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 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 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 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 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 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 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 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 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 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 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 |||||||||||||||
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二)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 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 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板书:认识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告诉学生1 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师板书:1 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1 kg=1 000 g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4)讨论: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二)操作活动,称物品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怎样称的? (三)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 000克,3千克就是3 000克。3 kg=3 000 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 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比较这两个式子:3 kg=3 000 g2 000 g=2 kg,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的体重是50 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0 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三、课堂活动 (1)对口令。 (2)填一填。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 | |||||||||||||||
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三)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 掌握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请学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 教师准备体重秤、1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 认识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 算一算,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 |||||||||||||||
课题:克、千克、吨的认识(四)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 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 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 说一说: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 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 填一填(教科书第6页:第7题) 4 000 g=()kg 9 kg=()g ()g=7 kg 6吨=()kg 8 000 kg=()吨 ()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 在○里填上>、<或= 25 kg○25 g 999 g○1 kg 5吨○5 000 kg 4 800 kg○48吨 56 kg○65 kg 7 kg○7 000 g 2吨○1 999 kg 5 000 g○5吨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 |||||||||||||||
课题: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十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6+6+6+6=()×()=() 3+3+3+3+3+3=()×()=() 4×5=4+()+()+()+()=() 7×2=()+()=() 学生填空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并总结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2.计算 7×4= 2×3= 8×4= 5×2= 7×4= 6×5=3×9=4×4=6×7=9×9=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来口算的。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 同学们看,在这样一个大森林里好热闹啊,这些小动物们在忙着做什么呢? 这个大森林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生活中遇到过吗?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在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先来看母鸡与蛋的问题。 2.教学例1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20+20+20,也可以列成20×3。 教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3个2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20×3的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求20×3的结果。其主要的方法是: (1)因为:20+20+20=60,所以:20×3=60。 (2)因为:2个一×3=6个一,所以:2个十×3=6个十。也就是20×3=60。 我们从3个20连加得60,知道20×3得60;但是如果相同加数多一些,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是不是很麻烦呢?所以我们得探索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可以大胆地作一个猜想,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图。 引导学生分析出: 2个×3=6个2盒×3=6盒 我们看着图再进一步分析,(指左图)这里的“2个、6个”是指什么? 2个一×3=6个一。 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指右图)这里一盒是多少个鸡蛋呢? 所以这里的一盒是指一个几? 板书:2个十×3=6个十。 教师:比较一下,2个十×3=6个十和20×3=60是不是一样的呢? 比较2个一×3=6个一和2个十×3=6个十,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对比这两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左图及填空第2题第1竖列,第3题第一横排的题目。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二)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百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 70×4=20×3=80×4=5×20=7×40= 60×5=30×9=4×40=6×70=9×90=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既然是想乘法口诀来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乘法口诀就非常重要了,同学们能熟记所有的乘法口诀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抽学生用对口令的方式背乘法口诀。 教师: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继续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可以怎样列式?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根据你们前面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300×4呢? 连加算式与300×4有什么关联?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300×4又有什么关联? 怎样借助30×4的口算方法来推想300×4的口算方法呢?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3个十×4=12个十 3个百×4=12个百 也就是说,你在计算300×4时,可以怎样想?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300×4=1 200。 从中你知道什么? 这样的口算同学们会算吗?试一试。 100×8400×56×600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说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2.教学课堂活动第2,3题和练习二第2题 学生口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这两道题在口算时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要求学生按题中的要求进行口算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 让学生独立口算练习二第2题,强调计算的顺序是一竖列一竖列地进行口算。 让学生比较每竖列的三道题,从中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右图及填空第2题第2竖列,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3题第2,3横排,完成后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连线,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对连线的结果进行订正。 (4)用比赛的方式完成第5题,优胜者奖励一面小红旗。 (5)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 |||||||||||||||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20×4=6×70=200×5=400×3=90×8= 要求学生口答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小明家的梨园丰收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爸爸正在摘梨呢,他们家的这8棵梨树能摘多少千克梨呢? 小明提出建议把梨全部摘下来称一称。 你们同意小明的做法吗?为什么? 爷爷建议怎么做呢?爷爷建议我们怎样得到8棵梨树的产量? 那你想知道怎样进行估算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棵梨树能摘梨91千克,8棵梨树能摘梨多少千克应该怎么列式? 如果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概的产量,我们可以对91×8进行估算。 为什么要把91千克看做90千克而不看做100千克呢?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后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约等于符号。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你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1题后全班订正。订正时抽学生分别说明估算过程。 2.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估算呢? 爸爸一棵梨树上的梨卖了197元,8棵梨树上的梨大约可以卖多少钱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计算呢?怎样算出大约可以卖的钱呢? 为什么你要选择估算? 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估算197×8吗? 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试着估算后全班汇报。 如果有其他做法,则请学生说明理由,再组织全班讨论。 由此看来,三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样进行估算呢? 3.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1)教师:求大约有多少个学生?根据图中的哪些条件列式?怎么列式? (2)教师:求3辆这样的汽车能不能坐下所有的学生怎么办? 教师:怎么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2,4,8题。 | |||||||||||||||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二)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填空 20+20+20+20+20=()×()=() 400+400+400+400+400+400=()×()=() 在学生完成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估算卖出T恤的件数 出示:欣欣商场5~9月份平均每个月卖82件T恤,帮售货员阿姨算算这5个月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T恤? 学生用82×5≈400估算出5个月一共大约卖出T恤400件,在学生汇报时要求说出是怎样估算出来的。 2.估算卖出冬衣的件数 教师:看来欣欣商场T恤的销售量还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本商场12月份冬衣销售的情况:(出示下表) 种类毛衣大衣羽绒服夹克其他 数量(件)7270687069 你能很快算出大约销售了多少件衣服吗? 怎样才能做到“很快”呢? 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你准备怎样来估算这道题呢? 在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把每个加数都看成了哪个整十数?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你是怎样想到用乘法的呢? 你们的这种方法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现在你能再把这道题和估算卖T恤件数那道题比较,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那后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3.练习巩固 教师:你们能很快估算出欣欣商场7月份一共大约卖了多少件服装吗?(出示下表) 短裤西裤休闲裤连衣裙短裙其他 29730030530030030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全班汇报。汇报时说清楚:是怎样估算的?为什么要像这样估算?算式里用的是什么符号?特别要说到表中的每个数都接近或等于300。 4.小结估算方法 在学生上节课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和本节课学习的用乘法的形式来估算几个都同时接近某个整十或整百数相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小结:到底该怎样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呢?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5,6,7,9,10题,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略)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进行估算?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要用到估算的地方?举一、两个例子写在你的作业本上。 | |||||||||||||||
