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恩惠和朴有天
概要叙事场景叙事
还来就菊花的还是读HAI还是读HUAN作者:王茜
来源:《中学语文·上旬》2021年第12期
        摘 要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是两个重要的叙事技法,各自有其独特的叙事特点。概要叙事强调“讲述性”与“直接性”,是思维力的体现;场景叙事强调“描绘性”与“间接性”,是审美力的体现。但是,在当下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的使用出现了失衡。因此,记叙文的写作中,需要将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进行合理的安排。而叙事安排可以从靶向明确、叙事清晰;时间兑换、调节节奏;空间发散、以点带面;详略有序、有效表达四个方面进行考量。
        关键词 记叙文;概要叙事;场景叙事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是两个重要的叙事技法。概要叙事是通过历时性讲述对故事的前后始末进行简洁直接的概括式陈述。场景叙事是通过将人、事、物放置在一个个固定的空间场面中,通过场面的描绘,向读者传递信息,既包括环境描写,也包括对“正在发生”的人物行为的具体描绘。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各有特点,各自承担其独特的叙
事功能。
        一、讲述性与描绘性
        概要叙事是写作的基本手段,强调“讲述性”,用简约的语言交代事情梗概,旨在情节的完整、有序。它建构起文章的骨骼,让文章“立”起来。有了概要叙事,读者可以掌握故事的情节脉络,“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一目了然。徐则臣的《北上》中有一段叙述:
        “他(小波罗)请谢平遥帮忙把床头的烟灰倒掉,把沿途搜集到的跟运河相关的各类书读给他听。书听累了,就聽谢平遥讲运河,知道什么讲什么,知道多少讲多少。谢平遥讲累了,让孙过程、邵常来、老陈一家接着讲。”
        这段话是典型的概要叙事。交代了倒烟灰、读书、讲运河一系列事件的前后顺序以及这些事件的参与者。概要叙事可以让情节有序推进,让读者不会被复杂的形象所阻挠。
        场景叙事强调“描绘性”,是一种通过场面描绘来表达的叙事方式,具有渲染性作用。让具有画面感的场景自己来说话、来表现。这使文章有了血肉,有了肌体,让文章“活”起来。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E·L·多克托罗认为:“好的作品会唤起读者的感觉——不是正在下
雨的事实,而是被雨淋的感觉。”[1]好的作品是需要读者与作者达成共情。场景化叙事方法是带领读者陷入情境的最佳途径,呈现出客观存在的真实感。“云隙间泄下的光已将草原照得蒙蒙亮”(姜戎《狼图腾》)要比“清晨的草原”更具有画面感,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故事氛围。场景叙事是一种需要深入挖掘的的叙事手法,让信息表达更有张力,包容性更强,信息解读更为开放。我们可以认为,场景是叙事的载体,读者需要剖析的是场景之下的信息内核。
        二、直接性与间接性一切随风
        概要叙事的特点是“直接性”,是信息的直接交待,是用直接讲述的方式告知读者中心信息。而场景叙事的特点是“间接性”,信息通过场面描写来曲意呈现。比如,“北风从窗棂的缝隙中吹了进来,我觉得很冷”这是概要叙事。“北风从窗棂的缝隙中吹了进来,我紧了紧身上的被子”这是场景叙事。“我觉得很冷”直接交代“我”的心理感受,这种信息是由作者直接递到读者的认知中,不需要加工与转换。“我紧了紧身上的被子”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景描绘,读者需要从这个句子中去提炼信息,从“紧被子”这一人物活动中,进而获得“冷”的信息。概要叙事的直接性特点让读者及时接受信息,避免理解的偏差。但是概要叙事不能
单独成文,因为单一的叙事节奏会削弱文章的张力,使文章成为讲解词。场景叙事是作者认知与感受的“模糊”表达,让解读更为复杂,避免了叙事无意义。但同时,这种“间接性”的信息传递也会带来信息理解的偏差。
        三、思维性与审美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概要叙事侧重于阐述事件,理清逻辑,基于思维的运行,是思维力的表现。学生在记叙文的创作时,首先带动的是思维的运行,通过情节、人物、环境等直观表象进行思考,通过类似的“直觉”“本能”进行判断。场景叙事是审美的创造,侧重于审美力的表现,强调审美价值追求,学生需要去展示美的判断与体验。场景叙事,是让文章绘声绘的强大工具,是一种建立于感官的创造性的设计。写作需要打开感官,只有作者的感官打开了,才能进而打开读者的感官,带来真切的审美体验。例如“有几个大人从高高瘦瘦的旧房子里走出来,叫孩子回家吃晚饭。墙皮在他们身后卷曲剥落,青苔暗暗往高处生长。”(徐则臣《北上》)第一句话是概要叙事,直接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动态轨迹:走出来、叫孩子。人物活动的先后顺序是思维运行的结果。第二句话是场景叙事,对“旧房子”进行审美鉴赏,通过意大利人小波罗的视觉角度描绘房子剥落的墙皮与暗处生长的青苔,展现了外国人眼中的古老中国。
        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这两种叙事手段是并重的,不是对立的。但是,在当下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在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的使用上出现了失衡。中学生的记叙文表达枯燥乏味。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喜欢运用概要叙事,缺乏场景叙事的意识。这种仅仅运用概要叙事的作文只能建构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没有场景叙事,很难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
        学生的写作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显得有些过分的焦虑。“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评判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基于写作的“生动性”要求,夸大“生动形象”在作文评价中的作用,让学生的写作偏离讲述的正道,倾向于描写与渲染,认为场景描绘是表达生动、吸引阅读的主要方式,因而,场景的描绘必定高于概要的讲述。在写作中压缩概要叙事的空间,用场景叙事进行替换,那么写作就显得极端和刻意,也会让叙事变得冗杂与含糊。这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因此,不管是概要叙事还是场景叙事需要适度,到平衡点。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如果文章仅仅陈述情节,那么就变成了一场语调平平的解说,干瘪寡淡,毫无吸引力。这样的记叙文,教师会作出“流水账”的批语。如果一味的偏袒场景叙事,容易让学生
