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的⽂化内涵-最新⽂档
中国传统节⽇的⽂化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精深的民族⽂化,⽽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民的智慧和情感,以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化令华夏⼦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化记忆、⼼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与⾃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德州旅游中华传统⽂化是我们民族的⽣存之根、⽴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化,可谓是最具活⼒和影响⼒、最具民族特⾊和个性的⽂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化的核⼼价值,⽣动展⽰了⼴⼤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化⾎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化的宝贵资源。”①今天,我们要利⽤传统节⽇弘扬中国传统⽂化,不仅要倡导⽂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的内容和形
式,更重要的是要深⼊挖掘传统节⽇的⽂化内涵,使⼴⼤民众了解传统节⽇的源流及所蕴含的⽂化精神,唤起国⼈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化⾃觉,使中国传统节⽇成为展⽰和传播优秀民族⽂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民众精神⽂化⽣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国传统节⽇的⽂化内涵是厚重⽽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个⽅⾯:
⼀、中国传统节⽇是农业⽂明的缩影,是先⼈追求天⼈和谐的产物
中国传统节⽇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壤中,是农业⽂明的伴⽣物,即节⽇⽇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依据天候、物候和⽓候的周期性转换⽽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农业⽂明的古国之⼀。早在先秦时期,⼈们就已经有了“国之⼤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活中认识到:⼈类要⽣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星⾠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的变化)和⽓象(寒暑⾬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的节奏和⽓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产及⽇常⽣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温、降⽔、物候等诸多⽅⾯的变化情况,⽤以指导⼈们的⽣产⽣活,古⼈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四节⽓”。岁时节令⼀经确⽴,⼀些特别的⽇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
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来临之时,都要举⾏与这个节⽓相应的仪式和庆
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节⼀样的间距,把两节⽓相交接之⽇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②
以⾃然节⽓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充分体现了⼈们尊重⾃然节律,顺应⾃然时序,感悟天、地、⼈“三才”的贯通⼀⽓,追求和升华“天⼈合⼀”的观念。中国传统节⽇从时序安排上宛如⼀条由⾃然节⽓⽣成⽽贯穿春夏秋冬的“⽂化链”,“四时节庆,纷⾄沓来”。春天,⼤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接踵⽽⾄。⼈们在新的⼀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农耕播种。炎炎夏⽇,端午节⼜如约⽽⾄。⼈们佩艾采药、驱邪避毒,凭吊屈原、裹粽竞渡,⽃草送扇、归省探亲,以期安度酷夏、消除邪恶。时⾄秋季,秋⾼⽓爽、丹桂飘⾹,七⼣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纷⾄沓来。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们,乞灵巧、放河灯、赏秋⽉、玩秋菊、登⾼辞青,以多种⽅式庆贺丰收、祭奠亡灵、祈福纳祥。严冬降临,瑞雪飘飞,腊⼋节、⼩年、除⼣是对它最好的迎候。⼈们忘记了寒冷,扫洒除疫、送灶祭祖、社⽕游街、欢欢乐乐地团圆守岁,品味着“⽥增五⾕⼈增岁”的喜悦。四时吉什么是应用心理学
庆的和谐有序、错落有致,集中体现了⼈与⾃然的融洽互动。
中国传统节⽇的设置还体现出了农闲农忙安排有别的特点。从节⽇在⼀年四季的分布上看,农闲的冬
