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文化别样大别山
    英山建县于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历史上属安徽所辖,于1932年才划归湖北。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鄂皖交界处。东北与安徽省的岳西、太湖、霍山、金寨四县毗邻,西南与湖北的罗田、浠水、蕲春三县接壤。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疆,宋为毕昇故里,今为中国茶乡。全县版图面种1449平方公里,辖3乡8镇,309个行政村,两个AAAA级风景区(吴家山、桃花冲),一个全国红旅游精典景区(英山烈士陵园),两个生态旅游名村(乌云山村、百丈河村)。全县三乡八镇,309个行政村,总人口40余万,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贫困县,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贫县和对外开放县。
   我县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的故里,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馆藏文物5149件,文物普查登录文物点416处,国家一级文物6件,国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31件,省保单位10家。植根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外引内生,日益兴盛,自古流行汉剧、采茶戏、皮影戏、木偶戏。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英山采茶戏被誉为戏曲艺术的“活化石”,对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皖南花鼓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英山境内三河两岸的民间缠花、刺绣、剪纸、泥塑、木竹石雕、编织等艺人代
代相传,列入英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有52个,文化中心户和农家书屋256家。现有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1000余人,民间表演团体53个。全县文化系统有剧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新华书店、戏剧创作室、文化市场管理站等8个县直二级文化单位和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有干部职工265人(其中退休58人,文化站28人)。1995年以来,我县一直保持全省文化先进县的荣誉。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文化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繁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了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大力扶持,我县被省文化厅列为对口帮扶的联系点后,省文化厅各位领导情系英山,多次亲临英山检查指导工作,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近两年来,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普查、送戏下乡、纪念馆免费开放等专项扶持补助资金达400万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形成了经济欠发达,文化却相对繁荣的现象,形成了历史文化、红文化、毕昇文化、旅游文化、黄梅戏文化、民俗文化等六大文化为支撑的大文化格局。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承前启后。大别山古老而神奇的山;英山地处其核心,三
山夹两河的狭长地带,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乃狮龙之形七星拱月之县。三条山脉夹东、西两河,汇合于南河,入白莲下长江,素有“魁星点斗昭日月,山魂水魄毓英才”之称。
  石器时代英山就有人类活动,南河镇大地坪新石器遗址即是见证之一。据载:英山历史传承久远,乃古岳衡山,吴头楚尾,控引江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曾是古英国(英六国、英氏国),于战国时期“齐徐伐英之战”而灭亡。实为江淮文化、吴楚文化、南北文化、佛道文化的交汇地。不仅是皋陶部落,英布封疆,而且还是殷代名相傅说,唐代大学士沈佺期、大诗人司空图、清代“第二包公”金光悌等历史文化名人的诞生地或归葬地。南河王姓、东河郑姓、西河金姓一门三进士,代代人文辈出。特别是新时期,我县先后走出了熊召政、姜天民、刘醒龙等享誉国内外的文坛巨匠。植根于大别山深山沃土的文学、书法、摄影、音乐等艺术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年年茶叶节,处处新农村,户户农家乐,辉映着这块人文发地承前启后的自然空灵。
管彤结婚了吗  二、革命的红文化积淀深厚、继往开来。英山于1932年从安徽划归湖北,以“革命的山”著称于世。明清之前江淮82寨,圻阳48寨,英山就占其28寨,首寨天堂寨和旗寨英山尖均座落于境内,秦末英布反出骊山,立世安寨于英山尖,唐末黄巢起义根据地落脚于桃