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4=10×4=12×4= 3×2=20×2=23×2= 这些算式同学们会算吗?把你会算的算式计算出来? 其他的题同学们会做吗?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茶杯图。 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12×4。 为什么? 估计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通过估算,我们知道这道题结果的大致范围,但是要知道这道题的准确答案,还要用到笔算。我们具体来算一算。 你能指出这8个茶杯在图上是哪8个茶杯吗? 还有哪些茶杯没有算? 盒子里有多少个茶杯? 教师用写有“0”的纸块盖住12×4中个位上的2,现出10×4。 谁能把计算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最后的乘积是多少呢?在我们估算的范围内吗?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32×2,21×3,22×4。 能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怎样算吗? 教学课堂活动 出示课堂活动第1大题第2小题和小棒图。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样列式? 看着小棒图,同桌说一说你怎样计算34×2。 请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大题第1,2组各小题。然后列竖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像这样说出有联系的三道乘法计算题吗? 你觉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联系。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1横排的4个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 |||||||||||||||
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二)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21×4=33×2=23×3=14×2= 学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前一节课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个茶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计算茶杯。看图,要算一共有多少个茶杯,算式怎样列呢? 用前面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算一算这道题,想一想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 能具体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进位的吗? 这21个茶杯又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呢?在竖式上怎样表示2盒零1个。 现在明白怎样进位的问题了吧。下一步算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除了要把乘出来的积写在十位上,还要注意什么? 教师边说边完善竖式的板书。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24×3,47×2,29×3。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重点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通过我们的又一次研究,你觉得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2.教学课堂活动相关内容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看图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抽学生说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进位的。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第3竖列上的3道小题,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这3道题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2横排,计算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学生判断后师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要求学生说一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然后用多媒体课件集体订正。 (5)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第3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 | |||||||||||||||
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三)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能应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数学学习提供动力支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46×4=34×4=53×3=27×6=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完成第24页第6题填一填。 看看这些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要求9辆这样的大客车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应该怎样想? 怎样才能求出9辆这样的大客车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呢? 引导学生列出:45×9。 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板书45×9后,再追问学生:我们学过口算、估算和笔算,你准备用哪种方法来计算45×9?为什么? 会笔算吗?请同学们算出结果。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再一次强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这样的计算,我们知道9辆这样的客车最多可以载客405人。下面老师再问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有800名师生,如果都要出去春游,大约需要租用多少辆这样的大客车呢? 通过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吗? 2.教学第25页第8题 出示第25页第8题。 (1)指导学生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式为:买6辆小汽车需要的钱是(57×6)元;买2辆小火车需要的钱是(89×2)元。 (2)指导学生估算出结果:57×6≈360(元),89×2≈180(元)。 (3)指导学生笔算出结果,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且把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一下,看两个结果相差多少。 刚才我们用估算和笔算的方法算出了买两种玩具的钱,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买玩具,什么时候选择笔算?什么时候选择估算? 从中你发现什么? 看这幅买玩具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四第6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43×2=12×4=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学例2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2题。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二)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三)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道理,能应用这一知识正确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0+6=10+0=0+250=8-0=25-0=100-0=0+0=0-0= 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鱼缸有几条鱼?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现在两个鱼缸里一共有几条鱼?应该怎么列式呢? 如果列成乘法,该怎么列式? :如果有100个这样的鱼缸,共有多少条鱼?该怎么列式?结果等于多少呢? 观察这些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再全班汇报。 2.教学例1 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帮小朋友算一算他们一共需要多少钱吗? 你能尝试计算吗?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哪儿不一样? 在计算中,你是怎么做的? 3.教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计算,请一生板演。 这两道题都是中间有0的数乘一位数,在计算时,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们在计算406×7时还可以怎么做?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对比计算,你们认为在“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课堂练习 (1)教科书32页上试一试,抽三个学生板演。 (2)教科书33页课堂活动第1题算一算、比一比、议一议。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 |||||||||||||||
课题: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二)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景,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2.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用不同的策略。 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403×2=202×4=7×506= 这些算式同学们会算吗? 谁来说一说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这节课我们将要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这个情景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求一共需要多少钱?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那你能估计一下一共大约需要多少钱吗? 你们可以先小组讨论讨论,想一想,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可以怎么算? 2.教学课堂活动相关内容 课堂活动第2题。 课堂小结 | |||||||||||||||
课题:解决问题(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分析出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并能根据主要数量关系进行层层分析,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能利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能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8 9×23 5×903 208×3 305+87+609 2.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1)二(1)班有学生48人,二(2)班有学生57人,两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二(1)班教室有6排座位,每排坐了8个学生,二(1)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3.揭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科书第37页例1情景图,同学们,这道题你会解答吗?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主席台上可以坐6人,主席台下可以坐207人”这句话? 你是怎么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 2.第37页例1 仔细读题,看一看,比一比,这一道题跟上一题相比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但第2题和第经济补偿1题比,在解法上有不同的地方吗?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题: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 第2题: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台下的座位数(9×23) 现在你能解答这两个问题吗?请在我们的解答方案后写出你的解答算式。 练习七第1题的情景图。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独立解答这道题吗?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2,3题 | |||||||||||||||
