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本兮图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注意:本试卷今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同学们,考试开始了!让我们平心静气、和悦身心,一同走进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情境里,去识记时间秩序,品悟时间味道,探究时间管理,叙写时间故事。
一、识记·时间秩序(共21分)
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吞、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如下图)。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合序轮回,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四季的划分,往往习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
(一)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吞,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liào( )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勃。立春日有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啖吞饼、生菜,帖‘宜春’二字。”立春过后,春暖花开,人们喜欢出城玩乐,俗称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1. 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沧( ) (2)liào海信e930( )
2. 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二)立夏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在这时节,蝼蝈、青蛙开始聒噪看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上,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明人《遵生八笺》亦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右图为丰子恺绘立夏的画作。红红的樱桃,满满的豌豆,闻香飞来的蜻蜓,鲜活多姿,趣味盎然,引人遐想。
3.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孟夏 (2)盎然
4. 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分别反映春季和夏季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东风软系桃花雨 ②红莲翘指蜻蜓吻 ③雁语无题桂就章 ④闻香转角梅方露
⑤碧水吟歌蛙鼓合 ⑥含笑迎春雪已红 ⑦菊香不散枫生 ⑧西柳轻堆翡翠烟
(1)春季: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
要约与承诺(三)8023的含意立秋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秋,甲骨文像长须长足的蟋蟀(如下图)。造字本义:天气转凉。蟋蟀出现的季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尔雅》:“秋为收成。”《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5. 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关于四季的划分,往往习惯以“四立”(立作、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
B. 立春过后,春暖花开,人们喜欢出城玩乐,俗称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C. 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上,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
D. 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四)立冬
宋代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诗有句:“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古人编写的七十二候,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每5天为一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唐代李白有《立冬》诗云:“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水冰地冻,“雪”往往是古代咏冬的诗文里常见的意象。
6. 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与“雪”相关的内容。
作者 | 题目 | 批注 | 诗文 |
《沁园春·雪》 | 互文,写寒冬雪景,气势磅礴,境界阔大。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韩愈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刘晓庆坐牢即景抒情,云遮雪塞,道尽英雄失路之悲慨。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刘义庆(编) | ③《________________》 | 比喻,喻雪飞扬之态,轻盈之雅。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④__________ | 《卖炭翁》 | 景物描写,写雪后卖炭路途之艰难。 |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张岱 | 《湖心亭看雪》 | 间接描写,描绘雪后雾气弥漫,天地浑然难辩的景象。 | 雾凇沆砀,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柳宗元 | 《江雪》 | 写雪景,却没有“雪”字,凸显空灵之境。 |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 ①. cāng ②. 料
2. 示例:沧海柔田、斗转星移、春回大地(或:生机勃勃、春暖花开)
3. (1)夏季第一个月,即阴历四月。
(2)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
4. ①. (1)上联① 下联⑧ ②. (2)上联② 下联⑤ 5. A
6. ①. 千里冰封 ②. 万里雪飘 ③. 云横秦岭家何在 ④.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⑤. 咏雪 ⑥. 白居易 ⑦. 夜来城外—尺雪 ⑧. 晓驾炭车辗冰辙 ⑨. 天与云与山与水 ⑩. 上下一白 ⑪. 千山鸟飞绝 ⑫. 万径人踪灭
【解析】
【1题详解】
沧海桑田(cāng hǎi sāng tián):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春寒料峭(chūn hán liào qiào):形容初春的寒冷。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摘抄。从文段中到成语,摘抄其中三个即可。如: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春寒料峭、春回大地、生机勃勃、春暖花开等。
【3题详解】
孟夏:初夏,夏季的第一个月,指农历四月。农历每个季节包括三个月,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顺序。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洋溢的样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的理解。
按句子中事物所属的季节分类,然后按“仄起平收”的原则,即上联最末一字为仄声(三、四声),下联最末一字为平声(一、二声)确定上下联。
①“东风软系桃花雨”与⑧“西柳轻堆翡翠烟”是春季景物,分别为上、下联;
②“红莲翘指蜻蜓吻”与⑤“碧水吟歌蛙鼓合”是夏季景物,分别为上、下联;
⑦“菊香不散枫生”与③“雁语无题桂就章”是秋季景物,分别为上、下联;
④“闻香转角梅方露”与⑥“含笑迎春雪已红”是冬季景物,分别为上、下联。
【5题详解】
A.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在“往往”前加上“人们”;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标题、作者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重点字“蓝、辗、辙、径”的正确书写。
二、品悟·时间味道(共38分)
时间的味道历久弥鲜,味则通之——道于物,道于事,道于人。
(一)
时间的脚印
①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寻时间的踪迹呢?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②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③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
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阳光烘烤着它,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各种酸类腐蚀着它。水和空气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开山炸石,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④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在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⑤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
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⑥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⑦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⑧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便是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另外,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⑨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
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作者:陶世龙,出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删改)
7.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泥沙就会胶结得更紧密。
B. 粗糙的砾岩里面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C. 石头颜常表明地球上的变化,红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寒冷,灰黑常表示炎热。毕福剑在家中自身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