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饶政华廖胜明
关岛属于哪个国家
摘要:为了满足国家对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适应新设立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需求,
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本文以“厚基础、创新型、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旨,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目前,能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趋严重,我国已将“新能源”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能源动力类下的特设专业。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本专业涉及能源动力、材料、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一门新兴的、不断发展的学科。目前,新能源专业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等方面,仍无法完全适应国家对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以能源动力学科为基础,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和探讨。
一、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张歆艺和王志飞
1. 新能源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分析
李泰民郑秀晶新能源产业的全球格局尚处在形成之中,其发展有赖于技术和装备的进步,新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以及零排放的运输方式,将构成新的能源经济模式。目前,我
国新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规划具有以下特征:
(1)太阳能光伏近期主要是在大中型城市推广屋顶并网系统,并结合大型标志性公共建筑实施。未来技术成熟时,考虑在太阳能资源丰富、靠近电网、具有大片荒漠土地或靠近负荷中心的地点建设大型光伏电站。
(2)太阳能中低温热利用的可开发地区广,市场潜力大,将逐步推行强制利用政策。考虑到太阳能直射辐射资源、土地地形和水资源情况,以及交通和电网覆盖等因素,选择在适宜地区建立大规模太阳能热发电站。
(3)风能的发展近期以陆上为主,在风资源丰富的重点区域开发较大规模的风电场。近海风电的发展以示范性工程为主,为今后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4)生物质能的技术和利用途径较多,目前战略发展重点是非粮液体燃料和替代石油基的生物基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广集中养殖场的沼气和农村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发展生物质交通燃料技术。
(5)在地热方面,推广采用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用于供暖和制冷,扩大高温地热发电规模。
(6)与新能源的分散式生产、储存、互联相关的新能源材料与设备、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与微电网等备受关注。龚玥菲资料
新能源的资源种类多,能够采取不同的技术方式和利用途径实现多样化的能源产品供应,其中相当一部分新能源技术的实现还必须依靠传统能源利用技术的学科基础。另外,不同技术的商业化水平差异也较大,开发条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新能源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是,既要满足现有产业的现实需要,又要面向未来技术发展的先进方向,兼顾新能源对专业基础知识要求的差别性,在“专”与“宽”之间有效平衡和取舍,使其更符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
新能源人才培养计划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布局的要求,从科学有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新能源的角度出发,适应各种新能源的资源分布、产品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可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能源动力、材料、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等
孙莉个人资料图片学科门类的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高效转换利用及其自动化控制与运行、常规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科交叉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专业口径宽、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强、适应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满足能源、建筑、交通、材料、电子、环保等行业领域对新能源产品研发与生产、工程设计与施工、科研和管理等各方面人才的需要。
很拽的个性签名
二、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 坚持能源领域大类培养
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体现本科专业通识教育思想,强调能源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二个研究对象,还要有比较坚实的知识基础、比较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能力储备。在此基础上,从能源系统的概念出发,依据专业基础主线方向,掌握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主要新能源高效转换和综合利用技术、常规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以及能源储存与系统集成技术,掌握提供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并行的能源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2. 坚持大学办学特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日益兴起,新能源相关专业也开始备受社会的关注和高校的青睐,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地调整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甚至增设此类专业。然而,应认识到开办新能源专业是为了满足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国家可再生能源高效开发和利用提供科技理论创新和先进技术基础,并培养新能源领域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应坚持大学办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