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况
临泉县地处安徽省的西北边陲。地理座标北纬32o34′~33o10′,东经114o52′~115o31′。南与河南省淮滨、新蔡县毗邻,北与界首市及河南省沈丘县相连,西与河南平舆县、项城市交界,东与阜阳市区及阜南县接壤。南北长68千米,东西宽62千米。全县总面积1818平方千米,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4%,耕地173.7万亩。
临泉县河流密布,交通便利。南临洪河,北依泉河,中有谷河、润河、延河、流鞍河自然河道穿境东流,又有临艾河、界南河人工河道横贯南北。阜临、临鮦、临新公路是沟通东西交通的动脉,临艾、临南、临界公路有连接南北往来的要道。
临泉县地域属淮北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米至38米,自然坡降为八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由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洪水泛滥,形成了堆积平原。土壤构成主要有砂礓黑土、砂礓土和泥土3种,十分适宜种植作物。地下水位高,且含量丰富,可提取水量达3.6亿立方米,而且无、无味、透明、属中性偏碱性淡水,适宜生活和灌溉。地表水也十分充足,除洪河、泉河水流已污染外,其他河流均适宜灌溉,对农业生产颇为有利。
临泉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秋爽天气晴朗。年平均气温15.3℃左右。
区划人口
城关镇 | 杨桥镇 | 鲖城镇 | 高塘乡 |
谭棚镇 | 单桥镇 | 滑集镇 | 宋集镇 |
庞营乡 | 牛庄乡 | 土陂乡 | 庙岔镇 |
谢集乡 | 张营乡 | 吕寨镇 | 瓦店镇 |
姜寨镇 | 关庙镇 | 杨小街乡 | 黄岭镇 |
老集镇 | 韦寨镇 | 迎仙镇 | 田桥乡 |
范兴集乡 | 长官镇 | 陈集镇 | 工业园区 |
艾亭镇 | 陶老乡 | 白庙镇 | 张新镇 |
历史沿革
临泉,古称沈地。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十子聃季载封于沈,境内建立沈子国。公元前50
6年,沈为蔡国所灭,后蔡为楚国所灭。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平舆县。西汉时西部置鲖阳县。东汉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置阜阳侯国。隋开皇三年(583年)年始置沈丘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在今境内东部置高塘县。贞观元年(627年)入淮阴县。宋属顺昌府。明初入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为府,设阜阳县,即为阜阳西乡之地,在驿口桥(今老集)设府同知,在沈丘集(今县城)设巡检司。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9月,析阜阳县西乡设立新县,因县城滨临泉河,故名临泉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7年~1949年,境内分置临泉、泉南、泉阳三县和临泉市,归豫皖苏区第四地委、四专署所辖。1949年将三县一市撤销恢复旧临泉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71年属安徽省阜阳地区,1996年属安徽省阜阳市。
历 史 人 物
古代人物主要有:姜子牙(?~公元前1014年),姜寨集人,西周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聃季载(?~公元前1035年),周文王第十子,受周成王之封,建立沈子国;养由基