春两季,安排的节⽇较多,节庆活动内容丰富,且持续的时间也相对长⼀些;⽽农忙的夏秋两季,则安排的节⽇相对要少,节庆的内容和时间也相对要稍短⼀些。如中华民族最盛⼤的传统节⽇――春节,这个⼀年中规模最⼤、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年节,即安排在冬春之际的农闲时节。这样的安排,⽆疑是农耕社会使然。只有在冬尽春回的农闲之际,⾟苦劳作了⼀年的⼈们才得以休息娱乐,并有充裕的时间祭神祀祖、阖家团聚。
四季佳节的娱乐庆典和烹饪饮⾷,也是适时合令、因时⽽设、应季⽽⽣的。如春节的燃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耍社⽕、转九曲、逛庙会,确能给寒冬⾥的⼈们增添不少激情和欢乐的⽓氛;清明节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是因为⼤地回春,万物复苏,满⽬葱翠,⼀派⽣机,正是⼈们投⾝⼤⾃然、享受明媚春⾊的好时光;端午节赛龙⾈,恰是江南⽔乡汛期未到,⽽⽓温已⾼,宜于⽔中嬉戏的良⾠吉时;中秋节家⼈团聚,祭⽉、拜⽉、赏⽉,时及湿⽓已去,沙尘未起,空⽓清新,碧空如洗,圆⽉如盘,可谓“花好⽉圆⼈团聚”的最佳时⽇;重阳节登⾼望远、赏菊宴饮,正值晚秋,秋风渐劲,寒意渐浓,霜染枝头,云淡⼭青,适宜⼈们登⾼秋游、活动筋⾻、陶冶性情,尽享盎然秋意。此外,烹饪⾷物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春夏秋冬、朝⼣晦明等不同特点。夏秋之
时,正是各种⽔果成熟的季节,于是此时的节⽇,如中秋节、重阳节等,⼈们的餐桌上,蜜桃、苹果、⽯榴、葡萄等各⾊⽔果
便成了主⾓;冬春之际,猪⽺壮鸡鸭肥,于是春节、元宵节等节⽇⾥,各种丰盛的⾁⾷成了⼈们的最爱;端午时节,粽叶飘⾹,⾃然清⾹诱⼈的粽⼦就成了餐桌上的“当家花旦”;中秋时节,“秋风响,蟹脚痒”,于是螃蟹便成了最受青睐的中秋美⾷。可见,传统节⽇的娱乐饮⾷等诸多节庆民俗,都是与⾃然保持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
“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体系是以宗教纪念⽇作为核⼼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和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有很⼤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节⽇是以协调我们和⾃然的关系为核⼼⽽建⽴的。”③中国传统节⽇表达了我国各族⼈民应时⽽作、张弛有度的⾃然⽣活节律和独特的审美⼼理定势;反映了先秦以来历代⼈民在社会⽣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然,追求“天⼈合⼀”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节⽇是中华⽂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远古⾛来的中国传统节⽇,是“感⾃然节律⽽成,蕴⼈⽂精神⽽丰”。岁⽉的推移和中华⽂明的发展,使传统节⽇不断被多种社会⽂化因素润泽渗透,有民间传说的嵌⼊,有宗教活动的影响,有历史⼈⽂的⼤量积淀,有民族智慧、情感、⽣活习性的融合等,节庆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如介⼦推居功不受赏的
传说之于寒⾷节,爱国诗⼈屈原、忠⾂伍⼦胥、孝⼥曹娥的传说之于端午节,⽜郎织⼥鹊桥相会的爱
情传说之于七⼣节等。⼜如,源于远古“腊祭”的春节,腊⽉初⼋先民⽤五⾕杂粮做腊⼋粥敬祖祭神,是古代“腊祭”的开始。后来,佛教传⼊中国,各⼤寺庙纪念释迦牟尼成道⽇做腊⼋粥与古代“腊祭”的⾏事相融合,形成了民间⾷腊⼋粥的习俗。中国传统节⽇以博⼤的包容性,不断地融汇、积淀、丰富、发展,使之成为蕴含丰厚、多姿多彩的⽂化形态,成为⼀⾯最能反映民族⽂化的“多棱镜”,它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礼仪、民间信仰、伦理道德、⼈⽂诉求、审美情趣、⽂学艺术、饮⾷服饰……。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节⽇是源⾃⼈们⽣活中的共同需要⽽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体活动的⽇⼦。
社保转移流程中国传统节⽇的⽂化艺术形态是多元多样的。若依据传统节庆的性质和内容对其进⾏分类,可以将中国传统节⽇分为:⽣产类节⽇、祭祀类节⽇、纪念类节⽇、庆贺类节⽇、社交娱乐类节⽇、驱邪祛病类节⽇等类型。虽然各类节⽇均是围绕着特有的主题⽽展开,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渗⼊新的内容和形式,⼀个节⽇中常常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民俗活动。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多具有了综合性,通常由多个节⽇主题、多项民俗活动所构成,其丰富的内容也使这些
节⽇承载着更为丰厚的⽂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化是⼀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化层⾯、⾏为⽂化层⾯和物质⽂化层⾯。它们交互作⽤、彼此依托,构成了中国节庆⽂化博⼤精深的独特魅⼒。
一般纳税人税率
1、精神⽂化层⾯