课题:解决问题(二)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求两数差等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进一步学会分析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并能列举出题中的相关条件和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58×98×64700-357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2.出示以下题目 (1)一个花瓶可以插9朵玫瑰,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朵玫瑰? (2)有40朵玫瑰花,够插在这样的4个花瓶里吗?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二、新课教学 出示第37页例2情景图。 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它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是什么?那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解答? 怎么估算呢?装得下吗? 既然肯定不能装完,那究竟这7本相册装了以后还剩下多少张没装呢?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解答呢? 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又是什么呢?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还剩的相片数=一共的相片数-装入相册的相片数 观察上面表中的条件,在这个主要的数量关系式中,什么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没有直接告诉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求?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还剩的相片数=一共的相片数-装入相册的相片数 现在你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请在我们的解答方案后写出你的解答算式。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4题的情景图。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解决问题(三)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分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解题结果的严谨性。 3.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计算下面各题 78×6 938×6 138×5 205×3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2.出示以下题目 (1)三年级一班有50个同学,每个同学发4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三年级二班有46个同学,每个同学发5个作业本,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3)三年级一班发了200个作业本,三年级二班发了230个作业本,两个班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三)。 二、新课教学 出示第38页例3情景图。 仔细观察图中的信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它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讨论好了吗?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大圆的个数+小圆的个数。 这道题除了用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量关系式也能解答?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一共要剪的圆片数=每个学生要剪的大小圆的个数×学生人数。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和题中告诉我们的条件,我们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那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这两种思路都是正确的,它们解出来的结果会相等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2题。 这道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什么?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它们分别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七7~11题 | |||||||||||||||
课题:整理与复习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1,2题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沟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促进学生乘法运算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2.经历整理与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过程,初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整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的意识和习惯。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口算。 60×4=2×300=80×7=500×6=7×400= 120×3=3×110=7×14=6×210=5×15= 二、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估算。 367×7607×4410×3 学生估算出结果以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然后板书估算的方法是: 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做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 能举个例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吗? 这三道题都用了估算的方法,你们估算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这些估算结果谁对呢? 你认为哪个估算的结果更接近准确值呢? 三、整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出示整理与复习第1题,要求学生笔算出结果后,再说笔算方法。 学生比较后回答。 整理与复习第2题。 让学生不计算直接连线,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明白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八第2,4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 |||||||||||||||
课题:认识东、南、西、北(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47页例1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4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拍手活动,引入课题 师生边拍边说: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我们刚才拍手时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吗?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1)出示书中第50页中国地图。 在地图上怎样辨认东南西北呢?谁会看地图? 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哪一方?谁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地图的上面是北,下面是南;(板书:南、北)想一想,地图的左边、右边是什么方向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介绍十字形方向标。 (3)在课间活动中体验东南西北。 ①徒手操:全体起立,面向黑板,和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说:面向地图,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②游戏:小小机器人,面向地图指方向!(教师说地图方向,学生用小手指出这个方向) 2.理解运用 (1)教师:请孩子们看书中47页图,这张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绘制的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这个叫做方向标,猜一猜它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联想到其他几个方向吗?(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请大家在书中的图上标出“东”、“南”、“西”、“北”。 (3)说一说:以岗亭为中心,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如果站在草坪、新华书店、红光路转盘、少年宫看,岗亭的方向又该怎样说呢?岗亭没动,为什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呢? (4)指导学生完成书中例1第(2)小题 三、解决简单问题 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的中国地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重庆市,看一看,一,我们的家乡重庆的东、南、西、北方各有哪些省(市)呢?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2题。 | |||||||||||||||
课题:认识东、南、西、北(二)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九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区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方,会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辨别东、南、西、北方的过程,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当你走进校门的时候面向哪个方向?升国旗的时候你们朝着哪个方向?你家的阳台朝着哪个方向?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方向问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板书课题: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明确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辨别方向? 2.结合座位辨认东、南、西、北方 (1)初步感知方位 今天,我们教室里有5个学习小队(学生在教室里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队就座 ,老师要送每个小队一个好听的名字——瞧瞧 中心队、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喜欢吗? 这个小队在我们的中间,我们应该把哪个名字送给他们呢? 其余4个小队,我们就根据你们在教室里坐的方向来取名,好吗?小朋友们,你们能分清现在的东南西北吗? 这是北方队,那其余的几个小队你能说说看吗? 南和北知道了,东和西又在哪里呢?你怎么知道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活中看太阳升起的方向可以确定东方,便可以推测出其他几个方向;也可以用指南针测出北方,再出其他几个方向。 从我们坐的方队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2)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方位 现在全体起立,我们面向东方,看看我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转一下身,当我们面朝南方时,再指指看,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再面朝西方、北方,看看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真会观察,请大家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我们教室里的方向。 三、巩固运用 1.课堂活动第2题 现在,各小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我想考考大家,(教师走到教室中间)请中心队的孩子起立,面向北方队,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并看看各有些什么?(学生自由说后抽代表向全班交流) 教师:请东、南、西、北队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对面的同学坐在什么方向? 四、反思小结 五、课外实践 课外完成练习九第4题。 | |||||||||||||||
课题:认识东、南、西、北(三)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例3,练习九第5题。 教学目标 1.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会看简单的路线图(4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49页例3的挂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对话语)。 ①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4个方向? ②说一说,大象园、天鹅湖分别在斑马园的什么方向? ③说一说,狮子山、长颈鹿园分别在斑马园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简单的路线。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愉快的星期天到了,洋洋去动物园玩。她看完了狗熊后,想要去看长颈鹿,但不知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当当小导游,告诉她该怎么走吗?(教师将洋洋的人物图片贴在狗熊馆) 教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刚才洋洋从狗熊馆到长颈鹿园的行走路线?(抽生再次描述) 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洋洋从狗熊馆到长颈鹿园,除了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这种路线,还有别的路线吗? 如果你是洋洋,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解决更多的路线问题 洋洋的问题我们帮助她解决了,大家真能干!你们还能再当当小导游,介绍介绍怎样才能从狐狸馆走到天鹅湖吗? 小导游们,如果要从猴子山走到鸵鸟园,又该怎样走呢? 4.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请同桌的两个小伙伴合作,扮演小导游的同学根据洋洋同学的提问,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三、巩固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 |||||||||||||||
