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月”诗赏谈
炎刘中学 吴锦标
一.李白的生平及对月的钟情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清平调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葬当涂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失足坠水而死。
月亮有关的诗中, 李白的“ 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句给我们的印象可能最为深刻。每每读到
这句诗时, 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 寂静的夜晚, 深邃的天空中一轮朗月高挂, 豪情逸致的诗人如嫦娥奔月般从地上腾起, 想把高高在上的 明月揽入怀中。可见诗人之豪情逸致 亦可见诗人爱月之胸怀。明月, 作为纯洁、 美好、 光明、 幸福的象征, 博得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的讴歌吟咏, 留下了多少彪炳千古的名篇佳作, 而盛唐大诗人李白更是天纵逸才, 笔底生辉, 成为其间的佼佼者。“ 高吟大醉三千首, 留著人间伴月明”, 据统计, 李白  今存千首诗作中涉及明月的篇作有 2 5 0多首, 约占诗作总数的四分之一, 单从诗中明月不同的意象角度考察就有八十多种, 晓月、 夕月、 风月、 露月、 月、 秋月、 溪月、 山月、 闺月、 楼月、 峨眉月、 瑶台月 等。李白一生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关于他的出生, 传说是母亲夜梦太白星( 金星) 而身怀有孕的, 是秉赋天上星宿精灵的天才, 其名白、 字太白, 显然与这一传说有关系。关于他的死, 传说在舟游时乘酒兴, “傲然自得, 旁若无人, 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王宝强北京豪宅。故当涂采石矶至今仍筑有“捉胎” 。这些传说本身当然不是事实, 但是却曲折地反映了李白对明 月的热爱竟达到了至深至切的程度, 而他一生挚爱的那皎如“飞镜”的明月 与人万里长相随” 始终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明月让李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心情来看待, 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因而李白诗中的月也具有了彩韵味各异的意象。闫凤娇全套  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李白诗中的月之意象。 
二.李白诗月之意象
1.表现豪迈旷达情怀
李白兼具儒、道、任侠精神,也造就了他豪迈洒脱的个性和飘逸超旷的襟怀。如《东鲁门泛舟》中:“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诗人将月下泛舟,遨游太空看作是人生无穷的乐事。《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水中捉月而死。”传闻虽不可信,但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喜爱的程度。因此,他竟敢上天捉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想象丰富,个性洒脱的诗仙形象。而他的《把酒问月》更是逸兴豪迈,感情丰富,语言夸张。其中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引出了人与月之间若即若离,似却近的关系,并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与思考。
人生是短暂的、痛苦的、其间有着不尽的坎坷与曲折,孤独与寂寞,但李白却可以让自己尽量忘却这一切,去享受人间的自由与快乐。如《将进酒》在自己失意之时,李白却仍能吟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旷达豪迈的诗句,我们也不得不为他有如
此宽广的胸襟而感叹。又如《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心境开阔,因此,他的月亮也随之开阔和雄壮。读后,使人心胸一振,我们也不到他一丝惆怅的借月咏愁情的意象。再如他在《玉壶吟》中写道:“烈士击玉壶,壮心异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这里的刀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拂剑而起的游侠豪情。月亮在此也不再委靡惆怅,而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李白生平最渴望的就是做一名儒将,驰骋沙场,但他的一生都没有机会尝试,因此就把这种强烈的愿望写入了自己的诗作之中。如《塞下曲》之五中写道:“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这类诗歌充满了一种侠肝仪胆的豪情。“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他咏边塞而悠悠闲谈,也许,这正是李白儒侠风格所在。
2表达清纯品质、纯洁友情
月,是清高、皎洁的象征,这也正好与李白的先天秉性相契合。如《月下独酌》中这样写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为伴,表现了自己如月般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节操。也许,在现实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也只有
明月能与自己进行心灵上的门交流,成为自己永远的知己。而在与友人的交往中,皎洁的月亮更代表了彼此之间友谊的纯洁与高尚,如在《哭晁卿衡》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满苍梧。”李白将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而在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后,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中寄予了无限的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诗人以寄月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关怀。同时也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品质的纯洁无暇。这样的想象既奇特新异,又无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毫无做作之态,也显示了李白文学功底的深厚。
3. 表达别离情怀
月在古代就是别离的生发意象之一, 因为月亮有一个特点, 即光照两地。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 所以不管是分隔在天涯, 还是海角, 人们都可以同对着一轮明月, 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南朝谢庄 月赋》 中有“ 美人迈兮音尘闻, 隔千里兮共明月”   苏轼说得好: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月有阴晴圆缺, 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时, 人们会由月圆而想到人圆。当月圆而人未圆时, 一种怀念亲人、 友人、 故人、 家乡的感情便油然而
