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能源车的补贴逐步退坡,“双积分”政策的不断推行,2018年国内汽车业又掀起了一股新的合资风潮,这将重新塑造中国甚至世界汽车业的格局。目前,中国的汽车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转型和升级。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双高计划;新能源汽车专业;专业建设
一、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分析专业建设必要性
(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
根据不完整的统计数据,自2018年1月以来,国家和各级市共通过了45项新能源产业政策。例如,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和工业化实施计划(2017—2020年)》(武正[2017]42),其中明确提出,在行政机关(含司法机关)、公交、环卫、环保等领域,新车购置率超过50%,新车购置率超过50%。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及武汉发展概况
2017年1-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为63.7万辆,产量为60.5万辆,居世界第一。到了2030年,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将突破一千万。截至2017年11月,武汉市已完成了18639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已完成51座充换电站(36座由国网家用电器公司出资),5500座公用充电桩,包括1746座 DC、3754座DC、3754座。此外,武汉市也取消了ETC收费,同时,新能源汽车牌照的机动车在长江大桥和江汉大桥之间也不再实行单双号限制,武汉汽车集团拥有中,美,日,法四大汽车集团,两个汽车集团,九个汽车集团。
客车制造厂武汉将在2020年建成拥有300多万台的整车生产能力,并将建成中国主要的整车生产、研究和开发中心,同时也将是中国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近几年,武汉的新能源、智能网联运行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比亚迪,江淮,长江的蔚来汽车已经在武汉落地生根,武汉在2017年11月获批全国首批和中部唯一的“智行与智慧交通”试点城市,并获批“智行与智慧交通”试点城市。而武汉市已经集聚了各种类型的智慧型汽车。
李曼资料(三)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从《武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是武汉市对人才的最大需求,而新能源汽车是武汉市对人才的最大需求。到2020年,在新能源领域的
专业技术人员空缺将达到12000名以上。然而,截至2017年6月,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专业仅有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占全省职业技术学院总数的13%,而且每个学院只能招收3个班,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长江职业学校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密切相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每年招收超过120名学生,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学校中最早的一批学生。新能汽车的发展是我国和全省的一项重大战略,对全省经济的长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促进全省新型能源汽车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西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当前正大力推动山西胜利汽车有限公司(纯电动客车)的技术改造,山西吉利汽车(吉利汽车)的GE12纯电动轿车和生产线,以及陕汽(大同)的电动重型卡车等项目的发展。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4年10月28日发布了《山西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在《关于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有一条很清楚的规定,要强化新能源汽车及其核心部件的基础研究,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部件的研究,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开发。
二、建设思路
小爸爸姗姗剧照>郭书瑶的胸围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络化和共享新技术的推动下,整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专业标准、
胰腺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图解能力水平标准(1+x)以及职业体的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以转化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实用技术人才等作为突破口,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备高科技研发能力的师资和创新团队;以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的协同与创新的需求为依据,建立有特的、成体系的校内外训练基地,建立适合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体系;把“1+ X”和“1+ X”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因特网+大数据”为特,进一步改进了“1+ X”的学科教育模式;以对外科技交流、科技服务、人才培养、职业技能训练等为导向,不断提升为国、为民、为民的服务能力[1]。进一步提升专业体能力和素质,巩固、完善和优化体系,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具有强大国际交流服务和科学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改革线上线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实践教学和技术技能的创新和创业创造完美的基础,培养一批国家领导人,取得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教学成果,将提高教学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养鬼仔三、建设目标
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整体,积极地与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对新能源汽车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要相匹配,紧扣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着眼于行业发展
林更新解约对高质量技术和技术人才的需要,在新的教育和技术融合方面,不断地进行新模式、新机制和新动力的探索,并构建出一套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动力,从而构建出一套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长期运作机制。将新能源汽车技术作为核心,来推动整个专业的建设,并将学校与企业“双元协作、育训结合”学徒制培养模式等具有各自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和总结。以“1+ X”为基础,以“1+ X”为基础,以工作流程为基础,系统地整合了“1+ X”的教学内容[2]。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素质,极大地增强了高校毕业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的能力。
四、建设内容
根据吉利汽车和比亚迪的深入合作和高职院校的人才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对学生的需求,确立了以浙江吉利和亚迪(山西)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宝马,奔驰,丰田,吉利,大昌等企业为骨干,20个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为实训基地,以20个中小型汽车维修企业为实训基地,以此来解决高职院校实训与教学“工学冲突”的问题。以企业需要为基础,采用学训交
替、先学后训、学训一体等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将“双元协作、育训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到底。本课题将围绕“新能源汽车”这一核心问题,在国内率先建立“新能源汽车技术学院”,依托吉利和比亚迪(山西)等浙江著名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专业学院中建立“新能源汽车学院”。推动招生和招收的统一,制定出一系列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方法。
(一)要健全“师承”的选拔、培养和录用制度,强化“师承”培养的绩效考核
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利用“联网+大数据”,探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完善现代学徒制的操作、管理体系和教学标准。在线上,依托清华、吉利、比亚迪等1+ X检测公司,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技术培训,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在“智慧课堂”中,自主地进行网上备课与听课。本课题将选择浙江吉利、比亚迪(山西)有限公司作为2个单位,宝马、奔驰、丰田、吉利、理想等的经销商作为5个单位,以及20个中小经销商作为20个单位,分别对2-5—20个单位的经销商进行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解决了实践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优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质量多方评价办法,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专业
管理标准[3]。建立“新能源汽车工程”“1+ X”“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区域培训、考试中心;将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起来,以标准化课程来代替或整合课程。然后,基于“1+ X”标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的全国开放大学网络教育平台,开展“1+ X”标准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团体认证,并将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技术作为重点,与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进行对接。
加强生产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维修、保险、二手车鉴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1+ X”为基础,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为核心,以“生产”“销售”“维修”“保险”“旧车换新”“新车换新车”等为核心,构建“新车换挡”的新车换“新车”的新模式。通过整合国际、行业、企业和线上资源,建立学校、企业、企业三方协作的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新型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并与《职业技术规范》相联系,对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技能需求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维修、保险、二手车鉴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1+ X”为基础,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为核心,以“生产”“销售”“维修”“保险”“旧车换新”“新车换新车”等为核心,构建“新车换挡”的新车换“新车”的新模式。通过整合国际、行业、企业和线上资源,建立学校、企业、企业三方协作的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新型课程体系。通过建立“校”与“企业”“双元”的教学队伍,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课程种类的差异,进行了“理”“实”“虚”“空”等立体教学。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依托教师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名家工作室为龙头,以“中、高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为孵化载体,培育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组骨干教师,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升质量。
五、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实训基地
在此基础上,对以学科为对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进行健全,对“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维修1+ X证”考试体系进行健全,对汽车技能大赛进行积极推进,将学校建设成为“汽车教学、售后服务、制造”三位一体的全省一流新能源汽车工程实训基地。依托20个中小微汽车维修厂店,在此基础上,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优化,为学生个性化培养、高质量就
业提供服务,解决在实践教学中,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之间的工学矛盾。这是一个难题。在深入协作的企业中,建立了5个“双师型”师资实习基地,在真正的企业生产情境中,老师们可以增强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4]。同时,老师们还可以搜集一些企业的案例,并将它们转换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开展社会培训、组织开展技术比赛、开展技术服务等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建设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的“1+ X”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基地;与1+ X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组织及其合作企业,基于智能网联检测与运维(1+ X)职业技能等级师资培训项目,共同建立后市场培训基地,对全省内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培训考试;以3D打印工艺训练中心为平台,对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支撑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智能网络的测试和维护技术的研究,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