中国传统节⽇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明进程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们对美好⽣活的不懈追求、对⼤⾃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每个传统节⽇都有其特定的⽂化内涵与价值:春节是由原始农业社会庆贺丰收的“腊祭”演变⽽来的,祭神敬祖,表达对⼤⾃然和祖先的感恩之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这是⼀年⼀度的春节的主题。春节的⼀系列仪式礼仪,不仅使民众的⽣活绚丽多彩,⽽且显⽰了以⼈为本,⼈与⼤⾃然的和谐相处,反映出可贵的⾃尊、⾃爱、⾃信、⾃强的民族精神,凸现着团圆、祥和、平安、欢乐的精神追求。清明节,⼈们通过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先贤,送上⼀份哀思和敬意,体现了中国⼈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热爱亲情和友情的道德情怀,并包孕着对祖先的感恩、对⾎脉责任的认同;郊游踏青则体现了中国⼈哀⽽不伤、乐⽽不淫的豁达⼼态和回归⾃然、热爱⽣活,追求天⼈合⼀的理想⼈⽣境界。端午节,⼈们纪念屈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对于爱国忧民、清⾼⾃守、卓尔不的理想⼈格的追求;悬挂艾叶菖蒲、采药制药,在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
然令律应对灾疫的⽣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龙⾈竞渡反映着
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中秋节,家⼈团聚,共⾷⽉饼,共赏明⽉,共享天伦,体现出中国⼈追求家庭团聚、⽣活祥和、未来美满。
2、⾏为⽂化层⾯
中国传统节⽇是各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集中展⽰的平台,这个平台荟萃着祭奠、礼仪、表演、技艺、艺术、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为⽂化,构成了⼀道亮丽的风景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节,就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集⼤成者。⾃古祭祀和庆典仪式就⼗分丰富。就祭祀⽽⾔,春节祭祀活动很早就形成了两⼤祭祀⽂化传统:⼀是感念⼤⾃然的恩赐⽽举⾏的祭祀,如祭祀灶神,是对灶⽕烧⾷之功的感念;祭祀⼟地神,是对⼤地母亲繁衍万物的回报;祭祀井神、河神,是对⽣命之⽔的感恩;对⽜、马、鸡等各种家畜的善待和祭祀,则是表达了对帮助⼈类⽣存发展的动物们的酬谢,等等。这些祭祀,是中国⼈⼀年⼀度与⼤⾃然沟通、对话的⽅式和渠道,是虔诚的追求与⾃然和谐统⼀的写照。⼆是敬仰古圣先贤和宗族祖先⽽举⾏的祭祀。慎终追远的尊祖情怀是中华⽂明的⼀条重要根脉,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家家户户隆重地举⾏祭祖活动,宗族家长们率领着⼉孙虔诚祭拜列祖列宗,感念祖先的恩德,祈祷其“在天之灵庇佑⼉孙”,并倾诉出⼉孙们的承诺和告慰。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思源、永不忘本的传统精神。春节期间的社交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
样:团聚、守岁、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放鞭炮、拜长辈、访亲友、逛庙会、观花灯、闹元宵等
等。⼈们在释放内⼼情感、满⾜⼼理诉求、体味⼈间温情、享受年节欢乐中,演绎着、传承着、创造着中华民族的节⽇⽂化,并净化和提升着亲情、友情。春节也是民间艺术、技艺的⼤展演。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年节史中,历代先民发明和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游戏、艺术、体育的形式和品种,其中既有讲、唱、演,⼜有游戏、竞技、杂耍等。在春节期间常见的有:社⽕、戏剧、舞蹈、秧歌、⾼跷、旱
船、舞龙、耍狮、耍猴、杂技、武术、跳绳、打秋千、放焰⽕、⾛灯阵、讲故事、说书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极⼤地丰富了春节的⽂化内容和品位,⽽且使春节的喜庆氛围⾼潮迭起,使每个⼈都能尽享这份愉悦⾝⼼的欢乐,并得到精神上极⼤地放松。恰如有的学者所说:“普天同庆的春节的确是⽇常平淡⽣活的⼀种超越,是中华民族集体的⽣⽇,也是最具东⽅⾊彩的狂欢节。”④此外,围绕年节⽂化⽽产⽣的那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历代⽂⼈墨客创作的诗⽂佳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有关年节的歌谣和俗语等,也都蕴含着深厚的⽂化内涵和丰富的民族精神。
3、物质⽂化层⾯
在传统节⽇⽂化系统中,外显的、有形的物质⽂化也⼗分丰富,既有四季飘⾹的节令佳肴,更有纷繁多样的装饰品、吉祥物,还有⼤⾃然赐予的植物、花卉等,这些物质载体,通常具有多种功能,不仅能满⾜佳节中民众的某种⽣理需求、社交需求、审美
需求、点缀需求等,⽽且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富含的⽂化蕴意,满⾜⼈们避瘟驱邪、祈福纳祥、⽣活
圆满、健康平安等各种美好的⼼理企盼和精神欲求。
传统节⽇中的许多美⾷佳肴,都有着⼀定的象征寓意:除⼣⼦夜与新年交替之时吃饺⼦,⼜称“更岁交⼦”,饺⼦取“交⼦”的谐⾳,有“辞旧迎新”与“喜庆团圆”之意;饺⼦⼜形似元宝,故⼜有“招财进宝”之意。春节吃年糕,由于年糕与“年⾼”谐⾳,寓意“万事如意年年⾼”。年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多有讲究,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亲亲热热”;吃⾖芽菜,因⾖芽形
同“如意”,意味着“如意吉祥”;餐桌上必有鱼,但切忌⼀次吃光,表⽰“富贵有余”,等等。此外,元宵节吃元宵、汤圆,象征家⼈团圆,和睦幸福;端午节吃粽⼦以纪念爱国诗⼈屈原;中秋节赏⽉、吃⽉饼,取“天上⽉圆,⼈间团圆”、共享天伦之意;重阳节吃重阳糕,有百事俱⾼的含义。美味的节庆⾷品饱含着美好的寓意,体现着华夏⼦孙朴素且⾼尚的精神追求。
