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题目备考建议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翡翠和玉怎么区别(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案常见问题:内容概括不完整;对表现手法的概括不准确,乱扣术语;答题技巧欠缺。有的层次不够清晰,有的阐述不够充实,有的以感代析。
如第一小题“驿站秋夜难眠图”,通常只答出“秋夜”、“秋月”、“残月”等,得1分;而“难眠”、“不寐”等意思却不能表现。
常见答案如: 秋夜、独醒、秋月夜半圆、昏暗的夜晚、秋夜月光、床前残月、秋夜思归、残月、深秋月夜圆、驿站残月、秋夜月景、秋夜思乡、凉月夜、月的思念、缺月照秋床。
例:A.颔联写‘归梦’,更见心乱。
B.全诗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因见到秋天缺月而发生凄凉之感,起床感觉自己年迈,身体病弱,又回想到年轻时的雄才伟业,怎一个“乱”字了得,感时伤今,诗人对年轻时的雄才而歌,却看到现在秋天萧瑟之情,以哀景衬托哀情,表达出诗人在暮年不能壮志酬酬,心
档案管理方法绪烦闷、杂乱,一种焦躁、凄凉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4分 )
二.必要知识储备
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关涉诗中有画鉴赏点)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第二问考查“诗眼”的理解和点活这个眼所使用的诗歌表现手法。注意提干中的“怎样”,诗中使用的手法都要简述到。
steam交易链接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 烘托、用典、悬念、赋比兴、象征、动静结
合、虚实相生、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 哀景写乐情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艺术构思篇章结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三、诗歌鉴赏题复习建议
完成知识储备;提高鉴赏能力;掌握答题技巧;完成知识储备。
全面理解《考试说明》对古诗的要求;积累熟悉古代诗词中的选材及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
选材分类:怀古诗、咏怀(物)诗、送别诗、山水诗、边塞诗……
情感类型:忧国伤时、建功报国、 思乡怀人、 生活杂感、长亭送别
熟悉诗歌鉴赏术语,重点弄清楚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熟悉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做题步骤: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诗歌(名词、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看题干
例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 , 然后回答问题。
李诞黑尾酱疑似婚变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小诗意境幽美,语言平实,不事雕琢,不求华丽,给人以清新之感。请对其中的“散”字作简要赏析。
步骤:五看
题目类型:鉴赏诗歌语言类
分析: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诗的画面清奇,意境幽美,使人感到神韵悠然,余味悠悠.
屈楚萧恋情规范答题:总分总;分包括两方面(特点、手法);紧扣诗句
参考答案:这个“散”字准确传神地体现了景物瞬间的变化:本是静态的反照在水中的一点如萤火的孤孤的灯光,在微风的作用之下,由静入动,“散”向满河;并且由这一 “散”而引发了诗人对于“星星”的联想 ( 也是比喻 ), 充满了诗情画意。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 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春游诗也是一首哲理诗。你从诗中哪几个字眼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哲理呢 ?
分析:诗的题材,题干中已有说明。诗运用了虚实 结合的写法。春游踏青是实,哲理是虚;“东风”、“万紫千红”是实,把它们比作孔子的思想是虚。
参考答案 : 诗中第一句的“寻”可以喻作求学 , 第三句 “识”又可以比作“收获”。人们做学问,只要去寻求、探索就会有收获。做学问,是一个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只有经过这“寻”的过程,才能看到“无边风光”,看到春的“万紫千红”。
掌握答题技巧点拨
问答型:认真审题,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综述型:在明白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概括特(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
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注意: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不能生搬硬套术语,张冠李戴;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不能只写成翻译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