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方之路(二十四)~~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浅议附子用量及“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临床意义
火神派重用姜附桂已经是常规,少则几十克,多则至百克,令人咋舌,根据《扶阳讲记》卢崇汉使用温热药的习惯为:全年的99.7%的处方都用了姜,使用桂枝、肉桂或官桂,占整个全年处方的98.8%,而制附片占了全年处方的96.8%,各类姜用量,每一剂药在30克到200克之间,桂类的用量,每一剂药在15克到30克之间;制附片的用量,最轻的是60克,最重的是250克。而在《吴佩衡医案》中,大部分是用了15克到160克的附子量,也有一次剂量400克的,如此大量的运用姜附剂,果真会起到常量难以达到的效果吗?怕是另有玄机,岂可轻易窥探知!轻易效仿!
林心如被疑怀二胎我们先来看一则李可先生的医案:患者李氏因患二尖瓣狭窄,于西医医院实施二尖瓣分离术后,不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虽经抢救脱险,但心衰仍不时发生,半年后转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某医以生地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15克、人参15克、当归9克、茯苓15克治之,服后约20多分钟,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以息,腹满浮肿更甚,乃急邀李老会诊,李云:可予真武汤加减治之。遂处方: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
参0.3克,白朮0.3克,杏仁0.3克。服药25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1小时后排尿一次,腹胀浮肿亦减,平卧睡眠数小时,至次日晨,亦可自行翻身。遂照方继服,3日后,竟能下床走路20余步,且云:一年来未能步也。统揽全方,全方药量不过3克,如此小量,竟能起沉疴于顷刻,救危难于既倒,医患均不明,遂求教其理。李老曰:“此患阴阳大衰,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也,虚不受补,补其阳,则阴液易伤而烦躁倍加,补其阴则阳气难支,浮肿短气更甚。故治之宜小剂耳,取《内经》‘少火生气,状火食气’之意也”。
我们不妨再看一则蒲辅周的医案:患者苗××,男,55岁。胃脘胀痛,午后至夜间加重,稍遇冷或吃冷性食物则加剧。舌苔薄白,脉弦紧。某医处以桂附理中汤加味治之,处方:附子6克,肉桂6克,党参6克,白朮6克,苍朮6克,干姜6克,木香6克,沉香6克,丁香6克。服药6剂,其效不著。
改请蒲辅周老先生。蒲云:此脾肾阳虚,寒湿中阻。治宜桂附理中汤加减。
梁静茹 问处方:黄芪15克,附子30克,肉桂15克,党参12克,白朮12克,苍朮15克,厚朴12克,沉香10克,毕澄茄10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小茴香12克。服药1剂,其证大减。某不解,乃请教,先生云:你所用药力不及耳,必须大剂方可有效。
观以上两案,颇叫人难以适从,处方用药究竟是要大量,还是要小量呢?事实上只要我们深入思考,便会发现“邪大盛而正不虚者宜大量”“若正虚邪微者宜小量”用药量的大小不能凭医者主观之习惯,必须依病情而定。
张云雷回应退赛《内经?至真要大论》说:“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而奇之,远而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庄严在《姜附剂临证经验谈》中说:“医者要学会识势、顺势、借势用药,只有依元气之势坚定已定的策略,才能事半功倍,本人在2010年之前的附子用量起手就是30克,不效就以30克为单位累加,最大量用至500克,百克以上的已是常用量,效与不效均有 ,但是也深受其无知而带来的惨痛教育,见阳衰,就投以重剂《姜附桂》以为拨云见日,力挽狂澜,可病人服用屡不见效,在加重用量,最后病人气散而脉欲绝,散掉了最后一点真元,病情
反而加重,乃至气虚而不能起身。服药而无效矣,殊不知!久病之人体可受之否?更不知附子亦能大散,大环境的改变要消耗多少能量,附子从至阴之地而生,禀天地之气,一阳荡尽阴霾,其力可见一斑,乃救命夺关之大将,然杀敌1000自损800,医者当以权衡。见效快和能治愈者并不是附子用量最大者,用量小也有速愈者。更多的情况是药量与药效不成正比,甚则元气蓄积,证未出现,附子的毒性或壮火食气证先出现。遇到了几次反面的教训,就开始反省己之过。特别是在认识到四逆汤中炙甘草之用后,彻底地从之前只进不退返回到从小量用起,开始试用小量姜附剂的疗效,不想效果大出乎我的意料。于是在临证中才慢慢学会根据元气情况用药”。与其说是依元气用药,倒不如说依胃气用药更通俗,魏长春说:“用药轻重,必须以适合病人平日食量,食量旺者,用量亦当加重;胃纳轻者,用药量须轻,此从临证实践得来。……
根据临床经验,急病、重病,处方药味宜少,药量宜重;久病药味宜多,分量宜轻。因急病、重病,急救非开闭,即固脱,疗法较为单纯,药味少,药量重,志在急救,非专一不可。久病,胃气必衰,若药味多而重,反碍胃气,不能消化,难以得益”。堪为用药轻重之准则。
【王晓军先生《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全集】
爱是什么 作文一:桂枝类方
(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永磁同步电机(14)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