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难而行
——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刘迪凡
本刊记者 吴秀娟
人物简介:
刘迪凡,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益阳市教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躬耕山区中职教育31年,凭着知难而上的勇气,他以做大、做强农村职教事业为己任,率领湘中贫困山区的一所普通中职学校实现跨越发展,书写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梦想与传奇,成就无怨无悔的职教人生。
“办职业教育,难。办中职教育,更难。办好中职教育,更是难上加难。”作为中职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刘迪凡深知,要想办好中职学校,不容易。然而,即便困难重重,这条路,总要有人走;这道关,总要有人闯。
正是凭着知难而上的勇气与韧劲,刘迪凡一步一个脚印,在山区中职教育这条路上一走就是31年,从青丝走到了白发。刘迪凡率领他的团队打了一场山区中职教育的“翻身仗”,让中职教育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一块“金字招牌”。
初心——不怕千难万险,走进千家万户
仅有几栋破旧的校舍,办学设施陈旧,生源严重匮乏,教师纷纷要求调离……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88年,这是刘迪凡与中职教育最初的遇见。
彼时,初执教鞭的他送走了从教生涯里的第一届普高毕业生,便从安化县第三中学“转战”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妻子皮剑在这里工作,他便跟着调了过来。“两口子在一起,挺好。”刘迪凡笑称当年是“妇唱夫随”。没承想,山区中职教育的这片天地,却成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那个年代,职业教育还是新生事物,发展前景不明,社会认可度低。与普高招生“挤破门”的境遇相比,中职学校常常是门庭冷落。每到招生季,刘迪凡便开启了“劝学之路”,美其名曰“千万工程”——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尝尽千辛万苦。即便辛劳如此,换来的却常常是百姓的冷言冷语。
1998年,担任副校长的刘迪凡负责清塘铺镇片区的招生录取工作。暑假里,他和妻子还专程将录取通知书送到农户家中。
“你们是哪个学校的?”他俩来到梧桐坳村的一户农家,学生不在家,学生的母亲问道。
“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刘迪凡有些心虚地回答。
“学出来,还不是一样当农民,那有啥用?”学生的母亲随手将录取通知书扔在堂屋的桌上,都没正眼瞧上一眼。
遇上这样的场景,刘迪凡并不意外,但内心深处却五味杂陈,隐隐有一种刺痛感。然而,尽管面临生
源匮乏、师资转型、硬件建设存在瓶颈等诸多困难,刘迪凡没有退缩,选择了迎难而上。
“让学生成人成才,职业教育同样大有可为!”刘迪凡身上那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韧劲上来了,成为他用心办好职业教育的不竭动力。
这份知难而上的勇气,还源自刘迪凡对学生深沉的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中职教育与后进生教育划上等号。换句话说,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是升入普通高中无望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是许多学生及家长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有的学生甚至因入读中职学校而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无望,叛逆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
2009年,学校对一名屡教不改的顽劣学生做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即便学生走出校门,也依然是我的学生。”刘迪凡心有不忍,将这名学生叫到办公室,想在离校前以长者的身份再叮嘱几句。
“你现在遇到了挫折,这可能是你人生中的一个痛点。有挫折不可怕,关键要迷途知返。今后步入社会,才不至于走向迷途……”刘迪凡话还没说完,那一头,只听见“扑通”一声,学生双膝跪地,含泪道:“校长,我明白了……”
这一跪,让刘迪凡有些措手不及;这一跪,也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学生虽犯错在先,但能够及时醒悟,说明还有得救。只要心存良善,行为的偏差日后尚可纠正,何不
再给他一次机会?就这样,刘迪凡做起了“说客”,为这名学生争取到留校就读的机会。也许是感念于校长的这份恩情,这名学生痛改前非,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还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中职学生起点低不可怕,只要一心向上,照样有成人成才的机会。”即便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偏见一时难以改变,刘迪凡也没有放弃,他时常教导学生有爱心、有诚心、有匠心,用一点一滴的努力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克难——打赢职教发展“攻坚战”
“办学有想法,场地没办法。”学校副校长、东坪校区校长莫汉初掰着指头算了这样一笔账——
校区占地不到2万平方米,却有2700多名学生,教室的布置挤占了原本预留给实训室的空间,专业实训只能通过场地租借的方式勉强实现,更谈不上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就算有购置设备的经费,买回来也没地方放!‘黑板上开机器’又怎能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呢?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投入,在校舍场馆之外,实训室建设、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等都是办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学校的第五任“掌门人”,刘迪凡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办学场地的局限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学校亟待重新布局,整体搬迁迫在眉睫,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质升级势
在必行。
然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安化地处偏远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作为职业教育的投入主体,投入力度难以跟上学校发展的速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建学校的资金从哪来?
