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章:“石门十三品”底蕴管窥
武汉旅游景点“石门十三品”是从百余品石门石刻中遴选出的精品,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境内的褒谷之中,以其汉魏石刻居多,故称“石门汉魏十三品”(以下简称“十三品”),又以其多方面的魅力,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古代石刻体中享有盛名。先后探索者代不乏人。笔者长期供职于汉中市博物馆,因有地利之便,加之个人喜好,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与之结缘,甚而朝夕与共。经多年之探索,致有些许浅见,今不揣谫陋,欲就其原本质态等基础课题试陈拙见,以尽本土之谊,并祈请方家与同好赐教。贾樟柯 赵涛先由石门说起
石门水库外景
说起石门,或以为是相互对峙的两山口之名;或是某一县、乡之地名。殊不知这类石门为数甚多,可谓司空见惯。如将陕西汉中的褒谷石门与此混同,实则误矣。汉《石门颂》有云:“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意即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下诏,开通褒斜道并凿通此道南端的一段隧道。因当时尚无隧道这一称谓,故称其为石门。现已察知,此隧道高、宽各四米多,长十六米多,岩质为坚硬的石英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篇》云:“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即谓此。《石门铭》云:“穹隆高阁,有
什么食物养胃车辚辚。咸夷石道,肆牧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如实描绘了石门栈道通车的盛况。汉时一轨之宽1.5米,石门的规模正是通车之佐证。 在我国历史上,隧道应如何定位,似应予以考究。公元前722年,在郑国曾有一桩“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趣事,《左传·隐公元年》曾记之。其大意是,郑武公之妻姜氏,有二子。其长子庄公,系睡梦初醒时所生,故名“寤生”,视之不祥而恶之,偏爱次子共叔段。及二子长大,姜氏欲使次子继承武公之王位,遭武公反对而未遂。长子庄公(寤生)即位后,次子共叔段,在其母庇护与纵容下,于其封地(河南荥阳京县)扩建城郭,聚积士众,图谋不轨。在其形迹毕露之际,庄公率军一举灭之。共叔段逃亡他乡。庄公置其母于城颖(郑地),且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时有颖考叔其人,闻知此情,特携礼谒见庄公,献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之策,使母子重逢于地道之中。这里的地道,系掘土为之,虽有“隧而相见”之功用,但非真正的隧道,显然与石门不同。 此外,《史记·河渠书》记述,西汉武帝时,有人上书称:“临晋(今陕西大荔)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今陕西蒲城县东南)以东万余顷故鹵地。诚得水,可令么十石。”朝廷以为然,遂发卒万余人穿渠。因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这种深居地下的人工井渠,亦称“坎儿井”,在我国西北与华北皆不乏所见,亦堪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又一辉煌见证。但就其功用和质态而言,当与石门隧道迥异。 另有古墓中的
墓道,《周礼·春官·冢人》亦称其为“隧”。而郑玄注曰:“隧,羡道也。”贾公彦疏曰:“隧道上有负土……羡道上无负土。”从考古实践中得知,在1957至1958年发掘的定陵中,自外墙通向墓室的通道确系隧道。而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竣工于万历十八年(1590)。晚于石门一千五百余年。
经上述考订,似可断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境内的褒斜道石门是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凿通石门呢?是否为了标榜政绩?这是误会。 《史记·货殖列传》云:“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是说蜀地与关中两个天府之国的丰富物产,通过褒斜道相互交流,彼此互通有无。由于褒斜道南端的七盘山十分险峻,影响了南北经济交流。为解除其交通瓶颈,乃在七盘山下开凿石门隧道。这一盛举,正是褒斜道重要地位之标志。 现时的隧道作为现代交通的重要设施,遍布全球各方,如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国内贯通长江、黄河的河底隧道等,其巍然巨制,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而古石门隧道距今约两千年,开现代隧道之先河,当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又一光辉力证。可惜世人对此并未尽知,盼能引起社会贤达的广泛关注。
石门水库外景
宾俊杰 唐龙
石门石刻的肇始
石门旧照
曾有人说,石门开通后,过往的文人、学士,浏览褒谷山水,感发于怀,即兴为文赋诗,就地勒石,遂有石门石刻。这也是误会。公元66年镌刻的《鄐君开通褒斜道石刻》,如实记述开道的起因和过程。而且是当时人记当时之事,随即在原地刻石为念。记事者、书丹者、刻石者都没有留下名字。这是最早的石门石刻,从中很难出某某文人学士的踪影。公元148年镌刻的《石门颂》,记东汉顺帝时司录校尉杨孟文疏请复通褒斜道事,撰文者汉中太守王升,与杨孟文同是四川武阳人,杨是前辈。建和二年(148),王升至石门,感念往事,乃为文彰显杨孟文之功德。书丹者未直接署名,而由款文中推知,当是书佐王戒其人。王戒职位很低,不会被视为“文人、学士”之流。公元155年的《李君表》,公元173年的《杨淮、杨弼表纪》,也未署书、刻者之名。公元509年的《石门铭》,直署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字,标志了历史的进步。但世称王远“并无书名”,意即不是书法家。列入“十三品”中的“衮雪”二字榜书,传为曹操所写,其余诸品皆非名家手笔。可以说石门石刻的书者,都不是书坛名家。历史上的褒斜道通塞不恒,每有大的修治,皆就地勒石而记之。
浩瀚的石门石刻是褒斜道通塞的见证,这才是其肇始与流传之主因。后世,过往石门的文人、学士,为文、赋诗,只能是其副因。
“十三品”的组合及其形制、部位
罗伯特德尼罗石门摩崖石刻整体区域分布示意图
柯南奥布莱恩清代中晚期,随着碑学的崛起,碑刻或摩崖备受社会关注。唯因其数量过多,良莠混杂,不便观赏,遂有遴选精品之举。从百余种石门石刻中遴选的“十三品”,即为其例。众所周知的河南洛阳的“龙门二十品”,亦属此类。由于遴选角度不一,致有不同的组合。清代和民国所称的“十三品”,有十一品属共同认定,兹以时代先后为序,将其名称述后: 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摩崖、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汉《杨淮、杨弼表纪》摩崖、汉隶“石门”榜书摩崖、汉隶“玉盆”榜书摩崖、汉隶“石虎”榜书摩崖、汉隶“衮雪”榜书摩崖、北魏《石门铭》摩崖、南宋《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南宋《山河堰落成记》摩崖。 另有两品二者指认不一: 清时所指认者:南宋安丙《游石门题诗》、南宋赵彦呐等《游石门题名》(即《保庆题名》); 民国时所指认者: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南宋《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摩崖。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修建石门水库时,即将民国时所指认的“十三品”凿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经修复后已供公众观赏。至于清时指认的南宋安丙《游石门题诗》和南宋赵彦呐等《游石门题名》,今仍湮没于水库之中,令人不胜惋惜。 鉴于前后两种“十三品”虽指认不同,但皆属石门石刻之列,笔者乃予以归并,裒为专辑,共十五品。由于“十三品”之称已习以为常,因此仍延用旧习。现将这十五品的名称和排列顺序述后: 汉《鄐君开通褒斜道石刻》、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汉《杨淮、杨弼表纪》、汉隶“石门”榜书、汉隶“玉盆”榜书、汉隶“石虎”榜书、汉隶“衮雪”榜书、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北魏《石门铭》、南宋《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南宋《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南宋《山河堰落成记》、南宋赵彦呐等《游石门题名》、南宋安丙《游石门题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