课题: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一)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经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参与探究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折一折 同学们都喜欢折纸游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折一个方向板。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十”字形的折痕,这就是一个方向板了。(教师示范) 想一想,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方向?(东、南、西、北)请把这些方向写在方向板上。这个方向板我们就做好了。学生填写如下: 2.辨一辨 在地图上是怎样规定方向的?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北面在哪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室的南面在哪里? 3.说一说 出示情境图:(上面只标有商场、学校、邮局、医院,中间有一辆小汽车。) 你能说一说在这幅图上,小汽车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吗? 板书课题:认识方向(二)。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 一位叔叔要到银行去取钱,但他迷路了,你能说说银行在哪个方向吗?因为它在东和北的中间,我们通常说成“东北”,而不说成“北东”。 看一看,在这幅图上,你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方向吗? 有没有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人们常说“四面八方”,现在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吗? 2.及时巩固 学生尝试完成书中第54页的填空,教师作指导。 3.辨认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 我们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又在哪里呢? 现在方向板上有8个方向了,我们可以用它帮我们准方向。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室里的北方,请大家借助方向板,将方向板上的北方对准教室的北方,出教室的其他7个方向。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教室的8个方向。 谁能说说老师现在站在你的哪个方向上?4.课堂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四、全课总结 | |||||||||||||||
课题: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二)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第2~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8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游玩过哪些景点?当我们到一个地方游览时,可以先看看它的导游图,了解各游览景点的位置与方向,然后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简单的路线(二) 二、探究新知 1.了解各地名的位置 看一看,在这幅图上有哪些地名?从图上你还看到了什么? 教师:你能说一说各个地名的位置吗? 2.设计路线 (1)教师:你能为小明上学设计一条路线吗? (2)教师:小明的爸爸在红光厂工作,妈妈在设计院工作,你能为小明的爸爸、妈妈分别设计一条上班的路线吗? (3)教师:小明放学回家了,你能帮帮他设计一下他回家的路线吗? 学生交流,再指名汇报。 教师:小明的爸爸、妈妈下班后,回家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 3.课堂活动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图。 从图上你发现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交流后回答。 只要同学们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就可以通过面试了: (1)小狗要把信送到小鸡家,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2)小狗从小鸡家回到送信出发的地方,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2题、第3题。 四、全课总结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第4题。 | |||||||||||||||
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一)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2 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3 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在感知、操作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准备 学具:每位学生自带一根稍粗些的线和一颗略大些的纽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都有些什么游乐项目?其中你玩过哪些游乐项目?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场一起去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 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1 情景观察,初步感知 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观看录像。 (3)学生围绕“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进行汇报 2 合理分类,再次感知 (1)老师引导给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 提问:物体运动的方式一样吗?能不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 (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 (3)分小组汇报分类的理由。 板书揭示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 3 联系生活,深入感知 (1)提问: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吗? (2)学生举例,同学间互相判断举例是否正确 (3)学生用手中的物体试着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操作实践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做一做。 2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3题,在平移现象后面画□,在旋转现象后面画○。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
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二)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 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通过平移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 3 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平移后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 教学准备 与例题和练习配套的、可以移动的图形卡片;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美丽图案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对旋转与平移现象有了解了。想象一下在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①方向盘的转动②升国旗③火车的运动④钟表的运动⑤用钥匙开门⑥敲击电脑键盘 (2)指名学生回答,并简单说明理由。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的有关问题,看看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板书课题——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二、自主观察,探究新知 1 操作感知重合的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图形占有同一个空间。 操作活动一:每个同学将自己左右手掌面对齐合拢在一起。(教师可示范指导) 操作活动二:同桌两位同学将数学书或一样大小的练习本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像刚才那样每个同学的左右手掌面对齐合在了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这时这个同学的两个手掌面重合了;同样刚才同桌两个同学的数学书完全重叠放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这两本数学书的书面重合在了一起。 2 教学例3 (1)出示例3 (2)教师引导:仔细观察想象例3出示的这些图形,哪些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3)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 出示补充的一组图形,深化认识 (1)提问:下面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2)学生独立观察后,用简单的语言向同学介绍,同学间进行自主评价。 4 思考与归纳 思考: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一些图形怎样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三、课堂活动与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组织小组讨论:怎样通过平移,使箱子从入口推到出口?重点组织学生交流争辩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当箱子平移推到最上面后又该怎样进行平移?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集体订正。 | |||||||||||||||
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一)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中秋节快到了,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习惯要吃什么?(月饼) (1)如果有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口答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8÷4=2(个)] (2)如果现在有80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同时出示例1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1. 1.提问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0÷42. 2.讨论探索算法怎样计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3.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后,把例1补充完整。 4.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2)考考你的同桌,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二)教学例2 1.分析题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后得出:有3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36÷3。 3.探索算法提问:试试看,你能计算出36÷3的得数是多少吗?(1)小组讨论,探索计算方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2)汇报讨论结果 4.阅读例2,完成例2的填空同时抽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 5.及时巩固练习竖式计算69÷3=86÷2=48÷4=独立完成后 进行集体订正。提问:观察每题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提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三、提高练习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提问: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二) 高海宁三围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3、例4和练习十二第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学具:4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学生抢答,夺红旗。80÷4=50÷5=60÷3= 60÷2=70÷7=48÷2=2.笔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48÷9=39÷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6÷23.探索计算方法提问:你能计算出得数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3.讨论后学生汇报 4.让学生阅读例3,并完成填空同时抽学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5.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要求:先分一分,再算一算。过渡: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二)教学例4 1.分析题意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5÷43.探索计算方法(1)试试看,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学生汇报后板书:(3)你能说说每一步的算理吗?(4)分别比较两次余下的数与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阅读例4,完成填空,并注意书写格式。同时抽学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 三、巩固练习 1.笔算下面各题83÷2=97÷4=75÷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计算后提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2 练习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二第3题要求: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 四、课堂小结你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 |||||||||||||||
