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
第27卷 第2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T aiy uan U niver sity o f T echno log 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n.2009 
V ol.27 N o.2
新年开工祝福语六朝志怪小说中“祈寿情节之文化考察
张黎明,李 艳
(天津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2)
  摘要:祈寿情节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一大情节类型,是民间祈寿信仰、祈寿心理的反映。祈寿情节中首先展现了不同的祈寿方式,可分为三类:祭星祈寿、向鬼祈寿、向佛祈寿。通过这些祈寿情节可以看出民间祈寿心理的某些特点,即祈寿的功利性、人情化特点以及儒、释、道的交互影响。祈寿情节的频繁
出现体现了六朝乱世中人们对生命的热情、对苦难现世的执著。
关键词:祈寿;祭星;借寿;功利性;人情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9)02-0057-05
  人情都是好生惧死,祈求长寿是汉民族中起源较早、影响深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风尚、宗教祝祷、艺术审美中都可以寻见这种祈寿文化的印记,在这其中小说作品的展现又更加直观而生动。本文拟就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祈寿情节加以分析,以探求这一时期世俗民众的祈寿心理特征①。
现实生活中,祈寿的方式多种多样,孩子的长命锁、百岁宴,老人的重阳节、寿星图;简单的默默祝告上苍,复杂的做法事、摆道场、请神送佛,不一而足。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祈寿情节就首先展现了不同的祈寿方式。
(一)祭星祈寿
在民间信仰中,祈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寿星。汉魏时,寿星执掌国之福寿,是当时的国家祭祀之一。《史记·封禅书》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1]这大约是在古代
星占思想基础上发展来的。除了寿星,还出现了拜祭北斗祈寿的观念,《搜神记》卷三《北斗南斗》是对这一祈寿方式的较早记载:术士管辂见到赵颜,谓其必定夭亡,赵父求管辂为赵颜延命。管辂让其准备“清酒一榼,鹿脯一斤”,在卯日时,把所备之物献于正在下围棋的二人:
颜依言而往,果见二人围棋,……饮数
巡,北边坐者忽见颜在,叱曰:“何故在此?”
颜唯拜之。南面坐者人语曰:“适来饮他酒
脯,宁无情乎?”……语颜曰:“救汝至九十
年活。”颜拜而回。管语颜曰:“大助子喜,
且得增寿。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
南斗。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
从南斗;祈福皆向北斗。”[2]
这是一个朴素的有趣故事,文中物什的选择也颇为经心:清酒、鹿脯、桑树、围棋等,都是与长寿有
关的吉物;而且一顿酒、脯换来了增寿至九十的超级回馈,可见在人们的想像中主生死的南斗、北斗还是极为慷慨,非常有人情味的。在古人的观念中,斗星曾被认为是极星,是天地的中心,掌管生杀化育。后来这种观念为道教所吸收、利用,成为道教的一大祝祷对象[3]。汉魏时,这一观念的道教彩还较淡,主要是建立在北斗君掌管阴间鬼事的信仰基础上,如纬书《老子中经》谓北斗“持人命籍”,各种阴间冥吏统归“鬼官北斗君差遣”[4]。在六朝志怪小说中,虽然阴曹地府主要由泰山府君掌握,但“北斗主死”的观念依旧常见。如《搜神记》卷九的“道士吕石”中吕石梦见到了北斗门下,随后亡:“石昼卧,梦上天,北斗门下见外鞍马三疋,云明日当以一迎石,一迎本,一迎思。石梦觉,语本、思:`如此,死期至,可急还,与家别。'”[2]《幽明录》中有“王姥”事:“吴时,有王姥,年九岁病死,自朝至暮复苏,云:`见一老妪,挟将
*收稿日期:2008-11-24
作者简介:张黎明(1976-),女,山东邹平人,天津大学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生,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① 求仙访道以求长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之内,虽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祈寿行为,而且汉魏六朝的神仙传记不乏其数,但宗教的狂迷并不能完全代表俗众的虔诚。
