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保卫黄河》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意义
尹海军指导老师:孙家国
摘要: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大型音乐作品,曾激励鼓舞着中华儿女英勇抗战奋力反击,堪称中华民族中一部伟大的音乐史诗。而《保卫黄河》正是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七章。它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唤醒了抗日期间民族的大团结,激发了中华民族抗日的热情。《保卫黄河》这部作品诞生以后极大激发了华夏儿女们的抗日热情,充分其中的体现出中华民族当时的苦难和奋斗,是中华民族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预示着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论文主要从
音乐特征、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浅析《保卫黄河》。
关键词:保卫黄河;音乐特征;文化意义
引言
《保卫黄河》是大型合唱组歌《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个乐章。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采用了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众性,是抗日军民中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作品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渐扩张的音
型,使歌曲充满力量和情感。形象地刻画了当时游击健儿端起土洋、挥动着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战士们为了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即使在今天,当我们唱起这首歌曲,都会情绪激动、热血沸腾、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懵然而生,久久不能平静,由此,不禁对这首歌曲燃起强烈的好奇心,以一个当代学生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首歌曲的音乐本体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发胶怎么用一、《保卫黄河》的音乐特征
《保卫黄河》的研究成果有侧重于研究曲式结构分析和侧重于创作背景两种。侧重于曲式分析研究的有涂园园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分析》、西安音乐学院王德胜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和张潜在《音乐世界》上面发表的《<;保卫黄河>作曲技巧试析》,而1996年赵晓生发表在《钢琴艺术》的《圣彼得堡-北京-纽约-殷承宗先生访谈录》、河北师范大学王琰发表的《浅谈<;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和武汉大学陈澜发表的《<;黄河大合唱>的经典化研究》这几篇文章主要则是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以上研究成果都是对钢琴协奏曲《黄河》和《黄河大合唱》进行的研究,都主要针对音乐的曲式分析或音乐创作背景的,都属于《保卫黄河》研究的一部分,而对《保
卫黄河》的音乐特征、代表的民族精神、音乐创作的素材和文化意义研究的就很少。而我主要是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
(一)《保卫黄河》的曲调特征
《保卫黄河》是“一首进行曲体的轮唱曲,它以跳跃活泼的,生气勃勃的音乐律动构成它的曲调特征。”⑴第一段主题是:叶童哥哥
谱例1
格力空调睡眠1234模式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主题非常富有活力,使歌曲从第一部分就充满了向下延伸的动力。运用乐句间的重复,巧妙的就形成了第一段的主题。二、三段中的主题是:
谱例2
作者把曲调放缓和前面第一段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谱例2两个乐句虽然只有一个尾音只差,但是却使曲子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升华。更加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层层递进和紧密连接。第四段主题是:
谱例3
从微观上看,作者经过前面休止符的运用,此时无声胜有声,它为推向高潮增加了张力,作者又用了级进和补充音程的方法,水到渠成的把歌曲推向了高潮。而从宏观上看,第四段歌曲的高潮,恰恰是
二、三两段在不断积蓄着力量推进着第四段歌曲高潮到来。各个语句、各个部分之间结构非常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达到了歌曲的高潮。寓意着抗战的胜利步伐。整首歌曲以三和弦为主干音,通过不断出现大跳和和弦分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和飒爽的英资。
谱例4
由谱例4我们可以感受到,歌曲采用从弱到强的处理手法,演唱形式上采用从齐唱到二部卡农再到三部卡农的轮唱。调性上从C大调上行二度到间奏d小调再到最后一段c小调的进行,“艺术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表现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不论是在抗日的前线,在敌人后方,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巨浪,犹如黄河怒吼在咆哮,后浪推进前浪,
此起彼伏,越来越高涨。”⑵展现了抗日革命力量从弱到强、不断壮大的景象。中国人民的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歌曲的节奏特征
