真,有飞动之势也。
他还从历史的角度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
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电脑定时关机怎么设置
在日常的品鉴中,作为他观念中古法的一种体现,“大小不匀”亦是其判断晋唐真伪的一个依据:
道德经一卷,出相间,不知何人画。绢本。字大小不匀,真褚遂良书。
二,反对笔端故作的“挑踢”“蚕头燕尾”和有如“蒸饼”一样夸张的圆笔,等等。认为古法即自然的写字,米芾谓之“平淡天真”。
颜真卿是米芾推崇的书家之一。他称颜的《争座位帖》“天真罄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对颜的楷书却又给予了堪称历史上最为严厉的批评,原因则在于颜真卿的楷书有悖上述原则,“作用太多”,致使“古法荡无存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