飞见北斗君'”[5]。在这些故事中,北斗君掌人生死之道甚明,人会死亡是北斗君见召,死后也要去见北斗君,这与后来泰山府君、阎罗的司职是一样的。
祭北斗星求寿的描写在以后的戏剧、小说中也多见。元杂剧中王晔的《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中桃花女与周公斗法,教导彭大在三更拜祭北斗以延寿:〔正旦云〕明日晚间,正当北斗星官下降,你买七分儿香纸花果、明灯净水供养
着。……你休害怕,不拣那个星官,扯住一
个。他问你要官呵,你便道我不要;他问你
要禄呵,你便道我不要;他道你都不要,你
可要什么,你便道我则要些寿岁。恁的呵,
便好救你的性命不死了也[6]。
这个祈寿的过程与赵颜求寿有点相似,只是北斗已由一人变成了七人,而且官禄寿命之事都管。白话小说中祈禳北斗的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诸葛亮“披发仗剑,踏罡步斗”,“祈禳北斗”[7]。在这些故事中,道教彩都极为浓重,诸葛孔明也完全是一道士形象,祈禳过程有一定程式,而且有诸多禁忌,孔明祈寿失败即是因魏延闯入,无意中踏灭主灯触犯了禁忌。这样一些描写已完全纳入道教信仰的语境中,不似“北斗南斗”中那浓浓的世俗人情味、烟火气。
(二)向鬼祈寿
魏晋时,鬼论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人死后都可成鬼,泰山为阴司,泰山府君统辖一切鬼魂[8]。既然人的死亡都是泰山府君见召,那么为延长寿命,求助于鬼差则更为方便实用。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有多篇向鬼祈寿的篇章。《戴祚甄异传》中“张闿”条比较有代表性,张闿路遇一人卧于道侧,因足病不能行走,张闿把车上所载之物丢弃,载其上路,到家后,此人才明言自己是来收张闿的鬼:
“我是鬼耳!承北台使,来相收录;见君长者,不忍相取,故佯为病卧道侧。向乃
捐物见载,诚衔此意;然被命而来,不自由,
奈何!”闿惊,请留鬼,以豚酒祀之。鬼相为
酹享,于是流涕固请,求救。鬼曰:“有与君
同名字者否?”闿曰:“有侨人黄闿。”……谓
闿曰:“君有贵相,某为惜之,故亏法以相
济;然神道幽密,不可宣泄。”闿后去,主人
暴心痛,夜半便死。闿年六十,位至光禄大
夫[5]。小学生作文我的同学
这条向鬼祈寿的故事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以豚、酒招待鬼使,鬼虽言“被命而来,不自由”,但依旧能为人方便;二是借寿得以延命的方式;三是“神道幽密,不可宣泄”的禁忌。这三点在同类故事中多次涉及。借寿是一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的一种风尚,当然现在大多数是体现在心理层面。魏晋时,这应是一种开始被广泛接受的信仰,现在保存在文献记载中较真实的例证应是东晋王徽之(子猷)借寿给兄弟王献之(子敬)一事,这件事记载于《幽明录》中,子敬病重不治,子猷愿意以己命相代,但道师却曰:“夫生代死者,以己年限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贤弟命既应终,君候算亦当尽,复何所代?”[5]后果然死亡。
这件事说来荒诞,但我们又可以从其他材料窥见其真实性。在《世说新语·伤逝》中有子猷、子敬相继亡故的感人至深的文字。而王氏一族又信奉五斗米道,想来这种请道士帮助借寿的事是可信的。
向鬼祈寿是幽昧难道之事,而且人们相信这些事都是鬼吏私自行事,所以不可将此事透露就成为一种强烈的禁忌,犯忌必定前功尽弃。《述异记》中“费庆伯”条就是因犯忌而祈寿不成的故事:
……庆伯方知非生人,遂叩头祈,三驺同词,因许回换,言:“却后四日,当更诣君,
可办少酒食见待,慎勿泄也。”如期果至,
云:“已得为力矣。”庆伯欣喜拜谢,躬设酒
比热容练习题食,见鬼饮啖不异生人。临去曰:“哀君故
尔,乞秘隐也。”庆伯妻性猜妒,谓伯云:“此
必妖魅所罔也。”庆伯不得已,因具告其状。
俄见向三驺,楚挞流血,怒而立于前曰:“君
何相误也?”言讫失所在。庆伯遂得暴疾,
未旦而卒[5]。
此条故事首尾完整,情状鲜明。费庆伯本已经祈寿成功,但经不住性妒的妻子的猜忌,具说其事,犯了禁忌,被鬼吏怒责,不久暴卒。
(三)向佛祈寿
佛教从传入中国始,就成为影响民众信仰的一大力量。佛教本来执著于来生,并非要刻意延续今生,但普通民众并不理会这些,他们尊奉的只是诸佛菩萨具有大慈大悲之心,可以解救一切众生之苦。这种思想在《宣验记》等“释氏辅教之书”中随处可见。如何延寿,佛家曰持斋念佛,供奉菩萨就可以延长本来会夭亡的年寿。《宣验记》“郑鲜”条:
郑鲜,字道子,善相法。自知命短,念无可以延。梦见沙门,问之:“须延命也,可
六斋日放生念佛,持斋奉戒,可以延龄得福
