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中医角度认识中风
中风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 是中医四大难治性病证之一, 历代中医学家都将本病作为重要疾病进行研究。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千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名老中医(以下简称名中医) 承前启后, 中风经验趋于成熟, 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医案资料, 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
①【概念】
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路由器网址中风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有?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一般仅见肌肤麻木,口眼?斜,言语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常见证型有: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②【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
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窍”指脑窍、清窍;“闭”指闭阻、闭塞;“神”指脑神;“匿”为藏而不现;“导”指主导,引申为支配;“气”指脑神所主的功能活动,如语言、肢体运动、吞咽功能等。
③【辨证】
A.中经络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B.中脏腑
冰箱保鲜12345哪个冷主症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清代御医曹沧洲《医案》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临床参考文献,首刊于民国十一年(1923年),距今已7余年。现根据原刊石印版本进行了初步整理,摘选其“中风”医案七则,供同好借鉴并研究。
2.曹沧洲与曹氏医案简介
曹沧洲,名元恒,沧洲为其号,江苏吴县人。据《(民国)吴县志》等资料记载,曹家世代以医为业。兄弟三人,元恒居长,次弟元福,官至河南巡抚,幼弟元弼,官至内阁中书。
元恒于光绪末年被征召至京城为御医。清《清实录》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冬十月癸酉(1908
年10月21日)载:“上疾增剧……谕令各省将军、督抚,保荐良医。旋据直隶、两江、湖广、江苏、浙江各督抚,先后保送陈秉钧、曹元恒、吕用宾、周景涛、杜钟骏、施焕、张鹏年等来京诊视。”同时被征召进京的还有陈莲舫先生。
曹氏于宣统年(1909年)前曾为陈莲舫先生编著的《女科秘诀大全》一书作序。序中写道:“往岁,德宗病剧时,余与先生同应征召,赶赴京师,会晤于旅邸中,讨论方药,得聆清诲。益信先生医学湛深,识见宏博,有非余辈所能异及也。遄返后,余因应诊事光,不获常相亲炙,每引以为憾……吴中曹沧洲序于五峰书屋。”曹氏医德高尚,谦虚近人的品格由此可见一斑。
曹氏身为御医,诊务繁忙,“远近求诊者,日以百计。”生平著作不多,故鲜为人知。
曹氏《医案》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记录了内科疑难杂症,下卷侧重记录了外科部分危症、重症以及沉疴痼疾。全书共涉及43个病种,自中风、伤寒以及内、外科杂证,分门别类,包罗不紊,案句典雅,用药神妙,诚可谓医学之圭臬,临症之指南。
曹氏医案除了保持明、清时期的文法体例外,更重要的是继承和保留了汉·张仲景所提及诊
“人迎脉、气口脉”的宝贵经验及传统的诊断方法,为较为复杂的病症及其临床辨证、处方、用药提供了综合分析的理论依据,拓宽了诊断沉疴痼疾的方法与思路。同时也是曹氏“上溯仲圣,直造轩岐,洞恒一方,尽见症结。历治内外各症,多着奇验”高超医术的真实写照。
陈妍希孕肚现身综观曹氏医案,用药灵活多变,选方用药精当,且亦体现了《内经》有诸内必行诸外的论点。外症内治,古来有之,而曹沧洲《医案》,论精治妙,是该《医案》独具之特。
青岛浒苔可能会长期存在于近海3.曹氏《医案》中风案例选
中风案例,是曹氏医案中的核心部分。笔者遴选七案如下(案名为笔者所加)。
一、阴气虚中风案
张××,风邪渐化,阴气虚,肝木易升。脉细数。宜内、外两治。
西洋参、赤芍药、僵蚕、忍冬藤、茯苓、石决明、白蒺藜、马勃、丝瓜络、桑枝、当归须、钩藤、料豆衣。
二、肝阳化风案
王××,肝阳不潜,化风上僭。右半体麻抽作痛。脉弦。肺气燥结,宜表里兼顾。
桑叶、石决明、全瓜蒌、夜交藤、丝瓜络、粉丹皮、白蒺藜、淡苁蓉、料豆衣、磁朱丸、浙菊花、钩藤钩、黑芝麻。
三、肾阴虚中风案
冯××,肾阴虚,木少水养,化风上僭。右半体麻木,盛时竟至晕厥,心宕腰酸。脉细,口多涎。当从本元立方。
北沙参、大白芍、杜仲、淡木瓜、磁朱丸、炙首乌、陈皮、朱茯神、海浮石、川续断、煅牡蛎、盐半夏、沙苑子。
四、肾水亏乏中风案
李××,肾水亏乏,风动舌强,肢麻。风中络之象。补填下焦,复以清上。
熟地黄、淡苁蓉、枸杞子、淮牛膝、北五味子、远志肉、羚羊角、白茯苓、石菖蒲。
五、高年隆冬卒中案
王××,高年隆冬卒中,乃阴阳失交。脉左大右濡。内风掀越,中阳已虚。第五日已更衣,被备欲寐,议阳明厥阴,主治候裁。
人参、茯苓、白蒺藜、半夏、炒枸杞子、甘菊花。
六、虚风动络案
章××,中风后,四肢麻木,言蹇,足不能行。是肝肾精血歹或备,虚风动络,下寒,二便艰阻。凡肾虚忌燥,以辛润温药。
淡苁蓉、炒枸杞子、当归、柏子仁、牛膝、巴戟、远志肉。
七、偏痱
一尺是多少cm程××,阳邪袭经络而为偏痱,血中必热。艾灸妄治,反助络热,病剧,食废。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
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参、连翘、橘红、胆星、石菖蒲、杭菊花。
4.从其医案归纳如下:
① 肝阳上亢类辨证肝阳上亢、痰瘀阻络
常用天麻、钩藤、菊花、茺蔚子、天虫、制半夏、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竹沥、郁金、白芍、赤芍、桃仁及三七等。肝阳上亢、痰热内蕴常用羚羊角、珍珠母、石决明、钩藤、菊花、天麻、夏枯草、玄参、白蒺藜、黛蛤散、远志、天竺黄、川贝、瓜蒌皮、竹沥、枳实、竹茹、郁金、石菖蒲及黄连等。肝阳上亢、化火动风、痰火内盛常用羚羊角、龙胆草、黄芩、夏枯草、地龙、天虫、生地、玄参、当归、竹沥、全瓜蒌、远志、石菖蒲等。
chenhaomin② 阴虚阳亢类辨证阴虚阳亢、痰浊内盛
常用药物为麦冬、生地、玄参、丹皮、菊花、羚羊角、珍珠母、龙骨、牡蛎、怀牛膝、桑寄生、远志、石菖蒲、胆南星、法半夏、陈皮、天竺黄等。肾阴虚衰、虚风内动、痰浊上泛常用药物为熟地、山茱萸、石斛、麦冬、五味子、肉苁蓉、巴戟天、菊花、钩藤、远志、石菖蒲。阴虚阳亢、痰热内盛常用药物为石斛、麦冬、生地、玄参、龟板、菊花、钩藤、牡蛎、黄芩、栀子、竹沥、天竺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