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
二、 教学课题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则是《亡羊补牢》,一则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三、 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方法: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步步惊心的演员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撒贝宁章子怡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蒲巴甲照片>我爱你 韩语、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板书设计:
 郑朱莉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六、《寓言两则》 教学反思
《寓言南辕北辙.》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滥竽充数》,并补充进行课外阅读。
在备完课后,我又思考:第一种方法真的不可取吗?为什么会有干瘪的感觉?这两则寓言寓意的理解不需要进行太多的语言感悟,不需要进行感情朗读也能实现,能不能在第一课题只引导学会自己概括寓意,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同时补充阅读其他寓言故事的阅读。也就是说,两则寓言一层一层地上,就如有两个鸡蛋,我先把两个鸡蛋的蛋清吃了,再吃两个蛋黄,而不是一个一个吃。我感觉应该也是可以的。可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上课时会有仓促与不踏实的感觉呢?通过反思发现,主要原因是操作上有怕时间来不及走得快的原因。另外,在学习第一则寓言时我还是进行了对话的朗读练习,现在想来,索性也不要这个环节。再有就是在《南辕北辙》的学习中,我提到了古文,但只是提及,也有些走场的感觉。其实既然出示就应该让其发挥作用,引导学生说说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为更好地理解寓意服务。
这两次备课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第一,每节课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下后,要扎扎实实在一步步去实现,不要走过场,要展示过程。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至少有一个大的收获。第二,教学设计目标是前提,根据目标可以设想出多种方法,然后要进行重组与筛选,选择化时少,收效大,尤其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河南省  学校:郑州市新圃街小学    姓名:胡娟李素妍 丑闻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通信地址:郑州市新圃街小学
本人毕业以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不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即使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尽量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并学有所获。我还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教训和专家的指导,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当
然,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百度搜索给我带便捷,让我的教学更轻松更有效。今后我还将继续使用百度搜索辅助我的教学,为明天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