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文才”。《左传·文公十八年》载高阳氏和高辛氏各有“才子八人”,合称“八元八恺”,是传世文献中“才子”概念的最早用例。《左传》中“八元八恺”的“才”并非在文学方面,而是表现为“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共懿,宣慈惠和”的德行与政才。此外,按照杜预注,这里的“子”也不是男子的通称,而是“苗裔”之意。结合上下文,《左传》中“才子”之义可以理解为“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苗裔”,与后世“才子”的义涵有较大差别。在汉代,人物品鉴中多见“才子”的称呼,其含义基本与《左传》相同。
那么,从何时开始,“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了关系呢?这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潘岳作《西征赋》述行怀古,历数西汉名臣,其中特别举出“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贾谊出身甚微,家世无闻,不符合“世家子弟”的条件,此处将贾谊称为“才子”,显然与《左传》中的意思有所区别。
不过,《西征赋》中“才子”的用法并未完全脱离政才的范畴,更非偏指文才,真正使“才子”义涵转向“文才”的关键,是《西征赋》将“才子”与“贾谊”绑定的做法。到了南朝以后,贾谊则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知名文人来看待,他的“才”也越来越多地被指向文才。在这样的语境下,用以形容贾谊的“才子”之“才”,也开始指向“文才”。
南朝以“才子”表示“文才之士”的例子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频繁使用。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大量使用,与他的用人政策息息相关。梁武帝利用自己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权威,为寒门子弟冠以“才子”称号,正是为紧随其后的拔擢做铺垫。比如梁武帝将张率评为“才子”之后,一年内便将他升为秘书丞。梁武帝赠张率诗中“东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的表述,暗示张率可以凭借文学才能在政治上发挥作用,正是对“才子”义涵丰富性的充分利用。
在“才子”偏指“文才之士”的用法流行之后,又出现了“辞人才子”的搭配。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明确将“才子”与“辞人”并列,定位为诗赋创作者。唐代以后,“词人才子”或“才子辞人”成为固定搭配,“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由此进一步固定了下来。综上所述,“才子”一词的义涵由《左传》中仅指“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后裔”转变为“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其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贾谊形象的变化带来了“才”向“文才”转变的契机。梁武帝出于政治考量对“才子”名号频繁使用,使其“文才之士”的义项被普遍接受。而沈约将“才子”与“辞人”搭配,则进一步固化其指向“文才”的意义。这些因素看似复杂,但都与魏晋以后文学逐渐受到重视、文才在政治与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密切相关。
绿茶什么牌子最好(摘自徐郦城《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政才到文才之士再到辞人才子,“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一步步固定下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
B.《左传》和汉代人物品鉴中出现的“才”“子”两个字,在基本含义和对身份的表征上都与后世有较大差别。
C.“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关系的转折点是潘岳在《西征赋》中将出身甚微的贾谊也称为“才子”。
D.从“齐圣广渊,明允笃诚”等对“才子”的表述可以看出,此时的“才”偏重于“圣”“诚”等德行与政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才子”的常见用法,从而引出下文对“才子”原义的追溯,以及对“才子”义涵转变的论述。
B.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结尾对“才子”义涵的转变过程、影响因素、价值意义作了进一步总结。
C.围绕文章论点,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但梳理了“才子”一词义涵的变化,还分析了其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D.文章举梁武帝将张率评为“才子”后提拔他的事例,意在说明梁武帝用人能打破常规,真正做到任人唯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清平乐辛弃疾 )
A.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才子”在传统语境中的义涵,这个确立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
B.“才子”后来虽然偏指文才,但并未脱离与德行政治的关系,只是弱化了它们的限制,突出了文学、文才的地位。
C.鲁迅对小说进行分类中的“才子佳人”与沈约文论的“辞人才子”中的才子,大意上都是指进行诗赋创作的人。
D.“才子”中的“才”最早出现时专指德行与政才,后来因为对“才”的要求发生变化,“子”的含义也随之变化。
htc查询>高圆圆简历个人资料简介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
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
514情人节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有兴趣,就聚精会神有的是时间。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我不赞成“九斤老太”的说法。无论如何现在社会发展了,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温饱问题,而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在饥饿中度过的。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
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
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
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但那时人们好像比较看得开,高考不像现在压力这么大,我们复习备考也不像现在这样大量刷题,老师是不太管的。我自然想考上大学,而且希望过黄河长江,离家越远越好,好男儿志在四方嘛。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读《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等革命小说,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
那时没有钱,买不起书,读书一般从图书馆借,或者就在书店站着读。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就很珍惜,会抓紧时间读完。记得《青春之歌》出版时,学校没有钱买那么多书,就准备了两本,每隔几天撕下十几页,正反面贴在公告栏上,让学生围着读,像看连续剧似的。现在我藏书很多,可戏称坐拥书城了,反而失去了当年对于书的那种珍惜与敬畏。
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
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
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中华读书报:请您选择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温儒敏: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问题,怎么还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空的哲理性的描写。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易峰喜欢赵丽颖)
A.温儒敏先生之所以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
B.书单指定的学生不一定喜欢,中小学语文课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当作任务,常事与愿违。
C.温儒敏先生深切体会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几十年来反复阅读鲁迅书籍的原因之一。
D.温儒敏先生也认为学习任务太多的确是个问题,虽然孩子精力无限,但任务过多,学
生会疲于阅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