在传统节庆⽤品诸如字画饰物、植物花卉中,⼤多也是物与情脉脉相通,⼈们以物寄情,巧妙地利⽤各种物质符号,传递着丰富的⽂化信息和复杂的⼼理情感。如新春佳节,民间有在门窗上贴“福”字的习俗,“福”字含有“幸福”、“福⽓”、“福运”等寓意,寄托着⼈们对幸福⽣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
地⽅⼲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表⽰“福⽓到了”的寓意。由桃符发展⽽来的春联,⾔简意深,对仗⼯整,平仄协调,以汉字和中国书法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们对⽣活、对⽣命
的所有赞美和祝愿。由门神画演化⽽来的年画,含有历史故事、神话⼩说、民间故事、民俗⽣活等多⽅⾯题材,可谓“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在《鲤鱼跳龙门》、《六合同春》、《五福临门》、《五⾕丰登》等年画中,蕴涵着对⼈⽣的种种美好企望。即使是⾃然界中的⼀些植物、花卉,在传统节⽇特定的情境中,也有着品不尽的精神内涵和⽂化韵味。春节,⼈们以⾼洁脱俗的⽔仙花,象征新⼀年的福运;以迎风绽放的梅花,象征新春的吉祥,旧时曾有“梅花开五福,⽵声报三多”的春联。清明节,⼈们插柳戴柳;端午节,⼈们悬挂艾蒿、菖蒲,这些特定的植物成了为民避瘟驱邪、保佑平安的使者。重阳节,纷繁盛开的菊花令⼈陶醉,并以其傲霜⽃寒的品格抒情⾔志。
三、中国传统节⽇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伴随着农业⽂明产⽣、演进的中国传统节⽇,在协调⼈与⾃然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天⼈合⼀”的⽂化精神。同时,传统节⽇在长期的流⾏和发展中,由于内涵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不断吸收和融⼊儒、释、道等多种有益的⽂化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节庆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值得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点:
1、热爱⽣命、追求健康的⼈本精神
天地之间⼈为贵,以⼈为中⼼,⼈是主导,⼈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化以⼈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年、周⽽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之中,⼈始终是节⽇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
主要是以满⾜⼈的需要、和谐天⼈关系、展⽰⼈的才艺、进⾏⼈际交往为主。⼈们在节⽇中,或阖家团聚、欢庆交流,或探亲访友、男⼥相会,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或结伴出游、踏青赏⽉,或尊⽼、扶贫济困……,在普天同庆、融融之乐中,追求着⼈与⾃然、⼈与⼈的和谐。⼈最可贵的是⽣命,中国每⼀个传统节⽇都体现了对⽣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乎每个节⽇都有众性的⽂体活动:春节,舞龙舞狮、踩⾼跷扭秧歌;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竞渡、户外秋游;重阳节,登⾼啸咏,骑射竞射,等等。许多节⽇还有避邪驱瘟、追求健康的内容,如除⼣前的除尘送灶,清明节的插柳戴柳,端午节的悬艾蒲、饮雄黄酒,重阳节佩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们在尽情享受节⽇的欢娱中,在“平安吉祥”、“健康快乐”的美好祝福中,谱写着⼀曲曲对⽣命的颂歌。
2、敬祖孝先、尊⽼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对⾃⼰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孝悌的基本内容则是⽗慈⼦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到尊⽼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明的⼀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
和怀念。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有祭祖的仪式和内容,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的感恩之⼼和责任意识。节庆活动中还处处体现着对长者的尊敬和对幼⼉的宠爱,春节给长者拜年,为长辈们
211工程高校名单
送上可⼼的礼物,节⽇宴席上对长者座次的优先考虑,为长辈们敬酒祝福;以祈福求寿为重要内容的重阳节,⾃1989年便成为国家法定的“⽼⼈节”,尊⽼爱⽼已成为节⽇的新主题。孩童幼⼉更是节⽇的宠⼉,春节长辈要给“压岁钱”,屠苏酒要从年幼者喝起;端午节要给⼉童涂雄黄、佩⾹囊、带艾虎;中秋节有⼉童喜爱的“兔⼉爷”、“流星⾹球”等,这些习俗寄托着⼈们对后代的祝福与期望。
3、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强精神
中华民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它体现在⼈们⽣活的各个⽅⾯,在节庆⽂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是⼈们展⽰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元宵节的灯会展⽰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胜,使⼈⽬不暇接。⽂⼈可以联句咏诗,村⼥也可以当场对歌,刘三不输于酸秀才。灯谜竞猜,让⼈绞尽脑汁。窗花剪纸,⽣动传神。⼩⼥⼉⽃草,⽐的是植物知识。秋千起伏,风筝⼊云,孔明灯升天,荷花灯⼊⽔,各有胜场。七⼣的乞巧,更是以成为巧⼿姑娘为美。”⑤这些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华夏⼦孙刚健有为、⾃尊⾃强的进