花冲仰天窝。大革命时期,英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军从这里西征,红二十七军在此成立,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北上长征,红二十八军在此坚持斗争,因此,英山被称为安徽插入湖北的一把“永不卷刃的红尖刀”。抗战时期,英山是抗日模范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以此为后方通道,迂回鏖战在大别山。DX平两次总结“英山红验”,向党中央、汇报。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毕业学员英山逾百人,居全国县级第一。先后走出了彭干臣、付维珏、付奎清三位Z共中央军委委员,22位师级以上将领,二万多名英山儿女献身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英山的革命史是一部光荣的斗争史,自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英山解放,Z共英山二十四届县委坚持斗争,而成为“三十年红旗不倒”中国之最的苏区县。早在大革命时期,英山是鄂豫皖最早成立的苏维埃政权,三次为鄂豫皖边区中心县委的“红山县”。境内,现存革命遗址百余处,烈士墓遍布英山大地,著名的有红二十七军组建地、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沈家湾会议、大竹园会议、大田会议、羊角尖会议旧址,有刘邓大军宿营地、六纵十六旅宿营地、陈家河烈士殉难地,还有著名的牛背脊山战场、火炉尖战场、小桃花冲战场、吴家山大别山剿匪指挥部,早期革命领导人肖伯堂故居、陈卫东故居等等,彰显出英山这块“血染红土三尺深”的红土地,孕育的英山儿女献身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奉献人类社会前仆后继夺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革命遗址、古建精华之英山“段氏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红景点之一。
王传一电视剧  三、独有的毕昇文化璀灿夺目,亟待开发。北宋毕昇是举世公认的活字版印刷术发明家。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为推动人类的文化传播以及科技进步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有关他的事迹,仅见于同时代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所著《梦溪笔谈》卷十八“技术”,其中又仅只述及了毕昇的身份“布衣”,创制活字的时间“庆历(1041一1048年)中”,创制过程、工效以及活字版的归宿“其印为予从所得”,其生卒年月、籍贯、经历均无考。毕昇的故里及其生平遂成为千古未解之迷。
  1990年发现位於湖北英山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之阳的毕昇墓以来,陆续发现了毕昇孙毕文忠墓及其他相关文物.毕昇墓地,系依英山东河一山谷盆地名“毕家铺”,是今之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在宋代属淮南路蕲水县辖地,是湖北与邻省安徽交通孔道、古驿站、邮传塘、铺之一,北上占有北宋汴梁之地利,东可通过路治所在地杨州,临江通淮接受当时文化繁荣的另一中心杭州先进文化的传播与辐射。毕昇墓碑文清晰可辨,中间阳刻字两行“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其下共一“墓”字;碑左阴刻“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孝孙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碑右阴刻“皇祐四年二月初七日”;左右幡饰圈阴刻“日”“月”二字。1993年经湖北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确定墓碑为宋碑无疑,墓主为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1994年3月、5月,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厅文物鉴定专家小组先後
将此碑定为国家、省馆藏一级文物。1995年12月26日至28日,经国家新间出版署批准召开的“英山毕昇墓碑研讨会”在英山县举行。全国文物考古、印刷出版界有关专家与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等与会专家亲自考察了毕昇及其孙两墓墓地,并以诗代论,宣读了参加研讨会《喜而有作》四首七绝.其一是“名姓昭昭见梦溪,千年行迹至今迷。英山考古有新获,认得淮南老布衣”。其二是:“神主毕昇伴妙音,模糊岁月尚堪寻。纪年皇字仍留白,一字分明值万金。”其三是:“一棵摩尼不染尘,双圆日月字轻分。皇权帝号同仇忾,斧凿还应是义民”。其四是:“一石广招万口传,披荆斩棘共跻攀。读碑我慕杨观海,雕字分明是宋刊”。认定英山毕昇是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家。1996年3月按原状复制的毕昇墓碑,连同精拓拓片、照片及相关文物送北京,同年在竣工落成的规模壮大的中国印刷博物馆陈列展出。由此,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是英山人,得到国内外文物考古、新闻出版界的认同,千古之迷成定论。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毕昇及其子孙碑墓的发现均得到国家的认定,北京中华世纪坛耸立起了“湖北英山人—毕昇”的塑像,英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的故里得到世界公认。分别以蔡伦、毕昇、张钰哲三个中国人命名的月球撞击坑,得到世界天文联合会的批准公布;活字印刷术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急待抢救”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葡萄的弟弟小核桃