生。《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势。李白更是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对月怀人是李白月亮诗中的主体, 有怀妻子的, 有怀友人的, 白举纲身高有怀儿女的, 有宫怨诗等。且看《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对月怀人的作品很多, 但写得如此含蓄的却不多见。全诗无一字言怨, 而幽怨之情见于言外。全诗只是通过主人公的系列动作, 使读者能够看到她的内心世界。真所谓“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蓄美是中国古诗最主要的审美观之一。这正是“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怀友人之作中, 除《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那样的名篇外, 还有许多写得情深意切, 意境深远的佳作。  如《 下寻阳城泛彭盖寄黄判官》 浪动灌婴井, 寻阳江上风。开帆入天境, 直向彭湖东。落影转疏雨,晴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 清赏亦何穷。石镜挂遥月 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 目与君同” 。“ 君去西秦适东越, 碧山青江几超忽。若到天涯思故人 洗纱石上窥 明月” (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烷纱石》 ) 。“ 苗圃疑怀孕何以折相赠, 白花青桂枝。月华若夜雪, 见此令人思” (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 。“ 月随碧山转, 水含
青天流……怀君不可见, 望远增离忧”  (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 。“ 秋风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 三五七言》 ) 。“ 吴洲如见月, 千里幸相思” ( 送张舍人之江东》 ) 。思友至切, 岁月如梭, 诗人甚至想到了人生苦短。“ 月不可扫, 客愁不可道……日月终销毁, 天地同枯槁……尔非千岁翁, 多恨去世早” ( 拟古》 之八) 。“ 琴弹松里风, 杯劝天上月。风月长相知, 世人何倏忽” ( 拟古》 之十) 。“ 白日与明月, 昼夜尚不闲。况尔悠悠人, 安得久世间” ( 杂诗》 )  
4 表达思乡愁绪
对月思乡是他的又一主题。老幼皆知的《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就是其杰出代表。此不赘述。 而在李白的诗歌中, 表现这一点的还有许多, 如《 太原早秋》:“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邮件格式又如“ 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 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 ……峨眉山月照秦川。…… 归时还弄峨眉月” (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 诗中的月不仅让人思乡, 而且还成了故乡的代表,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 与人万里长相随” 照沧海、 照黄鹤楼、 照长安陌、 照秦川, 直至诗人返乡, 归时还弄峨眉月” 。诗中所表达的对月情感, 超过了《 静夜思》 中的见月思乡。为什么会有这么些联想呢?杜甫《 月夜忆舍弟》 诗句: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说出了其中真谛。《 关山月》 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问。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关于他的死, 传说在舟游时乘酒兴, 傲然自得, 旁若无人, 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故当涂采石矶至今仍筑有“ 捉月台” 。这些传说本身当然不是事实, 但是却曲折地反映了李白对明月的热爱竟达到了至深至切的程度, 而他一生挚爱的那皎如“ 飞镜” 的明月, 与人万里长相随” 始终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 
5 表达怀才不遇 ,失意孤寂
李白一生幻想着在政治上能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然而他的一
生不尽人意, 仕途坎坷, 屡遭谗毁, 他在不少诗中写下了自己的这种愁情。试看: 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 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 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 香气为谁发?
李白一生有两次入仕, 一次是天宝元年, 玉真公主推荐、 ( 一说经道士吴筠) 推荐以召赴阙, 供奉翰林;  一次是投效永王, 被放夜郎。按此诗的内容来看, 应当是李白被谗于长安, 也说是作于天宝三年左右。“ 虽照阳春辉, 复悲秋月高” 。“ 阳春辉” 当指其为玄宗恩浴; 而“ 秋月高” 则当指谗毁之悲慨。 借月抒发 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叹 自己仕途的坎坷, 又是李白月意象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相思,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 微霜凄凄簟寒。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摧心肝。(《 长相思》)。李白的这首诗充满了沦落的惆怅。这首诗大概作于李白初入长安未遇之时,全篇最能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沦落之感的正是那两句咏月诗: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好一句“ 望月空叹” 诗人借月言愁, 道尽了自己沦落的无可奈何和“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的仕途艰辛。 众所周知, 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大转折时期, 诗人自身境遇也遭受了“ 热望——得意——失宠——失望——落魄” 的复杂多变的人生
历程。诗人热衷用世, 有定国安邦的宏图大志, 他曾抱着“ 济沧海” 安社稷” 的理想, 凭着 自己才干“ 遍干诸侯”, 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希望得其赏识推荐入朝辅弼君王, 从而实现他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其一生求荐若渴, 建功心切, 都在为实现这一昂扬热切的理想而努力。但是他遇到的却是一个“ 珠玉买歌笑, 糟糠养贤才”, 失却励精图治精神的君王, 遭受“ 沙秽明珠, 众草凌孤芳 日趋腐败的现实, 使他深深陷入怀才不遇的苦海中, 使他抱定的美好理想愿望化为泡影。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变幻莫测、 复杂多变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满腔的希望, 创造了一个他所独具的艺术形象, 这就是变幻多端的月亮, 认为“ 众星罗青天, 朗者独有月”, 正是这样一个光明纯洁永恒不可触及的象征物, 才得以寄托自己的理想, 抒发自己的抱负, 同时, 正是这样一个阴晴圆缺变幻多端的象征物, 也才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现实的不满以及消极的反抗。
江铠同打郑爽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