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土豆的功效与作用及营养价值
4、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民族⽓节和忧国忧民的博⼤情怀。中国传统节⽇中,有不少节⽇是与民族⽓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清明节中融⼊的寒⾷节,其起源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介⼦推。介⼦推居功不取,隐居绵⼭,宁被烧死,⽤⾃⼰的⽣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君王⾃修⾃省,勤政清明。⼈们把介⼦推蒙难的⽇⼦定为寒⾷节,每年此⽇禁忌烟⽕,只吃寒⾷,以⽰纪念。过寒⾷节的同时,⼈们也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着介⼦推的刚正⽓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的爱国诗⼈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他屡遭陷害,含冤⽽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赛龙⾈、吃粽⼦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载体,在年复⼀年、周⽽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光⼤。
5、贵和尚美、团结和睦及平安吉祥的⼼理追求
“和”即和谐、统⼀,“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之⼀。中国传统节⽇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的源起便是先⼈将⾃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合⼀”的理念;节⽇中的各项娱乐活动、⼈际交往、饮⾷安排等都体现着⼈与⾃然的和谐、
⼈与社会的和谐、⼈与⼈的和谐。除⼣之夜,阖家团圆,⼀家⼈聚在⼀起和⾯包饺⼦,和⾯的“和”与“合”谐⾳,⽽圆圆的饺⼦⽪则象征着团圆。春节⾥的“拜年”活动,使亲朋邻⾥之间,消除了隔
阂,增进了团结,可谓“⼀声恭喜,互泯恩仇”。元宵节,全家围坐在⼀起吃汤圆,⼜表达了⼈们希望⽣活团团圆圆、和谐美满的愿望。七⼣节,⽜郎织⼥的凄美传说,将中国⼈天长地久的爱情演绎得如此唯美和浪漫。中秋节,团圆团聚、家国和谐,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憧憬与追求。九九重阳,登⾼吃糕,寄托着⼈们健康长寿、实现⼈⽣境界步步⾼的美好愿望。
四、中国传统节⽇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化认同、维系国家统⼀、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节⽇不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且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民众精神情感的重要寄托⽅式。⼴⼤民众有着追求丰收富裕、平安和顺、⽣活美满、欢乐吉祥、健康长寿等共同的理想和愿望,这些⼼理诉求,不断通过欢度传统节⽇的⽅式,通过节庆的礼仪习俗得以表达和释放。民众最美好的向往是⼈间的亲近与和谐,最希望享受到的是和睦亲情的温暖,⽽传统节⽇作为⽂化⽣活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和抒发内⼼情感的最佳时机。节庆活动中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既有对⾃然万物的感恩,也有对祖先的答谢;既有对先烈圣贤的缅怀,也有对故⼟家乡的依恋;既有对⽗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兄妹⼿⾜的牵连之情;既有街坊邻⾥的互助之情,也有朋友同事的友爱之情。通过祭祖、拜
年、访亲、联欢等多种节⽇仪式,传递着这些⼈间美好的情愫,使传统节⽇超越时空界限,始终发挥
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由于传统节⽇具有周期性、民族性、众性、综合性等特点,⼜使这种功能不断地得以强化。
中国传统节⽇是对民族⽂化和民族记忆的⼀
种全民性强化,是延续民族品性、增强民族认同的链条。传统节⽇的风俗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这些节⽇超越了地域、阶级、种族乃⾄时代的界限,⽆论是官⽅还是民间,⽆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不同⽇⽽庆,同⽇⽽乐。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春节前,中国⼈返乡的景象如同候鸟回迁,⼤多数⼈不论⾝在何处,都要踏上归乡之路,回家团聚,共度除⼣。即使⾝处海外的华⼈华侨,每逢传统节⽇,也都会想到⾃⼰是炎黄⼦孙,在庆贺佳节之时,⽆限向往祖国。遍布世界五⼤洲的数千万华⼈,以及越来越多⾛出国门的实业家和留学⽣,他们落居在哪⾥就把“过⼤年”的习俗带到哪⾥,并在“过⼤年”时,将思乡、思亲、思归、祈盼团圆之情,以及⼈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善之情抒发到了极致。在浓郁的传统节庆⽂化的氛围⾥,民族认同感⾃会不期⽽⾄、不约⽽同。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也⼗分重视,每逢清明节都有⼤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来到陕西桥⼭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他们在庄严肃穆的⽓氛中,在追忆先祖的仪式中,