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三)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2页练习十二第4~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地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前两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我们将进行这些知识的练习,看看哪些同学表现得最出。 二、基础练习口算和笔算。完成练习十二第4~7题。 1.口算(卡片出示)80÷2=24÷2=70÷7=60÷6=93÷3=20÷2= 2.练习十二第4题要求:先计算,再座位连线。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说说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习十二第5题以比赛形式完成,女生做第1组,男生做第2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再进行综合评价。 4.练习十二第6题让学生任选三个算式计算。看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好。在小组里互相检查订正。 5.练习十二第7题分组进行比赛练习。看哪些同学能很快夺得红旗。第1,2大组的同学完成左边的算式,第3,4大组的同学完成右边的算式。 三、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第8,9题。 1.第8题(1)出示第8题情境图,要求学生分析题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3)集体订正。 2.第9题(1)出示第9题情境图,要求学生分析题意,并指名说说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再小组交流订正。(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考考你的同学,提问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只要是合理的问题都应该予以肯定。 四、全课小结在这节课的练习中,你有哪些进步? | |||||||||||||||
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1和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 3.初步体会估算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口算下面各题(卡片出示)90÷3=60÷4=40÷4=80÷4=70÷5=80÷5=2.估算59×3≈91×7≈46×8≈比较几个算式的两个因数,发现有什么共同点?说说你是怎样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3.引入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有关估算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分析题意。提问:你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用什么方法列算式呢?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9÷3 (3)探索估算方法。①提问:需要计算出准确的得数吗?为什么?只需要求出大约是多少,所以不需要进行准确计算,只估计是多少就可以了。②小组讨论:教师:怎样进行估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③交流汇报 强调: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于符号连接。 2.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订正。 3.小结并揭示课题教师:比较这些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教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游戏:同桌合作完成课堂活动要求:一个学生说一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个学生说出估算的结果。如78÷4约等于20。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订正。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二)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2和练习十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去检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概括的能力,同时提高计算的能力。 3.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感受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 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检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口算50÷5=60÷2=80÷4=90÷3=46÷2=69÷3=2.估算82÷4≈49÷5≈58÷3≈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3.引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出示:一个女孩拿着84÷4=41的算式问大家:“这道题我做对了吗?” 2.探索用估算检验除法算式教师:帮助这个小女孩检查这道题,是否正确? 提问:比较以上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第3,4题。 1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比较每组里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第4题(1)先判断对错,并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判断的。(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四、提高练习出示:讨论58÷3的估算值与准确值有什么关系?94÷5呢?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教师正确引导后得出。 五、课堂小结 | |||||||||||||||
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的练习十三第5~9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在解决问题中教育学生要珍惜幸福的生活,懂得献爱心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前两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2)今天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看看哪些同学掌握得最好。 二、基础练习:计算1.口算(卡片出示)80÷2=70÷5=96÷3=60÷3=40÷4=90÷5=2.练习十三第5题,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3)提问:哪几道算式的估算值比准确值要大?为什么? 三、提高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7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进行检查订正。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练习十三第8题(1)独立思考完成后,集体交流。 3.练习十三第9题 (1)分析题意。你从题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解决问题。提问:用什么方法列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4.思考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集体交流得出:1+7=87+1=89-6=3或9-3=620÷4=520÷5=4 | |||||||||||||||
课题:解决问题(一)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结合具体情景分析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通过对比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进行正确解题。 教具、学具准备 例1图片,补充例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准备在食堂搞一次聚餐,你能帮帮他们吗? (2)出示例1图。 (3)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根据上面的信息,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1)出问题“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中你认为重要的词或字,并说说为什么你认为是重要的。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板演:95÷8=11(张)……7(人) (3)怎样作答,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为什么要加1 2 补充例题4个轮子装一辆玩具车,83个轮子最多能装多少辆车? (1)学生阅读,理解题意,出问题中的关键词或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理解。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板演:83÷4=20(辆)……3(个) (3)怎样作答,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多余的3个轮子不能装成一辆车,所以要舍去,最多能装20辆。 3 对比巩固对比以上两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4 拓展在生活中你遇见过以上两种类似的问题吗?谁能举例说一说(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判断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79页练习十四1~3题。 (2)练习:三(1)班第1小组有8人,老师有59个作业本,平均分给第1小组,每人最多得多少个作业本?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解决问题(二)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 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结合问题情境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 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 例2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生活中经常有判断快慢、多少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说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2)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标准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2 (1)看看小红和小林正在说什么。 (2)出示例2图,获取信息。 (3)能直接进行判断吗?怎么才能判断?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进行适时点拨。 (4)说说你们小组判断的标准。(速度、相同时间内的路程等) (5)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列式并解答,学生板演。 (6)方法有很多种,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 2 巩固练习练习十四第4题,说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你怎么计算的? 3 小结当比较量不一样时,不方便进行比较,就应该出相同时间内的标准量,如速度、工效等,进行比较。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5题、第6题和第8题。 四、课堂小结 | |||||||||||||||
课题:解决问题(三)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知识确定解题思路,并根据解题思路,制定解题策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 通过解题策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确定解题思路,并制定多种解题策略。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78页例3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周末都喜欢到公园、野外走走,丽丽家也不例外。周六她们一家6人来到公园准备划船,可是她们家却发生了分歧,我们去看看吧。 (2)出示例3情境图,学生获取信息。 (3)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比较合算?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3 (1)理解题意,“合算”是什么意思?就是把每种租船方式的价格进行比较,便宜的就合算。(2)小组讨论:怎样租船合算?(3)汇报方法。 (4)试列式解答,并板演 2 小结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既可以用乘法解决,也可以用除法解决,尽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但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3 巩固练习(练习十四第10题)(1)获取信息,逐一写出,帮助学生理解。(2)要解决哪种合算,怎么办?(提出解题思路)(3)解决问题1,列出算式,得出结论。(4)解决问题2,列出算式,得出结论。(理解9盒是1箱多2盒,有困难的同学小组内交流)(5)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四第7,9,11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 | |||||||||||||||
