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水手们的表现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能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金恩圣前女友
【教学难点】
能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吗?(学生自由发言)
3. 简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列宁称他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组内互助学习生字新词,小组内展示字音、字义、读句子、课文相关段落等。
3.检查自学情况 。
(1)认读生字、词语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重点指导生字(教师用书)
读准字音,“肆”和“律”、“瞄”和“猫”都是形近字,读音容易混淆;可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帮助识字。“肆”是毫无顾忌、任意妄为的意思,“瞄”的动作与眼睛有关,,可以组词”放肆”“瞄准”帮助识记。
“桅”“龇”“咧”。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桅杆,关注声调,读准“桅”;
龇牙咧嘴结合猴子孩子生气时所做的怪样子,理解和读准“龇”“咧”。
(2)相机指导书写:(看、说、写、评、展)
“艘”字右上部分的笔顺易错,正确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
左右结构的字归类指导。“艘”“航”、“肆”都是左窄右宽,“鸥”字左右等宽。
景甜郑爽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张智霖资料
默读课文,课文围绕“跳水”写了一件什么事?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后第一题)(主线问题)
(1)根据人物关系梳理情节要点。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
(2)根据情节要点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3)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聚焦描写孩子心情的语句
  默读课文,出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他当时的心情,并做批注。
1.他也笑得很开心。(开心——直接引用课文词语)
2.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哭笑不得)
3.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生气——恼怒——自己概括)
4.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愤怒——气急败坏——失去理智)
充分理解其在语义轻重、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区别。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跳水》这篇课文写得非常精彩,故事情节安排的十分巧妙,并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理清课文层次。课后请你再读一读故事,看看你有什么疑问,请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
六、板书设计
17.跳水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跳水》这篇课文,并画出了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从孩子心理变化的过程,我们了解到孩子是由尴尬到愤怒再到气急败坏失去理智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生气呢?仅仅是因为猴子的逗乐吗?
二、探寻孩子心情变化的原因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水手的笑,请你把这些语句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课后第二题)
预设:正是因为水手的这几次笑才导致猴子越来越放肆,抢了孩子的帽子往桅杆上爬,还不停的逗弄孩子,同时猴子的放肆和水手的取笑也让孩子越来越生气,情绪越来越失控,才不顾危险爬到桅杆上去追猴子,一步步陷入险境。
竞选文艺委员演讲稿师小结:对于水手,文章着墨不多,只是围绕“取乐”,将其笑声穿插其间,这笑声是促使猴子行动放肆的原因更是让孩子不管不顾走上桅杆顶端横木去追猴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猴子和水手的双重影响下,孩子的自尊受挫,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的表现,将其爬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心情变化过程步步展现在读者眼前。故事的情节发展非常紧凑,可以说水手在故事的推进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水手的“笑”也是促使孩子不顾一切地去追猴子的原因之一。(教师用书)
师:在猴子的逗弄下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心情不断变化,直至不知不觉陷人了险境。文章对猴子逗弄孩子的过程描述得最为详尽,着重描写猴子的动作,以充分表现其任意妄为的“放肆”行径,因此,猴子
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考点)(教师用书)
三、聚焦结局部分,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1.就在我们积极地寻求救孩子的办法时,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他会怎么做?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船长为什么要用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因为水有浮力,往水里跳不会摔死;
船上有水性很好的水手可以救助;
节约时间
2.依据提炼的信息,推断船长逼孩子跳水时的想法,他的办法好在哪里?(课后练习三)
预设1:此时,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顶端,他已是心惊胆战摇摇晃晃随时都会摔到甲板上丧命。无论是我上去救他,还是让他往回走,时间都不允许(不利的状况)(教师用书)
预设2:现在大海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如果我用逼孩子跳入大海,他还能在水手们的救助下获得一线生机。(有利条件)(教师用书)
3.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船长的什么品质?(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在朗读中表达出对船长的敬佩之情。
4.“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
—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段话中的“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甲板上的谁说几句话?最想说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
四、聚焦课题,总结全文。
师:文章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预设:“跳水”是文章的主人公船长急中生智,想出的绝妙办法,使得孩子能够得救。
梁洛施和李泽楷
师总结:船长的沉着、机智和果断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我们也能在生活中沉着冷静地面对问题,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想出对策。
五、板书设计:
              17.跳水
    取乐          逗          救内组词语
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笑          动作        心情    沉着、机智、果断
课内阅读
(一)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天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1.请你在文中圈出孩子行为变化的动词。
2.短文对_______________过程描述得最为详尽,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以充分表现其任意妄为的_________行径,因此,猴子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原因。
(二)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在原文上标出孩子追赶猴子时的动词,并从中挑选三个写一句话。
2.给选段中描写水手们的相关的语句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1)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
a.引出对孩子处境的危险的描写。
b.引出对船长果断行为的描写。
c.引出下文对孩子害怕心情的描写。
(2)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a. 水手的大叫惊动了船舱里的船长。
b. 水手的大叫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出境的危险。
c.水手的大叫把猴子吓跑了。
(三)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了!” 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用“  ”画出选文中的比喻句。 
2.画“  ”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转折
C.表示意思的递进
3.“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这句话是对孩子的     描写,从中体会到了孩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