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绪  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及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接班人。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性质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它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它又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课
程,其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同学们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三观”。其中,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可以分为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三个部分。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在适应转变、健康成长部分,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在树立理想、把握人生部分,是树立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长。在提高修养、完善人格部分,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法律修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同学们
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修养部分的学习重点,在法学基础理论部分,掌握法的本质特征和涵义,了解法律的形成和发展的简要过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提高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作用等。在宪法部分,了解宪法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历史,了解宪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国家政治结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自由行使权利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部门法部分,掌握我国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国际法部分,掌握国际公法的概念、渊源、基本原则和国际争端及其解决方法,了解国际私法的概念、基本原则,法律冲突和冲突规范,了解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及我国应对措施。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在总结大学德育工作的丰富经验和长期科学研究的基础
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的系统理论和知识。
小说环境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在于: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提高精神文明素养,掌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践,为在大学期间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以应用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一门思想教育与法律修养课。学习这门课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掌握理论,付诸实践,不断总结,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迢迢牵牛星原文及翻译
1、奠定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构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的政治基础,又是指导学习这门课的根本方法。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教育,大学生要重视理论学习。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所以,学习这门课,要注重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各种思潮和观点。同时,鼓励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选读一些相关学科的书籍,包括政治学、法学
、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奠定理性认识基础。
2、联系思想实际
这是一门塑造美好心灵的课程,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是学好这门课最基本的前提和方法。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学好它的必要性,做到认真听课,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自觉阅读并独立思考,主动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这样才能达到学好这门课的目的。
这是一门明理课。只有满腔热忱地去追求真理,才能做到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引起思想上的共识。这样就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的精神实质,学到做人的道理。课堂教学,主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对于重点、热点问题,可以通过充分地讨论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师生要共同探索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德育教学的新方法。
吴尊单飞
3、注重知行统一
这是一门实践课,时时离不开实践。要学好这门课,既要重视理论上的提高,更要付诸于
刘特个人资料介绍
实践。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既是学好这门课的最基本方法,又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学到的基本原理变成指导行动的指南,才能把外在规范要求变成内在的需要并形成品质。如果知行不一,不注重实践,即使能背出许多的原理概念,对思想道德修养也无济于事。为此,要适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同学们可以自觉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开阔视野,不断增长社会经验。
这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改革和充满活力的课程。课程的活力在于,它要及时反映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反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新经验。面对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成才道路上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准确地、有说服力地予以回答。学好这门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打消停步、满足、差不多的思想,积极追求,不断更新观念,真正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达到不断净化灵魂、升华境界的目的。这个过程本身又需要注重锻炼韧性,持之以恒。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更高境界的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
上编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篇》
第一章        扬起青春的风帆
——大学学习生活篇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既是向成才目标迈进的开始,又是人生道路的新起点。世界观、人生观将在大学阶段形成、确立,事业的发展将从这里奠基、起步,美好的人生将在这里开拓、完善。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大学生应该认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而使自己的脚步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使自己的成才与祖国的振兴同步。
第一节        大学与大学生活
请看教材第1页【实例研讨】,讨论:为什么豪仔等人不能适应大学生活?你觉得新生应该如何适应大学生集体生活?
大学是青年人从家庭走向社会并进而创造未来的关键阶段,每一青年在跨入大学的门槛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特别是大学时期的发展蓝图。那么,大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它有什么社会作用,大学校园的生活又有何特点?这无疑是我们在进入大学并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时必须思索的。
一、面向新世纪的大学
进入改革开放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新时期以后,我国大学教育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加快了发展速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这些精辟的科学论断,为我国科教兴国战备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拉。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战略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1998年,在九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朱鎔基总理宣布本届政府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最大任务,并组成了国家科教领导小组。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既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
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并把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视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局的重要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跨入新世纪以后,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党和国家继续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指出:“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大学生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一个国家的大学水平如何,从一个方面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与毕业生就业体制、校内管理体制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形成了积极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基本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又进行着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以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这三方面的改革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曾经提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二、大学与人才塑造
野艾蒿
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学校教育中,大学是向社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的最后一站。在普及中学教育的基础上,社会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优秀者进入大学深造。大学生经过数年学习,被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党政管理、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科学研究、文化艺术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直接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为人类创造
古诗文名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大学时期是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