(公元前5~6世纪),杨桥集人,春秋楚国名将;费无忌(公元前6折千纸鹤世纪~公元前515年),杨桥集人,春秋楚平王三年(公元前526年)任少师,后升为太师,惯以谗言杀人;沈郢,东周时人,为周后裔,有才华,秦王欲命其为相,辞而不就;阴庆,东汉初人,鲖阳侯;戴凭,东汉汝南郡平舆(今临泉)人,汉武帝时为虎贲中郎将;何并,东汉汝南郡平舆(今临泉)人,任颍川太守;陈蕃(?~公元168年),东汉汝南郡平舆(今临泉)人,任郎中;胡综(公元182年~243年)东汉固始(今临泉)人,任建武中郎将;毕卓(公元4世纪),鲖城集人,东晋大兴321年任吏部郎;董绍(?~538年),北魏时鲖阳(今鲖城)人,孝武帝太昌二年封为车骑将军;舒元,宋朝沈丘(今临泉)县人,官居太常博士(为九卿之一);察罕帖木儿(?~1362年),元沈丘(今临泉)人,蒙古族,至正十六年任中书兵部尚书;扩廓帖木儿(?~1375年),元沈丘(今临泉)人,蒙古族,至正二十五年任中书左丞相,被封为河南王;张泌(公元14世纪),杨桥集人,元末贡生,随起义军给朱元璋做饭,升为光禄寺卿;李敏,明朝沈丘(今临泉)县瓦店人,洪武五年(1372年)任兵部尚书;朱奇壁(公元18世纪),清沈丘集(今县城)人,有善人之称;牛世亮(公元18世纪),清杨桥集南人,家境不甚富,乐于接济穷人;韦步彩(公元19世纪),清韦寨人,任台湾府参将。
近代人物主要有:连登榜(1802年~1863年),鲖城集东南连庄人、刘昌万(1814年~1863年)鲖城集西南小刘庄人,临泉境内捻军领导人;王百年,清杨桥集东王新庄人,授予四川省夔州府学教谕;吕近阳,清吕寨人,同治年间任永顺府知府;黎凤舞,清艾亭集人,出资修建艾亭集东头、南头两座桥梁;韦仲魁,清韦寨仁和寨人,光绪年间任云贵协镇都督;马凤刚(1855~1924),长官店人,回族,清光绪年间任西安知府;陈金荣(1872~1924),沈丘集(今县城)人,清光绪年间为五营统领,1924年9月任奉军第6军参谋长;王同春,清末杨桥集人,被封为建威将军。
现代人物主要有:李永顺、张蕴华、曹国勋、于国顺、王鸿儒、王鸿猷、姚振宇、李超凡、秦希义、周孟平、马元明、张克平、李仲白、刘国平、马鹤龄、韦允中、李金声、王建勋、王登科、张浩然、吕鼎才、秦庆林、郭和五、韦秀娥、王希铭、王大钧、张畏三、韦济民、刘绍光、张兰芝、吕霞光、诸成香、吕鼐远、谷国华、陶志远、彭亚英、王振锋、陈韧、韦学彬、周子健。
当代人物主要有:张刚剑、吕乃正、李文汉、高元斌、曹如章、牛斗、赵应铎、张麟德、高洁、王铭洪、赵敬修、李金保、刘素敏、崔同贺、马骐、张兆振、杨明涛、刘新民、李
影、刘永杰、梁爱英、、李明三、王国明、张靖华、刘洪亮、许洪海、黄新红、张晓东、赵勇、刘泽东
风俗民情
临泉县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和劳动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在近现代革命战争中,我们的先辈为我争自由、求解放,也生活和战斗在这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老丘堆 位于县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又叫沈子墓,长5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迹里是新故事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因为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老丘堆原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期受到暴雨冲刷和农民深翻耕作,现在相当小了。这里地势较高,地面干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村落。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费子街遗址 在涎河汇入泉河西岸的杨桥集费子街村。高出河床3米,长300米,宽150米,周围环水,中间有河流冲击形成的一条大沟。在这里采集有石锛、陶网坠、陶纺轮等古代文物。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