刘迪凡千方百计出路,想办法。这时,一纸文件的出台让他看到了希望。
2011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
章玉善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国
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
设计划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郭美美整容前
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学校由
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
并享受优先发展的政策支持。
“抓住机遇,就是抓住学校发
展的未来。”刘迪凡深知,学校正处
于发展瓶颈期,如果能抓住这次千载
难逢的机遇,让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
形成合力,无异于一次“新生”。
这条路可行么?项目申报还没
开始,一盆盆冷水就泼了下来——“不
可能,简直是做黄粱美梦!”“全国
十大最污日本动漫那么多所中职学校竞争,你这山沟沟
里的学校也敢想?”
刘迪凡不仅敢想,更敢做。他凭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与气魄,说干就干。撰写申报材
料、市局推荐、省厅评审、部委复审……就这样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闯到了教育部组织的现场答辩环节。
“2011年9月4日,这是我职教生涯里的一场‘大考’!湖南职教人的荣誉伤不起,1000万元的项目建设资金丢不起,学校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错不起!”时隔8年,刘迪凡依然清楚地记得参加答辩的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答辩除了项目陈述之外,还有专家组成员的即兴提问环节——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更好地遵循中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专业设置怎样契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农字号”专业的突围式发展到底路在何方?……问题连珠炮式地抛了过来,刘迪凡豁出去了,“麻着胆子”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来了个“竹筒倒豆子”。这一刻,深耕中职教育23年的办学实践成了刘迪凡最大的底气。在场专家也不禁为这位贫困山区中职学校校长的情怀与视野所打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10月,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一所山沟沟里的中职学校,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结婚祝福语短信“要想打赢职教发展的‘攻坚战’,就得牢牢
把握各种机遇。”初尝“甜头”后,刘迪凡愈加珍惜德国促进贷款项目落户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沙溢电视剧
身边的每一次机遇。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2016年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整体搬迁工程经过层层遴选,成为全省265个申报项目中最终获批实施的两个项目之一,赢得了德国促进贷款35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2.6亿元)。贷款全额用于学校整体搬迁土建工程、设备购买和职教体系培训。德国促进贷款项目落户中职学校,实现了外国政府贷款应用于我国中职学校建设“零的突破”。
2019年8月,总投资8.1亿元、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的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迎来1600名新生入读。学校办学规模达6000人,年社会培训规模1万人次,学校整体搬迁规划从梦想照进现实。
破题——“农字号”化身“香饽饽”新加坡工作
进口招生难、出口就业难、核心竞争力弱、发展前景堪忧……这是当前农村中职学校“农字号”专业普遍存在的发展瓶颈。
“农村中职学校姓‘农’,不能冷落了‘农字号’专业。”刘迪凡出身农村,对脚下的这片乡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一校之长,他时常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
如何闯出一条农村中职学校“农字号”专业的突围之路?
“关起门来办学行不通,必须产教融合。”刘迪凡告诉记者,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到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再到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他们选择了这样一条突围之路。实践证明,这条路走通了,也走对了。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就开启了“农字号”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之路。安化是山区农业大县,90%以上的农民以种养业为主。作为一所挂着“农”字招牌的中职学校,学校从县域实际出发,租赁荒山5000亩,开辟天花山综合开发场,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精准对接。以此为依托,
学校开发推广猕猴桃、板栗等特水果,以及天麻、杜仲等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技术20多项,培养省市级科技带头人153名、科技示范户500多户,带动基地周边近万人脱贫致富,促进了全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一名基层教师到一校之长,“农字号”专业的转型升级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桩大事。尽管“难度系数”不低,刘迪凡却没有退缩。自执掌“帅印”以来,他致力于让“农字号”专业深度对接当地产业链,为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寻求突破口。
近年来,安化县深入实施以做深矿产业、做强茶产业、做响旅游业和加快交通、城镇建设为重点的“3+2”发展战略,黑茶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刘迪凡从中“嗅”到了“农字号”专业精准对接当地产业的先机。
一直以来,安化素有“黑茶之乡”的美誉,茶叶制作与加工企业遍地开花。“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2011年,安化县职教团队选择用行动寻答案,调研企业人才需求,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有了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便有了“农字号”专业的精准发力。2011年12月,安化黑茶学校在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正式挂牌,瞄准市场需求,开办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茶叶生产与制作、茶艺传承与推广、茶产品营销从田间地头搬进课堂,规范化的专业培训铺展开来,为本土企业培养专门型技术人才。
“既懂生产,又懂营销;既了解茶文化,又会制茶……”自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开办以来,还没到毕业季,应届毕业生就被企业抢订一空,成了“香饽饽”,专业对口就业率达100%。
自此,学校与县内外24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成立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梅山文化生态园确立战略合作关系,主动融入湖南省黑茶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安化茶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农字号”专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在以“农字号”专业助推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刘迪凡还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呼吁茶文化进校园,组织编纂面向当地中小学生的茶文化读本《了不起的安化茶》,介绍家乡茶文化的前世今生,播下一颗乡土文化的种子,让每一个安化人因家乡而自豪。
“办法总比困难多。”31年寒来暑往,刘迪凡以迎难而上的姿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克贫困山区中职教育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书写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梦想与传奇。
向难而行,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路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