对写作产生误解,会让学生在写作时养成用场景代替讲述的习惯,将场景叙事当成是一种文字游戏。那么,写作便失去意义。没有意义的场景只能耗费读者的精力,加重读者阅读的负担。而那些脱离了叙事意义的场景,就会成为强塞给读者的风景明信片。孔子所指出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尝不是写作的依据。
        “文以载道”是写作的宗旨,所有的叙事方法都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教师与学生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讲好这个故事,进而来传递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在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中,需要将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进行合理安排,使两者相辅相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学习任务5“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指出:“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2]接下来,笔者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范例,来探讨记叙文中如何将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进行的合理安排。
        1.靶向明确,叙事清晰
        无论是概要叙事还是场景叙事,必须有精准的任务目标,即叙事的任务是交代情节、
表现人物还是展示环境。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所使用的叙事手法是否与中心事件有逻辑上的联系。能够命中目标的叙事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夠让读者准确清晰的把握中心事件。没有目标的概要叙事会让情节泛滥、漫无边际。而场景化的叙事在读者的重构中会生成多样化的解读,导致信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传递产生了不确定性。没有目标的场景叙事会造成信息传递的混乱。因此,为了让读者与文本更为贴合,靶向明确,叙事清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写作理念。
        示例: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康熙来了 言承旭
        ——《创业史》柳青
        在语段中,作者写作的目标是通过交代生宝在车站过夜的情节来展示生宝做事干脆、不计得失的品质。“观察全部情况”“选定睡觉的地方”是概要叙事,“把麻袋在地上铺展开来”属于场景叙事。在这个语段中,概要叙事与场景叙事紧密结合,既承担各自的叙事责任,又相互补充,完成了整个情节的建设,从而体现了生宝的人物形象。我们设想一下,
在生宝划着第一根火柴后,作者具体描绘生宝观察到的情况:墙壁的状态、屋顶的形状、车站的陈设;划着第二根火柴,再次描绘生宝如何选定睡觉的地方、睡觉的地方在东面还是西面、靠窗还是靠门,那么,我们会发现,这些场景画蛇添足,并不能为体现生宝的形象而服务,反而使整个语段都变得拖泥带水,阻碍读者信息的获取。因此,有时候林林总总、面面俱到的叙事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混乱,在记叙文写作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能够将叙事清晰化。因此,叙事必须做到靶向明确。
        2.时间兑换,调节节奏
江宏恩电视剧        概要叙事是推进故事情节的重要方法,可以让情节快节奏流淌,叙述快节奏进行,但是会让读者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因此,需要场景叙事进行调和,从而调节行文的节奏,达到张弛有度的效果。而节奏的调和需要从时间入手。
怎么格式化c盘        时间是叙事存在的基础。记叙文写作必然涉及两种时间概念,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是事件发展的正常进程,而叙事时间则是对故事时间的变形。概要叙事是经历性的叙事,与故事发展的时间轴同步进行。场景叙事为了达成审美的要求,将故事时间进行延展、压缩或者停顿。如果希望调节行文的节奏,可以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进行兑换。
例如莫言的小说《爆炸》中,记叙了父亲打了儿子一个耳光这一个情节。按照概要叙事,父亲打了儿子一耳光这个行为完成了,那么这个事件就在时间轴中完成了交代。但是莫言却将这一时间进行延展,用三千字的场景描写进行表达。在场景中具体展示了父亲举起的手,儿子被打时产生的眩晕——太阳在旋转、树木在摇晃、雨燕从空中飞过。场景叙事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用来表达儿子被打时的生理与心理的感受。概要叙事所需要的故事时间因为场景叙事的加入而膨胀。时间的延展,让行文节奏产生了变化。让读者在情节的推进中,放慢速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3.空间发散,以点带面
        叙事必然会受到空间因素的支配。空间是文章中的一个个坐标点。概要叙事中的空间是扁平化的,而场景叙事中的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意指性。因此,可以通过场景叙事对概要叙事中空间特点进行发散,给予人物立体的活动空间,有助于读者感知人与物的空间关系,带给读者立体的空间体验。在叙事行文的框架结构中,首先用概要叙事进行建构起基准点。在这一基准点上,拓展场景叙事的范围,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概要叙事为本,场景叙事为叶,场景叙事在概要叙事的基础上进行衍生,叶以本为基础,不断延伸,伸向更
广袤的空间。因此,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场景叙事是对概要叙事的“情境体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空间中的所有发散出来的景物或人物的活动必须和故事形成对应的关系,否则,这个场景便可作废。
        示例:“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投进两方黄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籍……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蓝自鸣钟……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