岗上遗址 在黄岭集东北1张靓颖个人资料千米处的岗上村头。长800米,宽200米,高3米。南部和西部是断层,断层处暴露出有烧土层和遗迹层。出土有蚌镰、骨镞、骨针、骨镖、石镞、石斧、陶纺轮、陶罐、獐牙、鹿角等大量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在上术三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但是没有发现青铜器,表明当时社会尚处于氏族公社会时期,还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捕鱼用的网坠、狩猎用的箭头,则表明渔猎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只有在氏族社会的晚期才能出现,说明母系氏族公社会已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社会的分工大致是:农业生产、渔猎为男子所担任;制陶、饲养家畜、纺织缝纫是女子的事情;年老的人负责指导、传授经验,并做些轻便事务;孩子们从事辅助性劳动。全体氏族成员人人都要劳动,产品显然掌握在父系家长手中,但仍为氏族成员所共享,还没有产生剥削和私有制。
沈子国古城 在县城西500米处的古城子。这里北依泉河,南临流鞍,地垫很高,瓦砾遍地,
地下文物埋藏丰富,城郭规模宏伟,轮廓清晰,确有一派古城堡的气象。
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聃季载被封于沈地,在此建立了沈子国,其后,聃季载的子孙们在此繁衍生息。
鲷阳古郡 在鲷城镇北郊,因面临鲷水之阳而得名。这里地垫很高,陶片瓦砾俯拾皆是,城池规模清晰。在此出土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如陶壶,陶鼎、铜镜、石馨及战国时楚国的黄金货币呈郢(YIUG影)爱(YUAN员)等。
鲷阳早在两汉、魏、晋时就曾两次设郡。一次在南朝封宋永初元年(420年)元月,刘裕废东晋称帝,改国号宋,将新蔡郡设在鲷阳。8月12日是什么日子30年后,又将郡移至汝南。另一次在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道成废宋,改号齐,将新蔡郡改为北新蔡郡,仍设在鲷阳。
毕卓墓 在鲷城镇1千米处,高4米,周长80余米,宏伟威严。墓内分为正室、后室、西室、东室。全为青砖结构,墓砖上刻有鸟花纹。毕卓为晋朝鲷阳人,曾任吏部郎。因嗜洒如命,醉盗领家酿酒而传笑古今。1958年,当地众掘墓取砖,曾挖出大量五铢铜钱和一只洒壶,及一“吉士夫人”的砖刻。
银杏树 在县城西古迹子处。银杏树、古城子、老丘堆并称为临泉三大古迹。树高30余米,胸围8米。九棱十八丫、本十二枝杈,已有两千多年的树龄,至今仍枝叶繁茂,挺拔苍劲,银果累累。突出地面的根部,自然形成的各种造型,如雄狮巨龙,如跃虎奔马,千姿百态,任凭想象。其中,在一根木上可见一清晰的马蹄印,附近根木上又有一个脚印。传说,为明未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闯王攻打北京时,在此倚树稍息留下的。
据林业工作者考证,离城市这么近,又这么大,这么古的银杏树,为全国第一。此树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树木。
老枸桔树 在鲷城镇古鲷阳城遗址处。相传为元朝未年大将察罕铁木尔在鲷阳城建花园时所植,至今已有660余年的历史。
其树虽然不大,但经年已久。高3米多,上部主干老死之后再抽新干,新干死后又发新干,如今五代树干残枝历历在目,可见其古老之甚。而今所发新枝,仍绿叶茵茵,并结果数枚。每年都有众多慕名者来此观赏一番。
育才阁 在长官集中心的涎河南岸。是革命烈士张蕴华于1929年任长官小学校长时所建。当
时,他组织有学生会、穷人会、夜校等,提出“陈绮贞演唱会扒庙宇,打神像,兴学堂”的口号,带领学生、教师和穷人先后扒掉7座庙宇,建成育才阁后,他在大门上写一别对联:“竖起两根硬骨头;誓与土劣拼死命”。在二门上写一副对联:“有什么思想说什么话;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育才阁有上、中、下三层,共16间。第一、二层为教室,第三层仅一间,仿意大利式建筑。从整体看,既美观而又严整,既朴实而又和谐。
长官清真寺 在长官集南首。建于明代万历(中心对称1573)年间,已有420余年历史,当时作为长官店回民礼拜场所。大门楼悬挂一横匾,上书“古清真寺”;二门楼横匾“率由理门”;北讲堂匾额“主敬存诚”;大殿明柱上有对联:“认真主无影形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远唯一理在心”小时代的结局。1983年县政府拔专款又重修大殿6间,南讲堂6间,北讲堂5间及大门楼和二门楼,使清真寺面貌焕然一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