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第1题,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 复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 2 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通过复习,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回顾、梳理 (1)你能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吗?(2)学生分组梳理,画出示意图。(3)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没余数的 二、自主练习 (1)第82页第1题:独立计算,再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2)第83页第3题:独立填写,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填。(3)第84页第5题:正确理解题意,再独立计算。(4)第83页第1,2,4题: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收获,师生小结。 | |||||||||||||||
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第2,3题,练习十五第6,7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2 进一步巩固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年的中秋节,要吃的传统食品是什么?月饼有各种不同的包装方式,我们去看看吧。从题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 第82页第2题出示题目信息,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以上算式,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2 第82页第3题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说说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怎样估算的。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估算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五第6题获取信息,确定解题思想,制定解题策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2 练习十五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方法,交流时说说各组的解题思路。 四、提高练习第84页思考题。小组讨论:怎样求正确结果?要求除法题的结果,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求被除数?怎样去求被除数?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
课题:认识周长(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杯子、较大盖子各一个,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学例1。 1 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2 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的周长。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 教学例2。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另一个学生观察,看在摸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两个同学轮流进行) 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3.总结归纳 什么是周长呢?(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9页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动手测量,认识周长 教学例3。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先让学生指一指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方法。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方法: ①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可用尺子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②测量圆片和杯子上底面的周长有两种,一是软尺量,二是用线围,再用尺子量线。 3.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圆片、长方形纸片、卷尺、尺子等),测量出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4.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的题目。 (1)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用绳子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的周长摸一摸。 (2)汇报交流:你围了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 |||||||||||||||
课题:认识周长(二)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六中的1,2,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交流,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准备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什么是周长?请举例说明。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中的1,2,3,4题。 1.第1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彩笔画一画,画完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 (3)全班交流展示时,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画的各图的边线。 2.第2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思考,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3)全班交流展示时,指名回答,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说出你的理由。 3.第3题 (1)学生先测量,再独立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按整厘米数计算) (2)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指名回答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怎样计算的。如果学生能用简便的方法测量,教师要给予肯定。 4.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测量出作业本封面的周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2)同桌合作测量课桌的周长,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回答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 5 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说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习题。 A、B分别是两边的中点,甲、乙两部分的周长相比,结果如何?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甲、乙两个部分图形的周长是一样长。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 |||||||||||||||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2的图。 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出示: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 (1)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 2 教学例4 小娟有条红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 cm,宽6 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1.第1题 (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 |||||||||||||||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二)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至第91页练习十八中的1~7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准备一张方纸巾、一本美术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什么叫做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教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中的1~7题。 1.第1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 3.第3题 (1)理解题意,明确小黑兔沿着篮球场边线跑了一周,要求小黑兔跑了多少米,就是求篮球场的周长。 (2)教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第4题 (1)理解题意,明确求“大约要买多少厘米花边?”就是求专栏的周长。 (2)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3)全班进行交流。 5.第5题 (1)准备工具: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方凳(上面是正方形),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方纸巾、美术书。 (2)小组合作,先测量,再填表。(按整厘米数填) (3)全班交流。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 6.第6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 7.第7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尝试解决。 (3)全班交流。 (4)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三、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做第96页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根据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 |||||||||||||||
课题:认识分数(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2 通过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观察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认、读简单的分数。 2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小黑板,胶布。 学具:圆形、正方形、两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有关孙悟空和猪八戒吃桃的故事。(略) (2)同学们,你们能帮猪八戒回答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回答) 对,半个,每人能得到1个桃子的一半。 1个桃子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那“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3)今天我们要将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请一位同学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指名上来操作) 这位同学是怎样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的?(指名回答) 除了可以这样分以外,还可以怎样分呢?(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动手操作,展示不同的分法) (2)小结: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一半,用分数表示是12,读作:二分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并会读、写分数)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强调必须是平均分),并与同桌交流。 (4)让学生折不同图形的几分之一,并把折成的图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展示,说说你折的是几分之一。 (5)教师出示一张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已涂上颜的正方形纸,让学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能表示什么? (6)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谁能帮猪八戒回答孙悟空提出的问题呢? 三、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判断。 把一个○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的二分之一,对吗? 四、巩固练习 集体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并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 |||||||||||||||
课题:认识分数(二)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例3,练习十九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2 认识几分之几,并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几分之几,会认、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两张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组内说说你认识的几分之一,并用长方形纸折出你认识的几分之一。 (2)请小组代表折一折、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板书。 (3)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平均分成6份并在其中2份涂上颜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的部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涂上颜的部分有()个16,用分数表示是()。(让学生回答) 没有涂上颜的部分有()个16,用分数表示是(),那么46里有()个像26,46……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小结:分数上下两个数中间有一条线,我们把这条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3)教师说分数,学生写分数,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指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 (4)让学生翻开书98页独立完成例3,再集体订正。 三、猜一猜 (1)出示一条线段。 男孩表示出了这条线段的12 女孩表示出了这条线段的13 让学生猜一猜谁表示出的线段长,为什么? (2)先小组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猜得对不对?男孩表示出的这条线段: 女孩表示出的这条线段: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第1,2,3题,并集体订正。 五、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 |||||||||||||||
