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原⽂及翻译赏析
  《促织》是蒲松龄受到吕毖的《明朝⼩史》记载以及冯梦龙《济颠罗汉净慈寺显圣记》中济公⽕化促织的故事的影响,经过艺术加⼯⽽作。以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促织》原⽂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促织》原⽂及翻译赏析篇1
  促织
李玉刚老婆是谁
  促织甚微细,哀⾳何动⼈。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古诗简介
  《促织》是唐代诗⼈杜甫创作的⼀⾸诗。此诗是诗⼈听闻蟋蟀⽽感秋。⾸联写蟋蟀哀⾳的不同寻常,中
间两联写蟋蟀鸣声不断对⼈们⼼绪的影响,尾联以蟋蟀叫声不受礼俗影响作结。全诗运⽤衬托、互⽂等⼿法,抒发了诗⼈的羁旅愁怀之感。
  翻译/译⽂
  蟋蟀的鸣叫声⼗分微细,那哀婉的声⾳多么动⼈!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鸣叫似与我⼼相亲。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泪下?结伴多年的妻⼦也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如此感⼈。
  注释
  ⑴促织:即蟋蟀,今⽢肃天⽔⼀带俗称“⿊⽺”。
  ⑵哀⾳:哀婉的声⾳。
  ⑶“草根”句:蟋蟀在野外草根间鸣叫,因霜露寒冷,故鸣声不畅。
最强蜗牛神龙
  ⑷亲:近。
  ⑸得:能够。
  ⑹放妻:指妻⼦。⼀说指被遗弃的妇⼥或寡妇。
  ⑺悲丝:哀婉的丝乐。急管:激昂的管乐。
  ⑻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然真切的鸣声。
  创作背景
  这⾸诗是杜甫于乾元⼆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感秋,⾄⽽牵动了思乡之情,作此诗抒发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就⾃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休⽌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个⽉,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久客在外,⼼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激,往往不禁泪下。这⾸诗,就是诗⼈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句的“何动⼈”构成对⽐,衬托哀⾳的不同寻常。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不论在什么地⽅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不得不流泪,再也⽆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或寡妇也在半夜⾥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这种“互⽂”格式的使⽤,⽤表⾯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的修辞⼿法。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较,⽽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何动⼈”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的思乡愁苦之情。
梦幻西游剧情点  名家点评
  明代⾼棅《唐诗品汇》:刘云:结得洒落,更⾃可悲。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不似咏物,只如写情,却移⽤作写情诗不得,可为⽤虚之法(“久客”⼆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促织甚微细,哀⾳何动⼈?”问词也。草根,床下,见其微细,客泪妻悲,见其动⼈;此应“何”字,⽦答词也。公诗所以感激⼈者,正在于此,⽽借微物以发之;推⽽⼈之,虽《咸英》、《韶濩》所以异于俗乐者,亦在于此。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草根吟不稳”,顶“哀⾳”,兼“微细”。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诗到结尾,借物相形。抑彼⽽扬此,谓之“尊题格”,如咏促织⽽末引丝管,咏孤雁⽽末引野鸦是也。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促织》咏物诸诗,妙在俱以⼈理待之,或爱惜,或怜之劝之,或戒之壮之。全付造化,⼀⽚婆⼼,绝作绝作!咏物诸作,皆以⾃⼰意思,体贴出物理情态,故题⼩⽽神全,局⼤⽽味长,此之谓作⼿。“久客得⽆泪”,初闻之下泪可知,此⼀⾯两照之法。写得⾍声哀怨,不可使愁⼈暂听,妙绝⽂⼼。
  清⾼宗敕编《唐宋诗醇》:以下六诗(指《萤⽕》,《蒹葭》、《苦⽵》、《除架》、《废畦》、《⼣烽》)全⽤⽐兴,《风》诗之草⽊昆⾍。《离骚》之美⼈⾹草,此物此志尔。
  清代浦起龙《读杜⼼解》:“哀⾳”为⼀诗之主。⽽⽈“不稳”。⽈“相亲”,⼜表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意。为“哀⾳”加意推原,则闻之⽽悲,在作客被废之⼈为尤甚。识得根苗在三、四,则落句不离。⾳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听之,便派与促织去。《离骚》同旨。
  《促织》原⽂及翻译赏析篇2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头进,试使⽃⽽才,
因责常供。令以责之⾥正。市中游侠⼉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胥猾黠,假此科敛丁⼝,每责⼀头,辄倾数家之产。
  ⾢有成名者,操童⼦业,久不售。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死何裨益?不如⾃⾏搜觅,冀有万⼀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发⽳,靡计不施,迄⽆济。即捕得三两头,⼜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旬余,杖⾄百,两股间脓⾎流离,并⾍亦不能⾏捉矣。转侧床头,惟思⾃尽。
  时村中来⼀驼背巫,能以神⼘。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婆,填塞门户。⼊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问者爇⾹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以听。少间,帘内掷⼀纸出,即道⼈意中事,⽆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顷,帘动,⽚纸抛落。拾视之,⾮字⽽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下,怪⽯乱卧,针针丛棘,青⿇头伏焉;旁⼀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成。
  成反复⾃念,得⽆教我猎⾍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见蹲⽯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似寻针芥。⽽⼼⽬⽿⼒俱穷,绝⽆踪响。冥搜未已,⼀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草间。蹑迹披求,见有⾍伏棘根。
遽扑之,⼊⽯⽳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得之。审视,巨⾝修尾,青项⾦翅。⼤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养之,蟹⽩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九岁,窥⽗不在,窃发盆。⾍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惧,啼告母。母闻之,⾯⾊灰死,⼤惊⽈:“业根,死期⾄矣!⽽翁归,⾃与汝复算⽿!”⼉涕⽽去。