58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7卷
也。”因尔奉法,遂获长年[5]。
这是一条极为简单的导人向善,让人信奉佛法的故事。《冥祥记》中有“郑鲜之”条,从名字看,大约是同一故事的不同讲述。“郑鲜”条是顺序记事,“郑鲜之”条是死后倒叙。郑鲜之死后显灵,告诉人曰:“吾寿命久尽,早应过世。赖比岁来敬信佛法,放生布施,以此功德,延驰数年耳。”[5]同样是强调放生可以延寿的佛家观念。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朝政更迭、南北冲突、朝臣叛乱、农民起义、自然灾害都会使人民面临生命威胁。在危急时分如何保全生命尤为重要,佛教给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祈寿方式:千百遍的诵
念“观世音”。由这样一种救难方式创造出来的故事在“释氏辅教之书”中比比皆是,其叙事模式通常都是一个人处于危难中,没有任何求生的依凭,惟苦念“观世音”法号,于是化险为夷,保住性命,以后就开始奉佛,或者奉佛更加精进。兹举一例以观全貌,《宣验记》“高荀”条:
荥阳高荀,年已五十,为杀人被收。锁顿地牢,分意必死。同牢人云;“努力共念
观音。”……荀日用心,钳锁自解。监司惊
惧。语荀云:“若佛神怜汝,斩应不死。”临
刑之日,举刀刃断。奏得原免[5]。
这样的事情看来非常荒诞,但这是在民间祈寿心理与宗教的虔诚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也是在乱世中给予普通民众的一剂强心针。
小说中的祈寿情节根植于现实中的祈寿心理,它虽然不能反映这一心理的全貌,但可以展现某些有特点的侧面。从六朝志怪小说所涉及到的祈寿情节,可以窥视到这一时期祈寿心理的某些特点。
(一)追寻一己之福:祈寿中的个人功利性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孔儒价值体系下的社会标准、体利益。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一己的悲欢离合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寿星的职掌最初是国运长久,也即是国之寿。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不见,兵起。”[1]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但与人的寿考无关,是国运兴衰,因为见不到寿星,就预示要有战乱发生[1]。《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东汉明帝主持的一次祭祀寿星仪式,同时还宴请古稀老人[9],虽然把天上寿星与人间老人联系起来,但祈愿长寿掩盖于浓重的政治彩之下。由此可见,在当时官方信仰中,拜祭寿星是关乎国运兴衰以及社会教化;而在民间信仰中,不管是祭寿星还是祈北斗都只为一己的生命。“北斗南斗”中祭星的赵颜只是一个普通青年,祈求延长的是自己的年寿。诸葛亮身处国家存亡之中,但其祈禳北斗不是为汉祚长短,还是自己的年寿。
借寿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情的温暖,如子猷、子敬兄弟情深,才会有借寿之举。但这不是借寿的全部内涵,有的时候是向毫不相干的人借寿。上文所举“张闿”事,向黄闿借寿,只是因为二人“同名字”。《幽明录》中“北府索卢贞”条中索卢贞死后见到生前上司的儿子荀粹,荀粹有心放还他:“君算未尽,然官须得三将,故不得便尔相放;君若知有干捷如君者,当以相代。”于是索卢贞得以生还,他所举代的龚颖不久死去[5]。《杂鬼神志怪》中有刘赤斧“梦蒋侯召为主簿”,刘赤斧于是往蒋侯庙陈情:“母老子弱,情事果切,乞蒙放恕。会稽魏边多才艺,善事神,请举边自代。”[5]由于蒋侯拒绝,此事未果。在这些借寿中所关照的都是需要借寿的人的感受,而被借寿的人就只是一个符号,没有予以表现。
从道德层面来说,以他人的生命延续自己的生命是为人诟病的事,但民众就是这样的信奉者、实践者。
(二)一餐酒食的回报:祈寿的人情味、世俗化特征