课题: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1、例2,课堂活动1,2题以及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2 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并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那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吗?(指名口答,并对说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你们还想继续和分数交朋友吗?今天我们还是学习和分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回答)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板书) 引导学生先看这个问题:求两人一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口答师板书:15+25=,怎样求15加25等于几分之几呢?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5份,先将15涂上它的颜,再用另一种颜涂上它的25。 问:涂上颜的部分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它表示的是什么?那么15+25等于几分之几? 请学生站起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想:()个15加上()个15等于()个15,就是()。 让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一样的情况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并集体订正。 (4)再看第二个问题:求女孩比男孩多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再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5=15 (5)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并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7)翻开书103页,让学生完成例题填空。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并集体交流。 (2)判断。(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四、全课小结 | |||||||||||||||
课题: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2页例3以及练习二十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好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喜欢吃什么蔬菜,能告诉老师吗?(让学生回答) 你们喜欢吃的蔬菜种类还真多,那你们见过种菜的菜地吗?让学生描述一下菜地的样子。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小芳家的菜地中,都种了什么菜?好吗? (2)出示小芳家的菜地(根据教科书104页例3) 我们先来看看小芳家种了什么菜?(出示蔬菜名称,让学生回答) 再让学生看每种菜占菜地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 三、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1)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2)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 (4)指名口答,并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四、练习 1 拓展练习 (1)在生活中还遇见过类似的问题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2)出示教科书108页思考题。 按题目要求先让学生做题,再分小组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算式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联系以及每道算式结果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关系。 2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5,6,7,8题,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 |||||||||||||||
课题:年、月、日(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109页例1和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观察、统计等过程,认识年、月、日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 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 3.通过年、月、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年、月、日的关系及大小月的记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不同年份的年历并收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109页有关年、月、日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信息都与年、月、日有关。 揭示并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 组织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课前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2 教学例1(认识年、月、日) (1)观察、思考、统计。 课前同学们还收集了各种不同年份的年历,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现在请你们观察手中的年历,解决以下问题: ②把各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月)123456789101112合计 天数(天) ③有31天的月份是(),有30天的月份是(),2月有()天。 (2)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认识大月、小月。 指名口答下列问题,教师适时板书: ①1年中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 ②1年中有30天的是哪几个月? ③请你猜一猜:31天的月份叫什么?30天的月份叫什么?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并板书。 ④还有一个月份,既不是31天也不是30天,你们知道是哪个月吗?追问:2月有多少天?(为什么有28天和29天的区别呢?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4)巧记年、月、日 大月和小月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我们怎样来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呢? ①指名交流。 ②介绍“拳头记忆法”:教师边演示,边口头讲解用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跟着学。 ③教师还可以提供以下儿歌让学生选择记忆。 如:“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114页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交流,指名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科书115页第1题。 | |||||||||||||||
课题:24时计时法(一)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6~117页例1及第118页课堂活动,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认识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计时法。 2 结合生活实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相应时刻,并感受不同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通过24时计时法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相应时刻。 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相互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钟面。 学具:每小组准备一个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感受认识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 出示:教科书118页的情境图。 (1)引导学生了解情境图:你从图中了解到小王和小李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小王为什么出错了?那怎样来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 (3)指名交流后教师小结:除了同学们说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加简明的并被广泛应用的方法——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合作探究 1 介绍24时计时法 2 探究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那么,怎样具体使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呢?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下表到规律后填写完整。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表略)。 (2)小组合作完成此表格,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教科书119页的“议一议”。 三、拓展应用 教学例1: (1)用24时计时法说说:下午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什么时候放学?晚上什么时候睡觉? (2)再用24时计时法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周末主要活动的时间,并用钟面拨出来,全班交流。 (3)比一比谁快:用钟面拨出15时、21时、20时40分、23时17分。 四、课堂活动 (1)教科书12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朋友。 (2)教科书120页课堂活动。 对口令:一个学生说上午或下午的时刻,另一个学生用24时计时法把它表示出来。 五、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习的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关于24时计时法的知识还有哪些?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和第3题。 | |||||||||||||||
课题:24时计时法(二)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郭珊珊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 利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感受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学会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钟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24时计时法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资料呢? 指名汇报后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二) 二、合作探究 1 教学例2 (1)提出问题 出示情景图,根据这个情景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探索算法 针对“这个邮局全天营业多少时间?”这个问题,你怎样来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2 (1)解决问题: 问:从19时北京申奥陈述时间到22时10分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主办权,中国人在期盼中等待了多长时间? (3)学生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3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百里挑一祁汉牵手?问:小明晚上睡了多长时间?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3)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推算过程。 (4)习惯教育 三、课堂活动 (1)完成教科书5,6,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题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探讨推算时间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归纳一下今天遇到哪些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五、作业 用24时计时法合理地设计一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 |||||||||||||||