  未⼏,成归,闻妻⾔,如被冰雪。怒索⼉,⼉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于井,因⽽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将暮,取⼉藁葬。近抚之,⽓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稍慰,但⼉神⽓痴⽊,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断声吞,
亦不复以⼉为念,⾃昏达曙,⽬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鸣,惊起觇视,⾍宛然尚在。喜⽽捕之,⼀鸣辄跃去,⾏且速。覆之以掌,虚若⽆物;⼿裁举,则⼜超忽⽽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伏壁上。审谛之,短⼩,⿊⾚⾊,顿⾮前物。成以其⼩,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狗,梅花翅,⽅⾸,长胫,意似良。喜⽽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名“蟹壳青”,⽇与⼦弟⾓,⽆不胜。欲居之以为利,⽽⾼其直,亦⽆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胡卢⽽笑。因出⼰⾍,纳⽐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增惭怍,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所⽤,不如拼博⼀笑,因合纳⽃盆。⼩⾍伏不动,蠢若⽊鸡。少年⼜⼤笑。试以猪鬣⽑撩拨⾍须,仍不动。少年⼜笑。屡撩之,⾍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骇,急解令休⽌。⾍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喜。⽅共瞻玩,⼀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愕呼,幸啄不中,⾍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已在⽖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失⾊。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集冠上,⼒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进宰,宰见其⼩,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尽靡。⼜试之鸡,果如成⾔。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悦,以⾦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舞。益奇之。上⼤嘉悦,诏赐抚⾂名马⾐缎。抚军不忘所⾃,⽆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嘱学使俾⼊⾢庠。后岁余,成⼦精神复旧,⾃⾔⾝化促织,轻捷善⽃,今始苏⽿。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百顷,楼阁万椽,⽜⽺蹄躈各千计;⼀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天⼦偶⽤⼀物,未必不过此已忘;⽽奉⾏者即为定例。故天⼦⼀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正,受扑责时,岂意其⾄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飞升,仙及鸡⽝。信夫!”
  赏析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盛⾏⽃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了⼀下,显出了勇敢善⽃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好闲的年轻⼈,捉到好的蟋蟀就⽤⽵笼装着喂养它,抬⾼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样等待⾼价出售。乡⾥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百姓摊派费⽤,每摊派⼀只蟋蟀,就常常使好⼏户⼈家破产。
  县⾥有个叫成名的⼈,是个念书⼈,长期未考中秀才。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吏报到县⾥,叫他担任⾥正的差事。他想尽⽅法还是摆脱不掉(任⾥正这差事)。不到⼀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百姓,但⼜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去寻,也许还有万⼀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挖⽯头,掏⼤洞,各种办法都⽤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只,也是⼜弱⼜⼩,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天中被打了上百板⼦,两条腿脓⾎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杀。
  这时,村⾥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神预⼘凶吉。成名的妻⼦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
的少⼥和⽩发的⽼婆婆挤满门⼝。成名的妻⼦⾛进巫婆的屋⾥,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帘外摆着⾹案。求神的⼈在⾹炉上上⾹,拜了两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张⼀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会⼉,室内丢⼀张纸条出来,那上⾯就写着求神的⼈⼼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样烧⾹跪拜。约⼀顿饭的⼯夫,帘⼦动了,⼀⽚纸抛落下来了。拾起⼀看,并不是字,⽽是⼀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样;(殿阁)后⾯的⼭脚下,横着⼀些奇形怪状的⽯头,长着⼀丛丛荆棘,⼀只青⿇头蟋蟀伏在那⾥;旁边有⼀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她展开看了⼀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画着蟋蟀,正跟⾃⼰的⼼事暗合,就把纸⽚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吗?细看图上⾯的景物,和村东的⼤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看到)有⼀座古坟⾼⾼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只见⼀块块⽯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侧⽿细听⼀⾯慢⾛,好像在⼀根针和⼀株⼩草似的;然⽽⼼⼒、视⼒、⽿⼒都⽤尽了,结果还是⼀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探索着,突然⼀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只见⼀只蟋蟀趴在棘根下⾯,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洞。他⽤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筒取⽔灌进⽯洞⾥,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看,只见蟋蟀个⼉⼤,尾巴长,青⾊的脖项,
