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
[一]《咏 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译文】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
企业搜索软件水波。
【解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空出特征来进
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
体。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
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课本位置】
部编一年级上课本P16页(日积月累)
一年级上
[二]《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食用盐洗脸【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
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视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
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
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赵本山涉黑三大罪状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正好”的意思。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
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
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解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
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
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
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青年男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大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大
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
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课本位置】
部编一年级上课本P58页
一年级上
[三] 画
[佚名]
远看山有,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崔始源妹妹:颜,也有景之意。惊:吃惊,害怕。
【译文】
远看高山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鸟却没有被惊动。
【解析】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此诗高晓松母亲为诗人赞画之作。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课本位置】
部编一年级上课本P67页
一年级上
[四]《悯农》 (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①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②餐:饭食。
③悯:怜悯。
【译文】
正午时分,头顶着炎炎烈日的农民正在为禾苗除草,颗颗汗珠洒落入禾苗下种的泥土。
又有谁知道那盘中美味的米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们的辛苦。
【解析】
这是李绅的两首《悯农》诗其中之一,诗的第一和第二句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农民辛勤
耕作的场景。三四句运用联想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诗文锄禾的颗
颗汗珠与盘中的粒粒米饭相互映照,表达了对统治者的“盘中餐”原是农民滴滴血汗的感慨
之情,提示了劳动的人饿死,不劳动的人却饱食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其中“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两句听之入耳,读之顺口,简朴浅俗而又凝重沉厚,成为历代人诵之不绝的名
句格言。
整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
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
有什么好书推荐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
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
【课本位置】
部编一年级上课本P77页
一年级上
[五]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晴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
①呼作:称为。
②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③疑:怀疑。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解析】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
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
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
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
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
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
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
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