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 )。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2.1 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的专业数是( D )。
A.5 10个 B.671.个 C.504个 D.249个
3.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 B )个学科大类。
A.10 B.11 C.12 D.13
4.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受下列哪项因素的制约?( C )
A.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 B.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C.学生发展水平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A.具有创新精神 B.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
C.具有竞争意识 D.具有法律意识
8.下列有关高等学校专业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专业划分的依据越来越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
B.专业的划分与职业分工区别越来越明显
C.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
陶虹图片D.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
二、填空题撒贝宁是谁
1.( )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及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2.学科是一个( ),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
3.专业的划分,主要以社会职业分工、( )、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 )为依据。
4.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 )年开始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形成的。
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 )。
6.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 )是时代的需要。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什么?
3.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
4.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哪些?
汤芳人体艺术5.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四、论述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学科的发展潜力是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它主要涉及到学科在高等学校设置中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答案为A。
2.D
解析:l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了11个学科大类,设立的专业数是249个。主要包括:哲学3种,经济学4种,法学12种,教育学9种,文学66种,历史学5种,理学30种,工学70种,农学16种,医学16种,管理学18种。因此,答案选D。
3.B
解析:略
解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同时,学位条例也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而学校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目标层次,不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它的制定也要依据上述三个因素。因此,答案为D。
7.A
解析: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具有创新精神是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答案为A。
广东大学排行榜8.C
解析: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专业划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划分的依据越来越
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专业划分与职业划分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区别;专业设置并不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而是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因此,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学科
2.知识范畴
3.学科分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
tangyan10.多样性;普通教育
11.选择权;发展权
12.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答:近代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学科的分化,且分化的速度有越来越快的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在高等学校中得到专门的设置和发展。一个学科能否在高等学校中得到专门设置和发展,从学科自身的角度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这主要涉及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结构体系是否完整,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兼容度等问题。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成熟度高的学科比较容易被接受,而成熟度较低的学科,在高等学校中则比较难以得到专门的设置。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对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它们对前沿科学的研究,很多就是对一些非成熟学科,或者尚处于胚芽状态,甚至还没有出现任何征兆以示可能会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给予了很大的容忍、关注与发展,结果就有可能会引发或促进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诞生。
(2)学科的发展潜力
(4)学校的现实社会效应
在考虑学科设置问题时,学科的现实社会效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科设置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重要联结点,因此,高等学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必须同时面对学科对高等学校学术理想的体现程度,以及对现实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顾此失彼,都会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除了要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因素之间也会彼此产生影响,不同高等学校要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从不同角度决定学科设置的标准,从而形成各具特的学科结构体系。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质量、规格上的变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注意人才培养的超前性,注
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要与学科的形成、发展、变化相适应。致力于培养宽知识面的人才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然趋势。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淡化专业界限;并利用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专业内容,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经济、科技进展的水平。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3.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
答: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新变化。
(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①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②专业设置与调整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
③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在适应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②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
③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4.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哪些?
答: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如此。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回答却是不同的。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面对高度发展的科技与经济带来的物质繁荣和急剧的社会变化,每个人都必须正确对待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
(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未来社会需要人才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正如世界经济和合作组织的柯林.博尔所指出的,未来人应持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
(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
这是未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新要求。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论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还是经营管理的竞争,最根本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和人的观念的竞争。其中观念的竞争要求未来人才具有作为现代人所必不可少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等。2010年陕西高考作文
(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进取、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5.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答: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订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与之相适应。同时,学位条例也是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质量参照标准和依据,反映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与类型的要求,因此,培养质量与规格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保持一致。
(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应能够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基本规格要求的统一,体现质量标准的相对同一性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的统一。
(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应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在学习年限、课程体系、学分、教材、学位水平等方面尽可能与国际公认的要求接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