课题:做一个家庭年历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2~123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家庭年历的制作,巩固所学的有关年、月、日,人民币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2 知道年历的结构,懂得看年历,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会用简单的推算方法制作简单的家庭年历。 3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通过活动,学会尊敬长辈,热爱家庭,感受家庭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当年的大挂历本一本。 活动前的准备 1 课前调查家中重要的纪念日,如一家人的生日、父母结婚纪念日、自己入队的日子…… 2 制作一个活动经费预算计划,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 3 到商店挑选制作年历所需的纸、笔、颜料等,要注意质量和价格。 4 到网上或图书馆查资料,看看要制作的明年年历每个月第一天是星期几。 5 每个学生准备当年的小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你们都对家人的生日做了一个调查,谁来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亲人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指名回答后追问:那他明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呢?你有什么办法?(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是看各种形式的年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来设计一份有创意、有特的年历呢? 板书:实践活动:做一个家庭年历 二、前期准备,交流分享 1 交流家中重要的纪念日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调查到的家中的重要纪念日,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 2 了解制作家庭年历的经费使用情况 问:制作年历你买了哪些材料?分别用了多少钱?你征求过爸爸妈妈的意见吗? 指名汇报 3 复习知识 要制作2008年的年历,要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来复习一下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指名说一说1年有几个月,哪些是大月,大月每月有几天,小月每月有几天,怎样判断平年、闰年、平年2月是几天,闰年2月是几天等。 文强女明星(2)了解2008年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 指名汇报: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并说一说自己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 三、动手操作,体验创造 1 引导观察 教师出示当年大挂历,介绍年历的结构。2 学习制作 (1)明确制作关键。 问:你认为制作每月的月历,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2)教师利用课前收集的年历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问:在制作中你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想说的?请各抒己见。 四、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1)让每一组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制作的家庭年历。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先在小组内评价,推出最好的一份优秀年历,到展示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3)集体评价:大家来评一评,谁的家庭年历做得最准确、最漂亮、最有创意? 五、全课小结并延伸 同学们真能干,选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出这么多美观、有特的家庭年历,并且还对家庭的重要纪念日作上了标记,那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几月几日举行吗?8月8日是星期几?你能在年历上圈出来吗? 生活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日子,比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环境日、禁毒日、国庆节、少先队建队日等,回去查查资料,把它们圈出来,在新的一年里去关注它们,做一个关心家人、关心祖国妈妈的好孩子。同学们,让我们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把自己制作的家庭年历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让家中的亲人经常欣赏到自己的作品,好吗? | |||||||||||||||
课题:总复习(一)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3.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体会到小组合作在复习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200×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整理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 |||||||||||||||
课题:总复习(二) | 第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5页年、月、日和教科书第127页周长、克、千克、吨的认识,完成练习二十二教科书第6,7题和教科书第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回顾,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年、月、日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判断平年和闰年;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复习已建立的周长概念,熟练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3.复习已建立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概念,能准确地用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4.通过复习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年、月、日的知识。 2.周长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的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对乘法和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了整理,今天继续复习年、月、日、周长和克、千克、吨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 1.复习年、月、日 (1)小组合作讨论:我们学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 教师巡视,参与到各小组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2)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逐一出示板书: 一年有12个月(4个季度) 大月31天:1,3,5,7,8,10,12各月 小月30天:4,6,9,11各月 2月28天(平年)或29天(闰年) 教师:平年的2月与闰年的2月天数不同,如何正确判断平年与闰年呢?举例验证。 2.24时计时法 (1)同桌相互说一说怎样用24时计时法计时。 (2)联系自己生活习惯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自己每天一些活动开始的时刻,完成年、月、日部分第128页第2题,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3)观察自己的作息活动时间表,根据自己每天起床和睡觉的时刻,算一算每天你能睡几个小时,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议一议每天自己的睡眠时间合理吗?为什么?应该怎样改进? 3.周长 (1)周长概念 教师:沿着课桌面四周摸一摸,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9页第1题,小组内独立测量并计算本题图形的周长,再交流周长的算法。 全班交流反馈,强化记忆。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1题,用一条长24 cm的绳子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议一议它们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米。 (4)延伸:其他图形的周长你会计算吗?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4.克、千克、吨的认识 (1)先让学生说一说本学期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这些单位,完成第129页第2题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2)指名说出克、千克、吨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填空。 3吨=()千克8 000克=()千克 ()克=2千克()吨=7 000千克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3页13题。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四、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6题和132页第9,10题。 | |||||||||||||||
课题:总复习(三) | 第 课时 | 2010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6页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9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已认识的8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进一步认识简单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并从中体会到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和特征,并能利用旋转和平移的基本特征描述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在复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有关空间和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复习 1.东、南、西、北 (1)同桌相互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2)教师:给定一个方向,你们能画出其余7个方向吗?同伴合作画出一个方向板,教师巡视。方向板如图: 指名说一说:当你面向西北面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3)出示第128页东、南、西、北第1题中的动物图。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照物发生变化后,方向仍然不变。 (4) 小玲家在学校的()面。从小玲家到学校要向()面走()米;从小玲家向()走()米可到小青家。 2.旋转和平移现象 (1)出示第128页情景图,学生观察后,让学生说出情景图中的运动现象,很快判断哪些是旋转,哪些是平移。 (2)小组内先议一议旋转和平移的特征,然后同伴之间相互做动作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1页第8题,列举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三、全课总结 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提高? 四、练习 (1)第131页第7题。 (2)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向家长说一说。 | |||||||||||||||
课题:总复习(四)三宝前妻 | 第 课时 | 2009年 月 日 | 总第 课时 | ||||||||||||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 个性化调整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7页解决问题及练习二十三第13题及15-1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倡导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4.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本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你能说一下在生活中是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吗?举例说明。 二、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第129页图中情境 (1)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白菜种子16元/包,萝卜种子15元/包,西红柿种子17元/包。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①小组合作:组内先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全班交流汇报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按问题难易程度板书,如学生考虑不周全,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如: 6包萝卜种子需要多少钱? 3种种子都要买可以怎样买? 如果只有100元,3种种子可以怎样买?…… (3)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对此部分知识掌握较困难的学生。 (4)全班汇报交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评价和反思,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解题过程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练习 1.合作探究练习二十三第14题 出示第14题情境图, (1)学生先独立完成题中问题:哪个小朋友买的笔记本的总页数要多一些? (2)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补充练习 ①小明每天早上要沿着长150 m,宽70 m的足球长跑5圈。他每天要跑多少米? ②从贵阳开往重庆的火车21:30从贵阳出发,第二天早上7:30到达目的地,这列火车每时行47 km,贵阳到重庆全长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11 km,修了20天,还剩80 km没有修完,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完成第132页第12题。 | |||||||||||||||
西师版三年级上期数学科全册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4-12-23 16:2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单位换算练习题及答案
- 下一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位换算练习题整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