高以翔一集15万全曲采用了明快有力的2∕4拍节奏,强弱恰到好处,又借鉴了广东狮子舞节奏律动的特点以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的狮子舞音乐律动为素材:
谱例5
这部分的节奏主要是从民间锣、鼓、钹的打击乐器的节奏中吸取的,同时也借鉴了广东狮子舞音乐风格特点,广东狮子舞音乐中大多数以敲击锣、鼓、钹为主,其中保卫黄河主要是借鉴了广东狮子舞中鼓、钹的打击乐器的以下这种节奏类型,
谱例6
运用这种节奏,使歌曲显得豪放、明快、有力、音乐形象分外鲜明。所以在音乐家的眼里,《保卫黄河》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歌曲短促坚韧、有力的表现出了抗战英雄们的抵抗侵略的脚步十分坚定有力,刚毅、气势庞大充满自信,各个声部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气势磅礴,让听者仿佛有种能看见抗日队伍跨步前进,互相合作、并肩作战的场景。
谱例7
曲中加入如谱例7这种“龙格龙”的装饰性乐句,使节奏显得非常的干脆有力,充满了生动活跃的气氛,表现出抗日武装力量不断涌现积极抗日的景象。歌曲最后各个声部融合在一起,节奏速度加快,十分紧张,给人以紧迫振奋的感觉,表现出抗日战士们抓紧时间进行最后反攻赢得抗战胜利时的壮观场景。
(三)歌曲的曲式分析
谱例8
秦牛正威吴亦凡
歌曲一,四部分采用谱例8这种合唱的演唱形式,听起来坚定有力,气势恢宏。二、三部分轮唱的演唱形式:
谱例9
这种轮唱的演唱方式,使音乐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谱例7“龙格龙格”的人声伴唱在轮唱时听来变化无穷,情趣横生,增强了活跃、生动、乐观的气氛。十分巧妙地隐喻了抗日的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表现出革命武装在战斗中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
伟大气魄。雄伟的音乐刚劲有力、气势豪迈,“含着一种鹏腾激荡的气势,他是雄伟的,但又是富于律动的,在律动之中显出雄伟,它是有力的但又富于弹性,弹性之中显出活力。”
⑷歌曲中部又借鉴了西方卡农复调的作曲风格十分巧妙的运用到中国抗日歌曲当中,是得音乐非常有层次感,不同声部之间旋律叠加在一起有种波浪推动的力量,这种力量直接使渲染了音乐氛围表达了抗日力量一股有一股的不断涌现纷纷抗日的战斗景象,见谱例9。
轮唱后的一大段器乐间奏,不仅渲染了气氛,刻画了音乐形象,又为结束段转向乐曲的高潮作好了铺垫,歌曲最后将卡农复调的层次风格直接融合到一起,仿佛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顺势迸发而出,仿佛是团结起来的抗日力量一起发起总攻一样。音乐形象刻画的非常鲜明,给听者留下难以忘怀的音乐形象。
(四)《保卫黄河》的歌词对音乐的影响
词作者光未然要歌颂抗日战士们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伟大的战斗精神,但并没有直接写人,而是先写景:天上狂风大作,地上战马嘶鸣,黄河波涛汹涌,咆哮奔腾,开篇就烘托出一种人喊马嘶,山河震怒的沙场气氛。接着写抗日军民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只能使用土、大刀、长矛和缴获的洋。他们在为保卫不屈的战斗。这几句歌词写山河、写风吼、写马嘶,全是为了写抗日战士战斗的气势。整篇歌词充满着战斗豪情,奔涌着奋勇抗战的激情。歌词
多用短句,节奏急聚,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1个字分3行,从天上写到地上。再如,“端起了土,洋,挥舞着大刀、长矛”,节拍急切,音调铿锵有力。歌词结尾,4行排比,“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由狭而广,由小到大,急促而强劲,仿佛就是催人的战鼓,伴着震天的呐喊,响彻云霄。预示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到来。
二、《保卫黄河》的文化意义
(一)通过人们熟悉的音乐符号表达民族情感
《保卫黄河》作曲借鉴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特点和广东狮子舞的音乐素材,可以这么说,民间打击乐的灵魂孕育了这首不朽的作品,拉近了歌曲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其中又借鉴了广东狮子舞的音乐特点,虽然广东狮子舞的音乐旋律主要是以鼓、钹为主,但正是这沁人心脾的节奏律动让人听之则难以忘却,采用了两种民间打击乐的节奏韵律特点,使歌曲非常的生动活泼、锵锵有力。作曲思路从民间而来,侧面表现重视人民的爱国情怀,关心着民间的一草一物。又通过用黄河两岸的保家卫国的战斗场景,让歌曲更接地气再加上通过描述“黄河”这一贯穿全曲中心音乐载体,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步伐坚定、意志坚强、英勇善战,为了反抗日寇的侵略、为了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英勇战斗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正是巧妙的运用了人们熟悉的音乐符号所以自始至终都给人以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了人们为了真理和正义而战斗,对未来和战争胜利充满着信心,从而使《保卫黄河》成
为一部集中反映中国人民为了求民族解放、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而斗争的优秀作品。“整部《黄河大合唱》以雄健磅礴,深沉深厚的情调和笔触,成为抗日战争时代的悲壮图景,也成为现代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英雄诗篇。诗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空前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⑸而作为《黄河大合唱》里的《保卫黄河》成为了代表性曲目,它十分巧妙的反映出中华民族英勇善战,顽强拼搏,勇于维护和平的宝贵民族品质。为弘扬民族精神做出巨大贡献,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中,具有重大意义。
>十大专业就业前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