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理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读图分析与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感悟导入:
老师:炎炎夏日,同学们都想去哪里避暑呀?为什么选择这里呢?
A学生:去哈尔滨→纬度高,气温低
B学生:去海边→凉爽,夏季海洋气温低
C学生:去爬山→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二、预习展示:
1、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
2、通常,低纬度地区气温______,高纬度地区_____。
3、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_____海洋;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距海洋较近的地区,一般降水_____,温差_____。
杨乐乐是不是怀孕了4、受地形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________;
山地迎风坡降水_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__。
三、合作探究:
(一)纬度因素:
1、你是否还记得纬度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的公转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始终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从而得出:·低纬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
·高纬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
随后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到:
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范围: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
从而引导学生说出:气温是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的规律。
2、让学生读“世界等降水量分布图”引导他们观察赤道地区的年降水量2000mm左右,而极地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
·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二)海陆因素:
1、做一组实验:
用相同质量的水、沙放入量杯,用相同温度的温度计,学生观察沙子(陆地)、水(海洋)、加热(夏天)、冷却(冬天)的温差。
→夏季,陆地气温>海洋
→冬季,海洋气温>陆地
·内陆地区温差大,沿海地区温差小2、做课本的活动题
(1)西安和东京的气温年差分别是多少?说明了什么?
西安:28℃东京:20℃→内陆地区温差大,沿海地区温差小
(2)两个城市中,谁降水较多?为什么?
东京降水更多。因为东京位于沿海地区,距离海洋比较近。
(三)地形因素:
(1)让学生观看“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使学生意识到并不是低纬度的地区,气温一定高!随后,引导学生回忆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做题:B地海拔500米,气温10℃,A地海拔1500米,气温是多少度?
1500米-500米=1000米
10℃-6℃=4℃
(2)降水:让学生仔细观察关于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动画,随后得出结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人类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深刻意识到人地关系:
1、有利影响:植树造林、建立农用防护林、人工降雨。
2、不利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水污染等。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四、巩固训练:
1、冬季,北方的哈尔滨白雪皑皑,而南方的海南岛则花果飘香,气候宜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B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差异
D.河流的影响
2、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
A.气温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风向的差异
郭晓峰老婆D.天气的差异
五、测试评价:
、利用希沃白板设置判断竞赛:
(1)夏季庐山成为避暑胜地是由于海陆因素。(×)
(2)青岛等海滨城市夏季成为避暑胜地是由于海陆因素。(√)
(3)新疆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是纬度位置。(×)
(4)兴修水利可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5)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
(6)赤道地区降水少,极低地区降水多。(×)
(7)所有离海洋近的地方都比离海洋远的地方降水多。(×)
(8)“地球出汗”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
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基本的小学《科学》的学习后,对地理有一个大概的简单了解,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我先是引导学生回忆地球公转产生五带划分,随后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气温是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陆地上水汽的来源,因此在讲述海陆因素影响降水时,可以直奔主题,说
明沿海地区降水多,温差小这一现象;对于地形因素影响气候,我先设问“是不是但凡低纬度的地区气温都高?”随后,让学生通过观看“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的视频,帮助他们理解这一知识;最后,利用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局部的气候,从而树立他们的人地关系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有时通过温故知识,以期学生可以懂得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热力差异”这一知识点,采用了实验器材,现场模拟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学生真切观察到了这一现象,想必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更
好地把知识点落实到位。最后,利用触目惊心的视频,使学生引发感慨: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气候!从而倡导他们要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形成气候的因素应该包括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这三个最基本的因素,这也是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因素。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没有对这三个因素从理论上作具体分析,而是采用了示意图的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因素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其他自然因素因为缺少知识基础(例如洋流),或难以理解(例如大气环流),标准没有列出,教材也没有涉及,留待高中再深入学习。但是,考虑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不断加大,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增加了这一目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所以,从内容结构上看,教材是由导言、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人类活动五部分组成的,其中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是教学重点。
1、冬季,北方的哈尔滨白雪皑皑,而南方的海南岛则花果飘香,气候宜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差异
D.河流的影响
2、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气温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风向的差异
D.天气的差异
3、利用希沃白板设置判断竞赛:
(1)夏季庐山成为避暑胜地是由于海陆因素。(×)
(2)青岛等海滨城市夏季成为避暑胜地是由于海陆因素。(√)
仓木麻衣和孙燕姿(3)新疆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是纬度位置。(×)
(4)兴修水利可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r18什么意思
(5)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
(6)赤道地区降水少,极低地区降水多。(×)
(7)所有离海洋近的地方都比离海洋远的地方降水多。(×)
(8)“地球出汗”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1、本课为突破难点,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海陆热力性质的理解,这样把抽象的地理问题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并在学生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利用各种地理图表、“读图”、“活动”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由单一到整体,通过读图、填图、辨图等,层层推进,从多个角度来掌握知识,把知识点及时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顺利帮助学生进行了空间建构,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
3、采用图触动人心的视频及文并茂的资料,力求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创设了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空洞的问题时,倡导学生呵护地球,引导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环保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
1、纬度因素,又称纬度位置,是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由于纬度因素决定了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进而形成热量带,因此,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是:纬度位置高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气温高低→热量带不同;不同纬度带降水量差异很大,但是如果讲述纬度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势必要牵扯到降水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等内容,所以课本利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简单掌握“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即可。
2、课标要求让学生举例说出沿海与内陆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与距离海洋远近有关,从而说明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因素,教材采用组合方式,展示了东京和西安的气候直方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