在古人的想像中,鬼、神既是高高在上、不能触犯的,也能关心俗世、体恤民情。所以,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祈寿不需要复杂的程式,不需要高昂的代价,大多数情况下,一餐酒食足矣。“北斗南斗”中是“清酒一榼,鹿脯一斤”,“张闿”是“以豚酒祀之,鬼相为酹享”,“费庆伯”中是“可办少酒食见待”。这样的情节设定颇令人玩味,以简单的操作代替复杂的程式,以至少的付出获得至多的回报,大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对普通民众生活的理解与体味。在民众的想像中,鬼、神虽比人强大,但也有物质需求,而这种物质需求又仰仗人来提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简单的逻辑:是拿彼此最易得、最能掌控的东西来交换,一餐酒食对人来说容易操办,而对鬼、神却很重要。会有这样的观念也是建立在现实中普通民众祈祝形式的基础上。在官方或者宗教层面上,祈寿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一定的步骤,一定的声势。如诸葛亮的祭星就要求祈禳七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里安放本命灯,由四十九人守护,又要执皂旗、穿皂衣。这样复杂的道具不是普通民众所能具有的。所以,六朝志怪小说中
59
第2期              张黎明等:六朝志怪小说中“祈寿”情节之文化考察
的祈寿情节所反映的是世俗小民的渴盼,也就单纯而质朴,可效仿,可操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在这些祈寿故事中还强烈地传递出这样一点:掌握人生死的鬼神都颇有人情味,通过个人的祈求是可以达成心愿的。“北斗南斗”中南斗(南面坐者)就很能明白俗世的人情请托:“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其他的鬼帮助借寿延命的也都是鬼吏“哀君”、“惜之”。有的时候,人的真情也能打动鬼,从而获得延寿。如《幽明录》中琅邪人王氏死后向鬼陈情曰:“`妇已亡,余孤儿,尚小,无奈何?'便流涕,此人为之动容,云:`汝命自应来,以汝孤儿,特与三年之期。'”于是复生,增加了三十年的阳寿[5]。在这些祈寿故事中,虽有未能如愿的,但大多数都得偿所愿,这多少透露出人们祈寿中的乐观心态,年寿有终是多么令人丧气,但还有祈寿一途可以尝试,这又给人生增添了多少安慰。
(三)儒、释、道的交融
在汉魏六朝时期,儒、释、道三家还都处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道教、佛教还刚刚起步,但它们都已开始在祈寿信仰中发挥作用。
对于儒家而言,比较注重人的社会性。君子之德是长寿之本,故曰“仁者寿”(《论语·雍也》)、“德润身”(《礼记·大学》),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精神内守,心宽体胖,得以高寿。体现在民间信仰中,仁
德之人会是长寿之人,行德向善之人也易得到神灵的祝佑。《戴祚甄异传》中“张闿”事中,在张闿向鬼祈寿之前,有考验道德的情节,鬼谎称足病,张闿丢弃车上的物品送鬼到家门。鬼感念其长者风范,愿为其借命延寿。那么,在这个故事中,张闿的仁善就尤为重要,能得以延命是对他的奖掖。将寿考与德行联系起来的思维模式在其他故事中也有体现,同样是《戴祚甄异传》中有“华逸”事,华逸死后现身家中,云:“我本命虽不长,犹应未尽,坐平生时罚挞失道,又杀卒及奴,以此减算。”[5]人寿之“算”本已设定,但又会有增减,这增减的标准即是人行为的善恶。这样一种情节设定也多见于后世小说中,传达着小说的教化作用。
与儒家相比,道家更为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而道教就更关心俗世的快乐。追求长生不死,看重服食养生,创造出长生的仙人来给予普通民众长寿的信心。虽然本文并没有讨论以求仙访道来祈寿的模式,但无可否认在民间的祈寿信仰中,道教的影响应是最大的。在魏晋六朝时,这种影响最可关注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塑造了一位长寿的楷模:彭祖。二是养生求长寿之法。养生是魏晋六朝的热门话题,也是道教中庞大而系统的理论。三是道士在人们祈求长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人们相信那些得道之人可以指引长寿的正确方法,方士、道士、巫师都扮演着这样的角①,如“北斗南斗”中的方士管辂,子猷愿借寿给子敬一事中的道人以及下文所要论及的女巫等等。
佛教与祈寿信仰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祈寿信仰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宣讲的方式,而佛教也为祈寿到更多的途径。但在魏晋六朝时,佛教还主要是利用祈寿信仰,利用人们对死亡的忧惧来宣
读的拼音扬教义,而对于如何延寿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前文所举“向佛祈寿”故事多较为单调,情节重复。也正因为处于这种起始阶段,有时佛家祈寿还需要巫术的帮助。如《冥祥记》中“齐僧钦”为延寿就佛道并行:
宋齐僧钦者,江陵人也。家门奉法,年十许岁时,善相占云:“年不过三六。”父母
