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1、兰田玉
  产于陕西省兰田县。兰田玉外观为黄、浅绿,不透明,硬度为摩氏4度。
属蛇纹石化的透辉石类。兰田玉开采历史悠久,见于汉书,张衡及班固等文赋记载
。现仍有玉石矿生产。因产量不多,汉代以后,各地均采用和田玉为玉材。
所以兰田玉开采和应用渐渐失传。以至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
兰田为葱岭(昆仑山)的别名,兰田为储运玉石之地等推论。地质部门
曾对现尚开采的兰田玉进行了考察。据宝石协会副会长弈秉璈的研究,
陕西咸阳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钻石鉴别"兽面纹玉辅首"即采用兰田玉制作,
可知汉唐人盛赞的蓝田美玉的产地即在当时京城附近。
  2、南阳玉
  南阳玉的矿区地处独山,又称"独山玉""杨钰莹为什么复出独玉"。南阳玉为斜长石类玉石,
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
硬度为5.56.5度。南阳玉为多玉石。常见为两种或三种以上调组成多玉,
颜鲜艳,分别称为:水白玉、白玉、乌白玉、绿玉、绿白玉、天蓝玉、翠玉、
青玉、紫玉、亮棕玉、黄玉、黄蓉玉、墨玉及杂玉等。南阳玉开采历史悠久,
陕西神木石峁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斧,1952年发现的殷墟玉器,
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玉器都发现了以南阳玉为玉材的例证。
现陈列于北海团城的元代渎山大玉瓮,也是用南阳玉琢制的。据文献记载,
南阳玉的开采在汉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独山上还有一千多个古代采玉的矿坑,
可见南阳玉开采的历史之久,规模之盛。南阳玉的储量相当丰富,
至今仍可形成规模生产。
  3榴莲的功效和营养价值、酒泉玉
  产于甘肃祁连山脉,因又有祁连玉之城。属蛇纹石族玉石。半透明,
以绿为多,带有均匀的黑斑点。硬度为4.5度至5度。酒泉玉的开采史可
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武威娘娘台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的精美玉璧,即以酒泉玉制成。
  4、铀岩玉
  因主要产地在辽宁釉岩而得名,又称铀玉。属蛇纹石,形成于镁质碳酸岩
的变质大理石中,我国这种地质环境的矿床很多,因而类似铀玉的产地很广泛。
铀玉外观呈青绿,黄绿。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硬度为3.5度至5度。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所用玉材,产于铀岩境内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
商代妇好墓出土玉器多数玉材与铀岩瓦沟矿产铀玉近似。瓦沟矿铀玉开采历史悠久,
储量丰富。为我国当前主要产玉矿区,产量占全国60%左右。
  5.和田玉
  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
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青绿、黑、黄等不同泽。多数为单玉,少数有杂。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5.5度至6.5度。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材,均为采集籽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一万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1)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
田玉中优质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繁荣期,都极为重视选材,优质
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
  2)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白呈凝脂般
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代极
推崇羊脂白玉。
  3)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着区别,仅玉白中泛淡淡的青绿,为和田玉
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4)青玉: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匀净,质地细腻,
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
的主要品种。
  5)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调。
根据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粟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度浓重
的密蜡黄、秋葵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为""谐音,
有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6)糖玉:氧化铁渗入透闪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皮壳,深红呈"糖玉"
