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誓言端木蕻良
网上报考◇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而言,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而言,它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的含意。
2.品味语言,领会贯穿全文的意境和情感。
3.理解本文独特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故园情。
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作者对沦陷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厚感情!土地,母亲
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的誓言》,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等。
(2)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随之而来的是东北三省沦亡。东北三省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挚.痛(zhì)嗥.鸣(háo)斑斓.(lán)
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默契.(qì) 田垄.(lǒng) 蚱蜢
立夏吃什么风俗食物..(zhàměng)丽江游
污秽.(huì) 辘.辘(lù) 白桦.林(huà)
镐.头(gǎo) 泛滥.(làn) 土壤.(rǎ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唐一菲裸戏
挚痛:诚恳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三、了解文体知识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词。
2.学生齐读课文。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步骤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1.如何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陈令韬出轨孟美岐明确:这一标题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情感的?
明确:(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愈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步骤三:细读课文,探究语言短发 歌词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产?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作者在文中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2.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意?
明确:“泛滥”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增添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埋葬”应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在这里说明“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说明昔日的欢乐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愁和悲愤。用“埋葬”一词更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沉重和悲愤的心绪。
3.如何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句子?
明确: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从深层看,这是虚写。作者的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沸腾、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
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渲染,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很适合朗读,建议课下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故乡呼唤{热爱关东原野回忆东北物产热血喷涌跳跃
}怀念赞美土地誓言{思恋故乡土地回忆春秋美景发出战斗誓言}忧伤悲愤 }
思念故乡 解放东北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参与度不够高,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