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的根本目的是解释,而现代人理解文言文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来进行。一般地说,好的翻译有三个标准: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准确,就是对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敲真听响,字字有着落,句句有交代,能把原文的思想、情感、语气等切实地传达出来。“达”就是通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明白而通畅,而不是文白夹杂,让人似懂非懂。特别是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要衔接连贯,而不能断断续续,生硬散漫。“雅”就是要生动、优美,要能译出文章的意趣,译出文章的风格等。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重要的还是“信”和“达”的问题。
要准确地翻译文言句段,必须首先能准确地理解该句段的意思,然后才是到适当的现代汉语的语词来进行对译。对于某一句话的翻译,更要能在读懂原文语段意思的基础上,瞻前顾后,把握语脉,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意思。具体来说,翻译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十点。
全国十大女装品牌一、调整。文言文中有些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等,这都要求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2.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例1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当译为“三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例2中的“我”是“肯顾”的对象,译时应当调整为“不肯顾惜我”。例3里的“铿然有声者”是说“石”的特点的,定语后置于中心语之后,译时当调整为“敲击时可以发出铿铿的响声的石头”。
二、添加。文言文中的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数量词做了句子的谓语及一些数词的习惯省略用法,翻译时一般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上一些恰当的动词,使之变成动词谓语句。
重阳节致辞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5.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例4里的“可怜焦土”,直接对阿房宫被焚后的情况进行描绘,应当译为“可惜都化成了一片焦土”。例5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一定不可译为“十一个”。
三、补充。文言文中习惯省略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或者对译时语意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要作必要的补充。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7.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翻译这两个句子时要做适当的补充,句子才顺畅。例6,“用到刻东西,(如果)刻一会儿就放下,(连)一块朽木(也)刻不断;(要是)连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在金石上,也能刻出花纹来。”例7,“秦国除了凭战争夺取(土地)之外,(还接受别的国家割让的土地,)小的可以得到市镇,大的可以得到城池。”猎心者评价
四、省略。文言文中的语气词(发语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句子中的某些重复成分等,因与现代汉语不合,一般没有对译的词句,翻译时可以省略。
8.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9.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2012年春晚灵异事件>男生对女生表白的话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例8中的“夫”用于句首,表示议论开始,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词语和用法,可省去不译。例9中的“为”字共有八个,都是雕刻的意思,译时只要保留第一个即可,译为:“总计一个船上,共雕刻了人物五个、窗子八个、箬篷一个、船桨一把、茶壶一把、手卷一本和念珠一串。”例10中的“出”是偏义词,是“出入”中的衬字,无义,译时略去。
五、切分。文言文以单音节词占大多数,句法简洁,有时一句话包括的意思比较复杂,翻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要把一个句子分成两三句才妥当。
1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12.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2003年北京市春季高考卷21题)
例11“樯倾楫摧”应分译为“船身被巨浪打得倾斜着,船架也常被巨浪打断”;“虎啸猿啼”也要分译成“只听见老虎在怒吼,猿猴在悲号”。例12“忘其口而念我”要译成两句:“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
六、并合。文言文习惯于分开说的,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现代汉语习惯合并起来说,翻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并合这类句子。
13.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孔雀东南飞》)
14.自此,冀之南,汉之北,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例13是个互文句,如果分开翻译“刘兰芝用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就会闹出笑话,那她就是个左撇子。合并翻译:“刘兰芝(左手右手不停地忙着)一只手拿着剪刀尺子,一只手攥着绫罗绸缎,自己裁剪自己缝制。”例14“冀之南,汉之北”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垄断”情况的起止点,应当翻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北岸。”
七、译出喻义。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如暗喻,借喻。直译的话意义会发生改变,这就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义揭示出来。
1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石钟山记》
16.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5应译为:“那噌吰的声音,就好像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来的,那窾坎镗鞳的声音,就好像是魏庄子的歌钟(编钟)发出来的。”例16中的“两虎共斗”并非说是两只虎争斗,而是说:“如果我两人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八、译出借代义。遇有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一定要按其原义译出它的本体意义。
17.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鸿门宴》)
1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矫?赤壁怀古》)
例17中的“杯杓”是古代酒具,“不胜”是经受不住,不可译为“经受不住酒杯酒勺”而应译为“酒喝多了”或“不胜酒力”。例18中的“樯橹”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
九、译出婉语。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在翻译有关外辞令时,更要特别注意。
19.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0.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