"虎皮玉"、白略带粉红的称"粉玉"。糖玉常和白玉或素玉构成双玉料,
可制作"俏玉器"。以糖玉皮壳籽料掏腔制成的鼻烟壶,称"金裹银"宜能增值。
  7)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成黑。墨玉多为灰白或灰黑玉
中夹黑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斑浓重
密集的称纯漆黑,价值高于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不均不宜雕
琢纹饰,多用于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8)碧玉:产于准葛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
以颜纯正的墨绿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
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6、独山玉
  独山玉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河南玉"
也有简称为"独玉"的。
  早在6000年以前,古人已开采独山玉,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
有不少独山玉的制品。西汉时曾称独山为"玉山"
  独山玉由于泽鲜艳、透明度好等优点,跻身我国"四大名玉"之列。
高档独玉的翠绿的品种,与缅甸翡翠相似,故有"南阳翡翠"之誉。
一般独玉主要用于雕琢各种陈设件以及手镯、戒指、项链等饰物。
  独山玉是一种多玉石,按颜可分为八个品种。
  ①绿独山玉:绿至翠绿,半透明,质地细腻,近似翡翠,具有玻璃光泽。
  ②红独山玉:又称"芙蓉玉"。呈浅红至红,质地细腻,光泽好。
  ③白独山玉:呈白或灰白,质地细腻,具有油脂般的光泽。其品种
包括奶油白玉、透水白玉等。
  ④紫独山玉:呈暗紫,透明度较差。
  ⑤黄独山玉:呈黄绿。
  ⑥黑独山玉:如墨,故又称"墨玉"
  ⑦青独山玉:呈青绿,透明度较差。
  ⑧杂独山玉:多种颜混杂的独山玉。
  独山玉以正、透明度高、质地细腻和无杂质裂纹者为最佳
  7、岫玉
  产于辽宁岫岩县,故又称为岫岩玉。
  岫玉属于蛇纹石质玉石,颜多种多样,以淡绿为主,兼有黄、白、褐等,
质地较细腻,具油腻或蜡状光泽,半透明。
  岫玉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时有发现,说明他的应用历史悠久。
岫玉由于颜美观,硬度低,加工性能良好,制作大型玉雕座件和中小型陈设
玉时常被列为首选玉种。还被广泛用来制作各种小饰件以及人物、动物等工艺品。
  与辽宁岫玉同属蛇纹石质玉石,我国还有如下品种:
  ①南方岫玉:简称"南方玉",产于广东信宜,故又称"信宜玉",颜暗绿
至绿,透明度低,蜡质感重。为较低档玉雕原料,一般用来制作大型玉雕摆件等。
  ②祁连玉:又称"酒泉玉""酒泉岫玉",颜为墨绿,内含黑斑点
和团块、条带,半透明,质量较差。
  ③昆仑玉:又称"昆仑岫玉",玉质与辽宁岫玉很相似,但透明度较差。
产于新疆昆仑山麓。
  ④京黄玉:又称"京黄岫玉",颜淡黄至黄。产于北京十三陵老军堂。
  ⑤莒南玉:又称"莒南岫玉",颜呈黑绿,产于山东莒南县。
  ⑥云南玉:又称"云南岫玉"拍一下,颜呈绿,常含有绿泥石。
  8"八三玉"翡翠
  1983年在缅甸北部发现一种新类型的翡翠玉类,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
物理、化学特性的差异,饰品的特殊观感性,定名为八三玉。
  民间也有称为"巴山玉""爬山玉",也有的称为"硬钠玉""钠长硬玉"
""的分类上,也有将其列为"八三玉种"
  八三玉的岩石学名称为"蚀变硬玉岩"。具半自形-他形粒状变晶结构、
纤维状变晶结构,条带构造、碎裂构造、裂斑构造、糜棱构造、角砾构造。
硬玉矿物受挤压、变形、波状消光及硬玉的再结晶现象十分明显。硬玉矿物
结晶粒度一般在1mm以上,最大的实测达4mm,压碎、糜棱化后的硬玉矿物结晶
粒度一般在0.01mm以上。
  八三玉的结构、构造、矿物特征,综合反映了蚀变硬玉岩是受到了强烈地质
应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八三玉的显微裂隙、微裂隙及晶粒间的晶间隙都十分发育,
硬玉解理在变形过程中呈张性裂开也十分普遍。
  八三玉料的原始透明度与晶粒大小,裂隙发育程度,蚀变等因素有关,
晶粒大、裂隙少、蚀变弱则透,一般不透明-微透状,优化处理过的八三玉呈
半透明状。
  八三玉的颜以乳白、灰白、浅绿为底,底中常嵌布着绿、暗绿、
墨绿云朵状、浸染状、脉团块斑,尤如飘花。
  蚀变硬玉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硬玉,少量绿辉石、碱性角闪石,次闪石
为蚀变产物。
  通过大量的八三玉镯检测获得的结论,八三玉应定位于由硬玉为主要(90%
矿物成分组成的翡翠范围,由钠长石组成的钠长石玉不属八三玉范畴。
  八三玉由于内在结构的疏松,大部分需要优化处理,用聚合物充填方法使
八三玉内部及外表达到完美,但八三玉也不能都认同为"B"概念。
  八三玉"B"是优化处理中聚合物充填的最佳范例,是使玉感达到最佳境地,唐嫣邱泽
是对玉石资源最有效的利用。
  八三玉"B"鹿依luna的微博的一出现就被初识玉的消费者接受,主要原因是八三玉"B"
很好的外表美,相适应的便宜价格,在边贸地区(腾冲、瑞丽)玉镯的批发价
一般200-300/只。
  八三玉"B"玉镯是主打产品,底多呈乳浊白、浅绿,半透明状,
常有绿、暗绿飘花,紫外下具蓝白荧光,密度3.30g/cm3,具稻田干裂结构,
敲击玉体音沉闷。
  为使八三玉"B"玉镯质地、泽能保持得长久一些,
佩戴时应避免与热水浸泡,太阳光的曝晒,经常用湿毛巾擦洗,吹干后在绒布上
抛光,切忌用有机溶剂(酒精、香蕉水)擦洗。
  9、绿松石
  绿松石又称"松石",是一种具有蔚蓝的玉料。它是美国西南部人以及
世界穆斯林特别喜爱的玉石品种。绿松石象征着胜利和成功,在世界习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