接受着民族⽂化的熏陶和⼈⽂精神的陶冶,保持着炎黄⼦孙⾎脉相连、⼼⼼相印。传统节⽇使民族传
统⽂化的因⼦渗透到每个⼈的⼼灵,彰显到社会⽣活的各个领域,整个民族在周⽽复始的中华节庆⽂化的洗礼中,凝聚和维系着民族情感,锤炼和固化着民族个性,培育和弘扬着民族精神,壮⼤和张扬着民族形象。
中国传统节⽇⼜是维系国家统⼀、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精神纽带。我国是⼀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的传统节⽇,但汉族的⼀些较⼤的传统节⽇,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共同享有的节⽇。如满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侗族、⽑南族、达翰尔族、拉祜族、锡伯族、⽩族等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样,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列为⾃⼰民族的节⽇。尤其是春节,如今已差不多成为我国各个民族的共同节⽇。各少数民族都以⾃⼰的庆贺⽅式欢度传统佳节,这也恰好反映了中华⽂化“和⽽不同”的优良传统。各民族⼈民在共同欢度传统节⽇中,有⼒地促进了民族⽂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民族的⼤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和凝聚⼒。
①中央宣传部、中央⽂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化部《关于运⽤传统节⽇弘扬民族⽂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央⽂明办[2005]11号)。
②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2-293页。
③刘魁⽴《中国节典?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5页。
④柯扬《简论春节的内涵与价值》,见陈竞主编《黄河黄⼟⾼原年俗⽂化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⑤徐惟诚《挖掘传统节⽇深厚的⽂化内涵》,《⼈民论坛》,2008年第8期。
[WT4HZ]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WANG Wen-zhang1,2, LI Rong-qi?2
[WT5”BX](1.Ministry of Cul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20;2.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root, soul and the most essential thing of our nation. Traditional festival created by Chinese people is dynamic, influential and particular. It collectively displays the cor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vely reveals the spiritual world of Chinese people. Festival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tensifying national cultural memory and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It maintains national cohesion, social harmony, and family happiness. In addition, it inspires and refreshes emotion, and accommod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present article discusse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o
ints. Firstly,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s an epitom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a product of philosophy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Secondly,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Thirdly, it reflects our national spirit and implies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Fourthly, it expresses our national feeling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s:Contemporary China; Cultural Constru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Chinese Culture; National Spirit; Cultural Connotati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