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资料
篇一:风筝资料 风筝资料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经过千余年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 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
薛之谦私生活很乱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娱乐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热闹景象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 风筝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风骚 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 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形成独特风格 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彩而名扬四海
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 而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 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具骨架结构、系线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讲究,否则就飞不高、 飞不稳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夸张,绘制精细,并充满着美好理想与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风筝是吉祥物,它的发展都与各地民间习俗联系在一起每年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飞,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有的元宵节之后有长辈送晚辈风筝在习俗,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一种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中国的风筝约在公元六世纪开始流传至亚、欧、美各国现在,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越发具有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潍坊、北京、南通举行过多次国际风筝会,它
不仅云集了国内众多的风筝高手和爱好者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参加风筝表演和比赛小小的风筝已经超越国界、种族、语言成为沟通人们情感和友谊的纽带 历代风筝诗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迟重瑞个人资料2700多年在历史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 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不但生动地刻划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
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 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急待恕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实,喜爱风筝决不单是儿童,还有成年人和老翁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 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 去,青云有路通”这首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并洋溢着乐观向上情绪 曹雪芹《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各呈妙趣女诗人陈长生《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
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篇二:有关风筝的资料 有关风筝的资料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装修公司合同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亚宁近况
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婚伞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
韩彩英图片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