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小说《三国演义》开场白:“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年有人将此话当作口头禅,用来表述今天的台湾问题,这是错误的。罗贯中此说是历史循环论,是历史唯心主义。
2.中国古代由民族分立、诸侯混战而逐步形成为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各族人民的祖先共同创造的。我们应当珍惜、爱护这一得来不易的伟大事业,不能任意用大汉族主义或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观点妄加评论,更不能加以破坏。
3.中国古代多民族、大—统国家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创建、发展、巩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之前各有一“整合”时期。三个阶段共长约2500余年。
一、第一阶段——从春秋到秦汉(前770一190年)
(一)整合时期——春秋、战国(前770一前221年)
整合的主要方式与发展方向是民族之间频繁接触,华夏文化圈迅速扩大,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步加深;诸侯兼并逐步激烈,先是春秋时的大国争霸,继之出现战国七雄,地区性的多民族强国在形成。
1.“华夷之辨”——是华夏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间,由对立、斗争走向民族认同、融合的前奏
①齐相管仲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1]
②阳樊人苍葛曰:“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2]
③《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内诸夏而外夷狄。”
④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3]
⑤《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帖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2)蛮夷戎狄人言论举例:
①西周后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4]
②春秋前期,楚武王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5]
③春秋中期,姜戎氏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6]
2.多民族强大诸侯国的形成
(1)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强大诸侯国举例:
①齐——春秋前期,“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7]但境内仍有东夷之族,如莱夷,至春秋末年仍是齐国内的重要民族。
车险有哪几项②晋——春秋前期,“(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8]至春秋末年,上引姜戎氏,首领驹支还说他们只是晋君的“不侵不叛之臣,至今不贰。”说明了至此时,晋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至战国时,晋分为韩、赵、魏三国,仍各为多民族国家。
(2)以蛮夷为主体的多民族强大诸侯国及其华夏化举例:
①秦——秦的主体民族原为戎羌之族。春秋前期,秦穆公“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9]至战国中期,秦孝公已主政,关东诸侯还以“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10]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在数十年中,其主体民族基本上华夏化了。当然境内还有戎羌氐蛮等众多民族。
②楚——流浪大师真实身份楚原由汉水和长江中游的蛮族建国。春秋中期,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11]后占领吴越、岭南百越等地。至战国中期以后,其主体民族也已华夏化了,当然境内民族较秦更为复杂。
3.要求“大见加偏旁—统”思想的产生
(1)人们厌战,渴望统一的言论举例:
①孟子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12]
②《战国策·东周》:“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
③孟子曰:梁襄王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13]
④荀子曰:“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14]
(2)秦国谋划进行统一战争的言论举例:
①司马错对秦惠王曰:老师在教师节朋友圈文案“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15]
②秦武王对丞相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今河南洛阳),窥周室,死不恨矣!”后(前256年)其弟昭王灭西周公国,取走九鼎(象征王权),周赧王死。[16]
(二)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创建时期——秦汉(前221—190年)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了下来,并推向前进。此后又经东汉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儿子明帝的继承和发展,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1.秦汉的疆域
(1)秦朝的疆域——秦以咸阳为国都。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17]
(2)西汉的疆域——西汉疆域,东、东南与秦朝相同,南至海南岛地区,西南至云南昆明,西至今中亚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北以阴山、长城与匈奴为界,至鸭绿江流域。《汉书·地理志下》记西汉本部:“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西域abcc的成语——汉武帝时设使者校尉,汉宣帝时,改设西域都护。《后汉书·西域传》曰:“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其东北与匈奴、乌孙相接。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
2.中央和地方专职管理少数民族的政府机构
当时对少数民族的安置、管理,重人不重地。重视招徕远人,不重视占领其土地。
(1)中央机构
①典客(大行令、大鸿胪)——九卿之一,“掌诸归义蛮夷。”[18]
②典属国——列卿之—,“掌蛮夷降者”。[19]
(2)地方机构
①属国——郡级,以所在郡之名为名,如属国、金城属国等,朝廷命属国都主持军政。
②护某某校尉——如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等。
③西域都护——驻乌垒(自行车品牌排名今新疆轮台东),校尉级。
④道——县级。
3.大一统国家观的形成
(1)秦朝——新的大一统国家观与旧的分土封侯的国家观并存,并激烈斗争。
①新国家观——主要为朝廷言论,宣传消灭六国是正义之举,宣传大一统。举例:
《琅邪台石刻》:“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20]
②旧国家观——主要为六国旧贵族和具有旧思想的旧官僚、知识分子等,他们主张复辟六国或据地为侯王。
陈胜以武臣为将军,渡河北,说豪杰曰:“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2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