  “唯一的才是顶极的,顶极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才是全人类的”。湮没于时光深处的毕昇,在盛世中华的今天得以重见天日,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幸运;更是封闭已久急待开发、开放的英山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
  四、富集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风光无限。英山是大别山生态旅游区的核心所在。东有幽深秀美的桃花冲风景区,西有神奇雄险的大别山主峰风景区,南有钟灵毓秀的古温泉,北有神庙凌霄的五峰山,中有一柱擎天的羊角尖,城北有神奇鲜活的乌云山茶叶公园,城东有苍莽神秘的英山尖。东有占河、红花水库二湖耀日桃花秀,西有张咀、河铺水库双水映月南武当。英山已成为漂流大县,六道峡谷漂流享誉江淮、风靡时下。英山版图面积三分之二属半封闭、较原始的山水资源,是享誉华中的“亘古原生态、都市后花园”。桃花冲风景区、大别山主峰风景区现已成为国家AAAA风景区,伽蓝寺、南武当山为代表的佛、道文化,传承着古往今来的空灵与神奇,体现出这块休闲胜地天人合一的和谐神韵,成为英山生态旅游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多彩的黄梅戏好戏连台、魅力四射。县黄梅戏剧团坚持精品生产不放松,走出了一条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发展之路。大型现代戏《银锁怨》代表湖北省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
赵雅芝老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王任重、陈丕显、秦基伟、陈慕华、康克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和高度赞赏,被省委、省政府誉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鲜花”,并荣获湖北省首届“屈原奖”,为湖北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战略打下了基础。《深宫孽海》获省文化厅“优秀奖”。《拆不散的怨家》参加全国第十一届现代戏年会演出,被文化部领导赞誉为“情如麻、缘如水、新奇巧、真善美”的好作品。《天堂梦》获得全省新剧种调演六项大奖,《春到江湾》荣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填补了该奖项的黄冈市空白。大型现代黄梅戏《天职》获屈原文艺创作奖和11项大奖,并在中央电视台6次播出,首开全省、全市县剧团精品剧目上央视展播之先河。30年来,县黄梅戏剧团共创作上演黄梅戏大小剧目30余个。取得了“三年一大步,一步一精品”的好成绩,从而确立了我县在湖北黄梅戏领域的重要地位。
  六、灿烂的民俗文化生机勃勃、根植人心。由于英山历史上属安徽所辖,曾是古代江淮交通的要道,是当时设置邮传塘铺和驿站的所在地。其土人语言与罗田、浠水、蕲春相近,而风俗则多与太湖、岳西、霍山、金寨相同。自古以来,士勤于学,民力于田。融大别山鄂豫皖三省边界农耕文化,乡风民俗、诗书传家之精粹于一炉。各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各个不同时代的工具、农具、生活用具、手工业具,以及佛道器物现存留于广大乡野村
居千家万户之中。特别是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三百六十调大别山情歌、山歌、畈腔高吭激越,无遮无掩,世代传唱;采茶戏高腔、工尺、丝弦锣鼓逢年过节不绝于耳,此起彼伏,鼓噪山乡;采莲船、赶旱船、舞龙舞狮、火杈、花棍、高跷、傩戏风行庙会灯节,千年衍演;南北调花鼓、天地打花鼓、渔鼓道情、英山大鼓,说说(讲故事)、唱唱(唱堂会)、地故事(席地说唱)等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令人眼花缭乱,等等这一切均蕴含深厚的大别山文化内涵和浩瀚的大别山文明进程的历史传承,一经挖掘整理,收集藏展即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让大别山丰富的民俗文化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使人们走进大别山,知我大别山,爱我大别山,使大别山插上腾飞的文化翅膀尽快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读懂大别山,让大别山崛起世界民族文明之林。英山的文化走到今天,以步入大发展大繁荣的健康之路
  (一)文学创作、文化宣传成果丰硕。我县是鄂东文学创作的丰腴之地,我县文艺工作者始终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两为”方向,大兴创作之风。县文化馆组织创作的民歌《大别山情怀》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民歌《梦里常回大别山》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民歌《大别山英雄的山》、《茶乡情歌》获第四届鄂东民歌大赛特等奖,正在申报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县现有业余文艺创作组织43个,文学社团14个,业余文学创作骨干220余人,
章子怡被谁睡过仅近两年发表艺术作品500余篇,在新闻媒体、党报党刊发表新闻稿件300余篇。繁荣的创作氛围,造就了一批文学新人,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从英山县文化馆走出了熊召政、姜天民、刘醒龙等一批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作家。英山已经申报“湖北省作家县”。
都美竹是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