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之台:凤凰台
《列仙传》载:秦穆公有女名弄玉,好道。时有人名萧史,善吹箫作鸾凤鸣。穆公把女嫁给萧史,并为他们筑了一所凤凰台。史教弄玉以箫吹凤鸣声,凤凰聚止其屋。一日,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仙而去。后人在诗歌中经常引用这个掌故。如李白的《凤台曲》:“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
仁政之台:灵台手动档
灵台系周文王所筑,《诗经·大雅·灵台》中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这段记载于中国最早诗歌总集中的文字说明,在周初时期,实施爱民仁政的文王姬昌由于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在反对暴虐腐朽的商王朝的斗争中,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以致于修筑灵台时,百姓自愿出力,很快就建成了。灵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王为了彰显自己代商其实就是替天行道,自己的周王朝是顺应天意而建立的,天意让实施仁政的自己得到民众的拥护!
亡国之台:鹿台
鹿台系商纣王所筑,位置在朝歌附近,考古证实其在河南淇县城西十五里太行山东麓。“其大三里,高千尺”,是纣王积财享乐之处。《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鹿台七年始就,工程之巨可见一斑。纣王帝辛,帝乙少子,因其嫡出,故而继位,其兄长即为大名鼎鼎的宋姓得姓始祖微子启。人们关于纣王的印象大多来自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于是对这一对性格截然相反的亲兄弟印象极为深刻。不过小说归小说,史书记载的纣王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苟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在治国理政方面,纣王重视农桑,发展生产,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国土扩大到了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老的部首是什么>合作作文
欧阳娜娜回应提议重录然纵观历史任何一人,在其自然生命亦或政治生命的中前期,做了一番伟业之后,必于其后期犯下一系列错误,纣王也不例外:一是“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一是“重刑辟,有炮格之法”,诛杀忠臣,包括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囚箕子(《史记·殷本纪》)。统治后期尤其昏暴奢糜,几乎天天“酒池肉林,作长夜之饮”,终致亡国。如此看来,以现今科学的观念来分析,制度的建设永远比明君更重要!鹿台从此也成为一个象征,一个亡国的象征,而被永远记人了历史的长河中。
求贤之台:黄金台
黄金台系燕昭王所筑,亦称招贤台、幽州台,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求贤天下之地。史载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即位之初,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燕国:多年的内乱加上敌国的侵扰,使燕国已经到了几乎灭国的边缘,是继续沉沦还是绝境奋起?昭王选择了后者,并且敏锐地意识到,要想中兴燕国,必得贤良的辅佐方可,于是我们看到了如下这段对话:昭王问:“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答:“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寡人将谁朝而可?”“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然后我们又看到了接下来的一幕:“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战国策·燕策一》)经过多年的奋发图治、秣马厉兵,“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人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齐国几乎亡国,自此之后一蹶不振。
文学之台:铜雀台
铜雀台系三国曹操所筑,另有姊妹台两座:金虎台(金凤台)和冰井台,遗址位于邯郸市临漳县三台村。公元210年,曹操灭袁,建都邺城,于漳河畔修建铜雀台,《水经注·浊漳水》记载,三台在邺城的西北隅,“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尽。”
怎么样开通支付宝
如何解除dnf安全模式铜雀台修筑的初衷,大多数人认为是曹操想要“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三国演义》诸葛亮语),此说为文学语言,放眼望去,“可爱的奸雄”曹操又岂是仅仅耽于享乐之辈?历史记载曹操灭袁之后,夜宿邺城,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苟攸说:“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此说虽有附会之意,但从一侧面也说明了筑此台的初意:抱负远大的统治者虽然也爱美人,但更爱江山!铜雀台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和象征,即“建安文学”的所在地。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文姬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臆,慷慨激扬,互为唱和,谱写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这当中最具浪漫彩的人无疑是曹植,这位文采飞扬的年轻人给我们留下了诸如《铜雀台赋》、《白马篇》、《七哀诗》、《洛神赋》等著名作品,特别是《洛神赋》一文,作者虚构了与洛神的邂逅相遇,从而心生爱慕思恋,洛神形象美艳绝伦,人神之恋飘渺凄美。后世历代对此文推崇不已,想来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说的某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