兄弟甚为忧惧,僧钦亦增加勤敬,斋戒精
苦。……疾终不愈。时有一女巫云:“此郎
福力猛盛,魔魍所不能亲,自有善神护之;
然病久不差,运命或将有限。世有探命之
术,少事天神,颇晓其数,当为君试效之。”
于野中设酒脯之馈,烧钱,经七日七夕,
……僧钦于是遂差,弥加精至,其后二十四
年而终,如巫所言,则一筭十二年矣[5]。
“斋戒精苦”、“斋祈弥励”是佛家方式,“酒脯之馈,烧钱,经七日七夕”又是巫师(道士)祈寿仪式中的常用程式。这个故事的要旨也是导人向佛,但故事讲得极为克制,没有前文所举“高苟”故事中苦念观世音法号的简单和狂热。而这种克制也说明外来的佛法教义与本土的祈寿信仰相互磨合、利用的初期状态。
祈寿是一种民俗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欲求,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使其进入志怪小说成为一种可能。同时,祈寿不仅进入志怪小说,而且还反
60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7卷
①这三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就把其看作是同一身份。参见詹觐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复被运用,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情节类型。这种情节类型不仅是对祈寿文化某些侧面的形象化展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六朝乱世中人们对生命的热情,对苦难现世的执著。这种生命的热情与执著又同时是祈寿行为长久不息的内在动力,是祈寿民俗中最永恒的亮。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76.
[2] 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M].北京:
梦见掉牙齿是什么意思
中华书局,2007.66.
[3] 韦 兵.道教与北斗生杀观念[J].宗教学研究,2005,
(2):135-139.[4] 万晴川.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98.
[5] 鲁 迅.古小说钩沉[M].济南:齐鲁书社,1997.155.
[6] 徐 征,张月中,张圣洁,等.全元曲[M].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1998.4770.
[7] 刘世德,郑 铭,点校.三国志演义[M].北京:中华书
局,2001.662.
[8] 石昌渝.论魏晋志怪的鬼魅意象[J].文学遗产,2003,
(2):15-24.
[9] 宋·范 晔,撰.唐·李 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
华书局,1973.3124.
On the Plot of Praying for More Life in Liuchao Novels
ZH ANG Li-ming,LI Yan
团员自我评价(Chinese D epartment,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A bstract:The plot o f praying for mo re life is one o f impor tant type in Liuchao novels,w hich re-flect folk beliefs abo ut life.H ow to pray fo r mo re life?there are three w ay s in the novels,w hich are offering sacrifices to stars,praying to ghosts and pray ing to Buddha.Three features w hich are utilitarian,hum an feeling s and relig ious influence are sho w n in the plot o f praying fo r m ore life. Key words:praying for m ore life;offering sacrifice s to stars;bo rrow ing life;utilitarian;human feel-ing s
(编辑:赵树庆)61
第2期              张黎明等:六朝志怪小说中“祈寿”情节之文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