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是根据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复制出来的风筝工艺,起始于乾隆十九年左右。《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技艺,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实属罕见。是对我国风筝的一个全面的、艺术的大总结,具有极高的思想意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2004年,北京奥组委将费保龄设计的“曹氏风筝雏燕”五件作为奥运会指定商品。
北京扎燕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挖掘、申报经历了八年的艰辛历程。从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再到现在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北京扎燕风筝及费保龄一起经历了蜕变。
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风筝在中国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同为鲁国人的墨子与鲁班都制作过“木鸢”,由此推断,“木鸢”发源应在齐鲁。后来人们在风筝上系上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称“风筝”。风筝艺术随着纺织业与造纸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北京沙燕风筝、天津软翅风筝、山东长串风筝、南通六角板鹞与广东灵芝风筝等中国风筝五大流派。
而居于五派之首的北京沙燕风筝,正是以曹(雪芹)氏风筝里的扎燕儿风筝为代表,其扎制的燕子图案化、拟人化,形神兼备,组成了充满个性与情感的燕子家族。
风筝分为四种技艺,扎、糊、绘、放。扎是扎架子,首选毛竹,劈成二尺到一丈二不等的竹条,再烘干发汗,做热处理。
镶嵌徽章 扎燕儿风筝拟人表达真善美
曹氏风筝的拟人化以扎燕儿为代表,有肥燕、瘦燕、比翼燕、小燕、雏燕,每个风筝都有个典故,有雄的、有雌的、结婚的、订婚的、老年的、小孩的等这么一个美满大家族,共有77种画法,多表达的是真善美。
费保龄介绍:“‘比翼双飞’,是两个风筝前后叠在一起。比翼双飞,同命相依,‘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里的情调,用画面表现出来了,多美啊!美国的迪斯尼把米老鼠、唐老鸭的拟人化也不过50多年,而我们的风筝拟人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最早风筝谱为宋徽宗所著
风筝不是仅供消遣的玩物,最早它还用于军事方面、传递信息、民间娱乐、表达爱情等,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公认风筝最早是中国发明的,历史上有两次总结。最早的风筝谱是宋徽宗所著的 《宣和风筝谱》,再就是乾隆年间曹雪芹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他把硬膀和软膀结合起来做成了复式的,结果效果很好啊。我的《曹雪芹风筝图谱》等几本书不是我发明的,是收集了历史资料,主要是把流散了的一些东西集中起来,总结成册,留待启发后人。
只有曹氏风筝有独立文字记载
不同地区的风筝做工、特各有不同,分为不同流派。早期中国风筝有五大产地: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北京风筝在汲取各地精华后,主要以文化内涵为主,具有北京特。有独立文字记载的只有曹氏风筝,也是主流。
而天津是港口城市,对于我国的风筝艺术向世界各地传送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像现在骨架可以折叠的风筝最早就是为了便于运输而发明的。其制作风筝多以动物、飞禽图案为主,吸收中国画、版画的优点。潍坊是风筝发明人之一墨子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风筝制作历史。
人物介绍:费保龄
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在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北京扎
燕风筝的代表——福娃妮妮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北京扎燕已经溶入了世界文化的大舞台。而提起扎燕风筝,就不能不提国家级风筝大师费保龄。
费保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曹氏风筝艺术家。1928年生,籍贯天津,长于北京。曾获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工美杯”金奖,1996年,鉴于费保龄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费保龄多次出国参展、讲学,与孔祥泽同为曹氏风筝代表人物,是到目前为止惟一一位被国家命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做风筝的人中,费保龄占据了很多个第一:以个人制作的风筝进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他是第一人;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风筝展的,他是第一人;由中国邮票公司出版风筝邮票的,他是第一人;以风筝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的,费保龄是第一个;入选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费保龄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费保龄是第一个,而且是到目前为止惟一的一个。
自学而成一代大师的费保龄,无疑已是北京风筝制作艺人中的翘楚。2008年,以费保龄为代表的北京扎燕风筝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名单。费保龄也被授牌,正式命名为“北京市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北京扎燕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healthylifestyle 不是世家的风筝传人
在1980年10月5日《北京日报》头版的显要位置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宣武区银行顾全局向风筝艺术公司输送人才,著名风筝艺人费保龄可以发挥专长了”在这条消息旁还配有短评:“用人也要扬长避短。”一个人调动工作,竟然引起这般大的反响,可见此人不凡。1980年以前,费保龄虽然不具有一个正式的风筝艺人身份,但他制作的风筝已经是名扬中外了。
这还要从1972年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说起。因为当时正处在“”当中,很多行业都在停产或半停产中,对外出口贸易不是很正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以外贸销售为主的工美行业更是雪上加霜。七十年代初,一些外国团体可以到中国来参观、访问,他们想买具有中国特的手工艺品、纪念品带回去,但是不到,没有地方去买。外国人向我们的接待部门提出来。问题一层层向上反映。周恩来总理知道了这个情况,提出搞一个全国工美展览,把全国的工艺美术品都组织起来。对于征集参展作品,他讲了三条原则:一是黄的不展,二是封建迷信的不展,三是丑的不展。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特点:
杜海涛为什么打人赏心悦目,雅俗共赏。
黄河时装城中国省份排名 1972年9月3日,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全国工美展,从开幕到结束,历时4个多月。那个时候,各种展览都不公开卖票,而是通过组织渠道发放免费的参观劵。一个行业内的展览,参观劵大部分都是经行业内部的单位发出去的,行业外的人如果在行业内没有熟人很难得到。费保龄这时还在银行工作。他通过朋友得到了一张参观劵,进到了民族文化宫的展厅里面。这一看,他急了。
挺大的展厅中不只是没有北京的风筝参展,而且,那些外地参展的工作人员还说北京的好风筝已经见不到了,要买风筝得到他们那里去。
费保龄心说:那是你们没看见,北京的好风筝就在我这里!他到展览组委会,要求参展。展会的工作人员问他:你是干什么的?费保龄拿出自己的工作证。工作人员看看工作证,看看费保龄,觉得不可理解。“银行和风筝有什么关系?”费保龄说:“我会做风筝。”工作人员当他是无理取闹。“你要说会数钱我还信,别跟我们说做风筝的事啦。”把他推出门去。费保龄说:“我要见你们领导。”人家把门一关,连理都不带理他的了。
费保龄心里憋了股劲。这展会他还是非要进去不可了。可那个年代跟现在不一样,到处都
是高墙,想个门路都不知道到哪里去。转来转去,最后到了在王府井大街上的中国工艺美术服务部。就是现在的工美大楼。当时这里只是一家以接待外宾为主的出售工艺美术商品的小店铺。费保龄至今仍清楚的记得当时工艺美术服务部里接待他的两位经理的名字。他们一个叫苏立功,一个叫姚连生。费保龄说:“我也不让你们太为难。我把我做的风筝拿来,你们给专家看看。他们要说行,我就展;要说不行,那我也就不费这心了。”两位经理说:“好。你拿来吧。”费保龄转身回家就把风筝拿来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