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最好的睫毛膏⾦黄⾊的翅膀。成名特别⾼兴,⽤笼⼦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价值连城的宝⽟还珍贵,装在盆⼦⾥并且⽤蟹⾁栗⼦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去缴差。
  成名有个⼉⼦,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来看。蟋蟀⼀下⼦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也破了,⼀会⼉就死了。孩⼦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灰⽩,⼤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然会跟你算帐!”孩⼦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的话,全⾝好像盖上冰雪⼀样。怒⽓冲冲地去⼉⼦,⼉⼦⽆影⽆踪不知到哪⾥去了。后来在井⾥到他的⼫体,于是怒⽓⽴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对着墙⾓流泪哭泣,茅屋⾥没有炊烟,⾯对⾯坐着不说⼀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埋葬。夫妻⾛近⼀摸,还有⼀丝微弱的⽓息。他们⾼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孩⼦⼜苏醒过来。夫妻⼆⼈⼼⾥稍稍宽慰⼀些,但是孩⼦神⽓呆呆的,⽓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放在⼼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下。东⽅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兴得动⼿捉它,那蟋蟀⼀跳就⾛了,跳得⾮常快。他⽤⼿掌去罩住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刚举起,却⼜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
细看它,个⼉短⼩,⿊红⾊,⽴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狗⼦,梅花翅膀,⽅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意,他想先试着让它⽃⼀下,看它怎么样。
  村⾥⼀个喜欢多事的年轻⼈,养着⼀只蟋蟀,⾃⼰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跟其他少年⽃(蟋蟀)没有⼀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价格,但是也没有⼈买。(有⼀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笑,接着取出⾃⼰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成名⼀看对⽅那只蟋蟀⼜长⼜⼤,⾃⼰越发羞愧,不敢拿⾃⼰的⼩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成名⼼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处,不如让它⽃⼀⽃,换得⼀笑了事。因⽽把两个蟋蟀放在⼀个⽃盆⾥。⼩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鸡,少年⼜⼤笑。(接着)试着⽤猪鬣撩拨⼩蟋蟀的触须,⼩蟋蟀仍然不动,少年⼜⼤笑了。撩拨了它好⼏次,⼩蟋蟀突然⼤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起来,腾⾝举⾜,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会⼉,只见⼩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直咬着对⽅的脖颈。少年⼤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扑⽃。⼩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报捷⼀样。成名⼤喜,(两⼈正在观赏)突然来了⼀只鸡,直向⼩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蟋蟀⼀跳有⼀尺多远。鸡⼜⼤步地追逼过去,⼩蟋蟀已被压在鸡⽖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都变了。
忽然⼜见鸡伸长脖⼦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看,原来⼩蟋蟀已蹲在鸡冠上⽤⼒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加油词  第⼆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所有的都被⽃败了。⼜试着和鸡⽃,果然和成名所说的⼀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蟋蟀)⽃过了,没有⼀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闻名了。县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年多,成名的⼉⼦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只蟋蟀,轻快⽽善于搏⽃。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年,成名就有⼀百多顷⽥地,很多⾼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每次出门,⾝穿轻裘,骑上⾼头骏马,⽐官宦⼈家还阔⽓。
  异史⽒说:“皇帝偶尔使⽤⼀件东西,未必不是⽤过它就忘记了;然⽽下⾯执⾏的⼈却把它作为⼀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百姓⼀年到头抵押妻⼦卖掉孩⼦,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举⼀动,都关系着⽼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因为官吏的侵害⽽贫穷,⼜因为进贡蟋蟀⽽致富,穿上名贵的⽪⾐,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想
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天要⽤
这酬报那些⽼实忠厚的⼈,就连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点不假啊!”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学家,字留仙,⼀字剑⾂,别号柳泉居⼠,世称聊斋先⽣,⼭东淄川(今属淄博)⼈。早岁即有⽂名,深为施闰章、王⼠禛所器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岁始成贡⽣。除中年⼀度作幕于宝应、⾼邮作幕宾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
  家境贫困,对⼈民⽣活有⼀定的接触。能诗⽂,善作俚曲。曾以数⼗年时间,写成短篇⼩说集《聊斋志异》。其书主要运⽤唐传奇⼩说⽂体,通过谈狐说⿁的表现⽅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有《聊斋⽂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促织》原⽂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